快好知 kuaihz

初中生物教案

初中生物教案

推荐度:

相关推荐

初中生物教案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总归要编写教案,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初中生物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初中生物教案1

1、教学目标

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学生自主学习、亲自实践,从而使书本知识迁移深化为一定的能力、素养,同时引导学生形成一定的情感价值观。

①知识目标:正确说明显微镜的结构与功能

②能力目标:能独立、规范地使用显微镜,能观察到清晰的物像;在认识、使用显微镜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

③情感目标:认同显微镜的规范操作方法,养成爱护显微镜的习惯,初步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难点的分析:

①教学重点显微镜的`使用方法。

②教学难点规范使用显微镜,并观察到物象。

2、教学策略

作为本册教材中第一个技能性的操作实验,该课内容寓理论与实际于一体,是非常基础和重要的一节内容。但由于显微镜较昂贵,学生之前又没接触过显微镜。过去教师在教学微镜使用时总是把显微镜的结构、功能、使用方法、步骤、注意事项讲的十分详细,然后才让学生动手,这样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也不符合新课程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理念。结合本校学生生源较好和好奇心强的特点,我试着把本节课设计成自学+讲授+探究课,给学生创设情境,将学生的亲自动手操作为中心,整个学习过程以此为出发点,及时将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因难在课堂中解决。适当引导学生进行自学和部分探究,让学生掌握显微镜的结构、功能及使用方法。学生通过手脑并用的探究与合作在教师引导下,获得新知与能力的提高,同时体验探究过程的曲折和乐趣,学习科学方法,发展科学探究所需要的能力。

3、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显微镜,并逐个检查(准备两个不同倍数的目镜);三种标本(写有“上”字的玻片;写有数字的透明纸;写有数字的不透明纸;),擦镜纸,纱布,显微镜的使用录像带或课件;课前每班培训几名学生,以便课上帮助教师辅导其他学生

学生:对照课本彩图,认识显微镜各部分名称,并思考每一部分的作用;阅读课后的显微镜发展史。

4、教学程序

4、1走进新单元指导学生阅读二单元开语,观察书上细胞彩图,明确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要想探索生物的奥妙,就必须要了解细胞。

4、2导入新课(展示图片)让学生了解细胞非常小(提示图中物象之所以看的很清楚是被放大了百倍以上)而且形状各异。提问,引出观察细胞的工具──显微镜。

巩固练习

1.写有“上”字的玻片标本,视野中看到的物像是()字。

2.显微镜的目镜5×,物镜10×,放大倍数是( );目镜10×,物镜10×,放大倍数是();目镜10×,物镜40×,放大倍数是()。

3.如果物像偏左,你应将标本向()移,才能使物像居中。

课后反思

上好本节课的关键是组织好学生进行探究和操作,教师最好课前培训几位学生作助手,这样看似麻烦,实际在上课时解决了不少问题,以后的学习中还会用到显微镜,所以在开始就要强调规范操作,帮助学生养成良好习惯。

初中生物教案2

教材分析

在学习了血液循环系统的有关知识后,进一步让学生学习与输血、血型有关的知识,对于学生进一步认识循环系统的功能是十分重要的,对学生能健康地生活也是非常有必要的,而且能培养学生珍爱自己和他人的生命的情感,树立健康的成年公民应积极参加无偿献血的观念。

教学目标

1、例举abo血型的类型;概述人体的血量以及输血与血型和血量的关系;

2、参与关于血液制品与人类生活关系的调查;

3、认同我国的无偿献血制度;培养珍爱自己和他人生命的情感,树立健康的成年公民应当积极参加无偿献血的`观念。

重点和难点

1、说出abo血型的类型及输血的原则;

2、认同我国的无偿献血制度。

课前准备

凝集原和凝集素的模型

教学法

小品表演、谈话法、讨论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创设情景:发生在一百多年前欧洲战场上的怪事…

思考、回答问题。设置悬念,引起学生的兴趣。

二、abo血型划分展出自制的凝集原、凝集素的模型(如图),介绍abo血型。

观察、思考利用模型辅助教学,既增强了学习的乐趣,又能较好地解决了下面几个问题:

①四种血型及其划分的依据;

②凝集原和凝集素的对抗关系

;③凝集反应的基本原理。

三、小品表演(输血原则)

1、展示输血关系表。

2、通过提问,让学生明白输血原则。

1、学生表演,分别扮演医生、病人、护士,给病人输入不同血型的血液,导致不同的结果。

2、小组讨论,分析原因。创设情景,把理论知识生活化。

四、关于血液制品与人类生活关系的调查组织学生汇报调查结果

1、第一组主题:献血,输血与传染病。

2、第二组主题:无偿献血教育。

3、第三组主题:明星怎样看待献血?

4、第四组主题:广州市需血和献血情况调查。让学生充分发挥自主、合作、探索的学习精神,培养学生资料搜集、整理和分析能力。

五、无偿献血

1、播放与无偿献血相关的影片。

2、提出问题:同学们长大后愿意参加无偿献血吗?

1、观看影片,思考问题。

2、进行思想汇报。认识到无偿献血的重要性和光荣性。

六、课外阅读指导阅读,布置作业

阅读资料:心血管病与心血管病医生。扩展知识,关注生命。

七、总结提出问题:我们这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能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吗?思考,回答锻炼学生总结能力和语言描述能力。

初中生物教案3

一、教学目标

1.能够运用结构和功能观认识有丝分裂的过程。

2.基于有丝分裂的事实,能够运用归纳和概括的方法进行总结。

3.在学习有丝分裂的过程中,能够动手画出分裂期各个时期的图像。

4.感受生命的奥秘。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有丝分裂四个时期的"特征。

难点:区分各个时期染色体的变化。

三、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展示大象和老鼠的图片。提问:象与鼠个体大小差距悬殊的原因是什么?

(有的说是细胞大小,有的说是细胞数量的多少。)

教师讲解:动物个体的大小大多取决于细胞个数的多少。细胞分裂可以产生新细胞。细胞分裂有三种形式包括:有丝分裂,减数分裂,无丝分裂。有丝分裂有怎样的特征呢?导入新课。

(二)新课教学

1.细胞周期

展示有丝分裂细胞周期图和不同细胞的细胞周期持续时间表,提问:细胞周期可以分为几个阶段?细胞周期的概念?

(一个细胞周期包括两个阶段:分裂间期和分裂期,分裂期又可以分为前期、中期、后期、末期四个时期。)

(连续分裂的细胞,从一次分裂完成时开始,到下一次分裂完成时为止,为一个细胞周期。)

2.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过程

展示植物细胞有丝分裂显微照片,提问:四幅图片显著的不同之处?

(有的细胞的染色质绕成一团,有的染色体已经开始分离,有的则快要形成两个细胞。)

展示高等植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的图解,提问:各时期特点?小组讨论。

(前期:染色质变成染色体,核膜逐渐消失,核仁逐渐解体,细胞两极出现纺锤丝构成纺锤体,染色体散乱分布在纺锤体中央。)

(中期:染色体的着丝点排列在赤道板上,纺锤丝连接在着丝点的两侧,此时染色体形态稳定,数目清晰。)

(后期:染色体着丝点一分为二,在纺锤丝的牵引下开始向两极运动,使细胞中两极中各有一套染色体,两套染色体相同,且和亲代染色体也相同。)

(末期:子染色体到达两极,染色体变成染色质,核膜出现,核仁重建,赤道板中央出现细胞板,将细胞一分为二。)

教师总结口诀:膜仁消失现两体,形定数晰赤道齐,点裂数增均两极,两消两现重开始。

(三)巩固提高

有丝分裂哪个时期,染色体数目开始加倍?

(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移向两级。)

(四)小结作业

1.小结:师生共同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

2.作业:课后尝试自己动手画出细胞分裂不同时期的图示。

四、板书设计

初中生物教案4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通过探究理解种子萌发所需的外界条件。

2. 能力目标:通过采用对照实验进行探究取证,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探索自然界的兴趣,养成根据科学的事实作出客观判断的习惯,培养求实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

1. 重点:种子的萌发条件

2.难点:种子萌发需要外界条件的原因,以及种子萌发时内部物质的转化。

手段: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实验,分析得出结论为主

三、设计思想:

采取观察讨论的教学方法。教师可以从生活实际出发,让学生提前在课下进行实验,让学生从实验的现象入手,提出一系列的问题,让学生进行讨论,分析,适当给以提示,最后由学生观察由教师完成课本上的有关实验,归纳出种子萌发所需要的条件。关于种子萌发过程,教师可以让学生利用课前实验进行观察,并通过教师准备的实验材料及挂图来描述,最后教师可以提出一个关键的问题:一粒饱满的且胚完好的种子在得到充分的外界条件下是否一定能够萌发成幼苗?从而将话题引入种子的休眠和寿命的问题中。

四、教学过程:

(课前可提前一至两周的时间,让学生思考种子萌发的条件是什么?并随机的发给学生一些种子,让其根据自己的经验,让种子萌发。观察其萌发过程中的变化,并对实验的过程进行记录。)

一、导入:

提出问题:

1、说明种子的各部分结构及其作用是什么?

2、种子中含有哪些物质?

3、如果你是农民,你会选择什么样的种子种在田里?

组织学生回答问题。

总结,并引入课题:

种子里具有完整的有生命力的胚以及供胚发育所需的营养物质,这是种子能够发育成幼苗的内部条件。那么,是否种子具备了这些自身的内部条件就能萌发成幼苗呢?种子的萌发还需要什么条件,种子又是怎样萌发成幼苗的,这些内容是本节课所要解决的问题。

二、讲授新课:

(一)实验:探究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

1、组织学生汇报课前的实验设计及结果分析。

2、分析学生的实验,指出其中不科学或不准确的内容,如“学生很容易认为阳光也是种子萌发的必要条件之一”。

3、引导学生分析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有哪些,并设计对比实验。

4、组织学生观察教师提前完成的实验结果,并对其进行分析,得出结论。

5、总结:

根据对实验的结果分析,得出结论: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是:适宜的温度、充足的空气和水分。

除此之外,有些植物的种子萌发时还受到一些其他的因素的影响,如:光照条件、酸碱性等。

(二)种子萌发的过程:

1、组织学生汇报课前实验时对种子萌发过程的观察记录。

2、出示种子萌发过程的.录像或课件,组织学生观看。

3、教师结合种子萌发的实物进行总结:

菜豆种子的萌发过程:

(1)种子吸水后,体积胀大,种皮胀破。

(2)胚根首先伸长,突破种皮,发育成幼根。

(3)子叶以下的胚轴伸长,带着两片子叶伸出土面。

(4)子叶分开,黄白色的胚芽在光下逐渐变绿,发育成茎和叶。

玉米种子萌发的过程:

(1)种子吸水后,胚根先从种子里伸出,发育成幼根。

(2)胚芽由胚芽鞘保护伸出土面,子叶留在种子里。

(3)胚芽鞘里的胚芽长出新叶。

4、提出问题:"以上介绍的种子萌发的过程只描述了种子外部形态的改变,那么在种子萌发的过程中其内部又发生了什么变化呢?

实验:请几位学生分别尝尝萌发的小麦种子和干燥的小麦种子,有什么不同感觉。

请参与实验的学生介绍自己的感受。

五、教师总结:

萌发的种子有甜味,干燥的种子没有甜味。

启发学生分析讨论出现这种实验现象的原因。

组织学生发言。

六、总结:

干种子里的淀粉没有发生转化,不含糖分;萌发的种子里的淀粉已转化为糖,所以有甜味。由于淀粉不溶于水,所以必须转变成能溶于水的糖后,胚才能吸收利用。菜豆种子中子叶里的营养物质经转化后运送给胚芽、胚根和胚轴;玉米种子中胚乳里的营养物质经转化后由子叶吸收转运给胚芽、胚轴和胚根。

七、教学反思

“探究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的实验是不可能在课堂上当堂完成的,所以在上课前1个星期,让学生利用现有的知识进行了实验探究,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同时为今后探究科学奥妙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初中生物科学的教学中,我认为最重要的是要紧紧抓住三部分

一、初中生物的教育对象是面向全体学生的,他的目的并不是要培养生物学家培养生物人材,初中生物教学的目的是提高所有中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培养他们热爱大自然,自觉保护环境的情操,提高他们对生物科学的兴趣,为一部分今后要从事生物事业的人打下最基本的基础。

二、作为老师,教材是必须要了解掌握的,但是,教材对于老师来说只是一个承载知识的工具,而不能作为教学的依赖。我认为,教材就好比一池水,要站在高处去看才能觉得清澈见底,也就是说,要站在一个比教材更高的角度去把握教材。作为一名教师的第一步就是研究教材,不仅是研究所教年级的教材,还要把整个中学阶段的教材都要研究,首先要知道在整个初中阶段,生物课程都需要学生掌握些什么知识,知识体系是怎样安排的,学生在每一个学习阶段需要学习哪些知识,那些能力需要得到培养和提高等等。

三、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贯穿探究式活动。生物科学是一个日新月异的科学,我在课堂中会一直给学生强调一个观念,老师在课堂中讲述的甚至与书本中所写的知识都不一定是正确的,相反,对于生物学科来说,有可能目前我们所学习到的一些理论会在今后的科学探究中发现是错误的。在教学中,学生所学习的知识都是前人通过科学探究发现的,因此,我认为教学并不是把知识死板的教给学生。相反,我的课堂设计大多都是将学生置身于当时科学家们所处的环境,让他们通过体会科学家们的探究过程,引导他们找到隐藏在各种生物现象下的本质规律。同时也鼓励学生对老师、对书本提出质疑,鼓励他们通过自己的实践去证实自己所学到的知识。对于学生提出的一些新的想法,作为老师要给予肯定,保持孩子的一颗创造心是最可贵的。

初中生物教案5

一、 教学设计思路

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是生物科学教育的基本任务之一。生物课教学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生物学基本知识,还要通过课程资源的开放与共享,课上师生互动,共同参与解决现实中的具体问题等形式,使学生获取科学与技术的知识,并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样,在他们参与社会时,才能够对某些社会问题做出合理的价值判断,并能够采取适当的行动。

二、教材分析

就本册第六单元知识整体来分析,前两章为本章内容做了一个很好的铺垫。学生学习生物的分类,认识生物的多样性,都是为了更好地保护和合理利用生物的多样性。保护生物的多样性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因此,我把教学重点放在了“了解生物多样性面临的威胁及原因”上,通过一个具体事例──“辩论和协商怎样保护白头叶猴”,使学生联系家乡实际,参与到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宣传和行动中。在这个过程中,注重对学生的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的教育。但是,保护生物多样性又涉及到诸多因素,八年级的学生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都还有限,所以,本节课的难点在于分析白头叶猴面临生存危机的原因。

三、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描述生物多样性面临的威胁及其原因,描述所熟悉的珍稀动物的生存现状。

2. 能力目标

(1)通过小组讨论,制定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主要方案,在“角色扮演”活动中,培养学生收集资料、处理信息、口头表达、与人合作能力和民主思想;

(2)理解和学会处理在实施保护生物多样性过程中,所涉及到的重大问题及各种关系,发展解决实际问题的决策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辩论和协商怎样保护白头叶猴”的活动,使学生关注我国特有的珍稀动植物,进一步增强学生关爱生命、热爱祖国的情感,形成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参与意识和公民意识,真正把保护生物多样性付诸于行动上。

(2)健全法制观念,认识到保护生物多样性应全球合作,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理念。

(3)通过展示科学家研究白头叶猴的科研活动,对学生进行一般科学方法、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持之以恒的科学精神的教育。

四、教学策略

本节课涉及到的信息多,容量大,所以,在课前组织好学生做好充分准备工作是相当必要的,如收集相关的背景资料、处理信息、小组分工、让角色扮演者写好发言提纲等。通过教师精心设计的层层环节,制造悬念,引导学生对所扮演角色进行充分理解,课上通过角色扮演活动,联系实际,在辩论和协商过程中,形成保护白头叶猴的方案,并形成书面协议,使学生认识到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义。

五、教学过程设计

程序教学是过程设计意图

教师点拨学生活动

前准备①为什么要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生物多样性和人类的生存有何联系?

②保护生物多样性会涉及到当今社会的哪些问题?你如何处理这些问题之间的复杂关系?

布置学生收集相关的背景资料、处理信息、小组分工。①预习新课, 小组合作,收集相关资料,制作展示。

②角色扮演者写好简要的发言提纲等。 体现课程资源的开放性,在小组收集、整理资料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和与人合作的精神。

入同学们,每当太阳升起的时候,我们都会对新的一天充满着无限的憧憬和期待,然而,你想过没有:有些生物也许再也见不到第二天的太阳了。目前,由于人类的滥砍乱伐、滥捕乱杀,加之环境污染及外来物种入侵等因素,生态环境遭到了严重的破坏,生物多样性正面临着极大的威胁。生物多样性破坏的最终的受害者是我们自己。那么,如何保护生物的多样性呢?今天,我们来探讨这个问题。思考:

为什么生物多样性面临着空前的威胁,而最终的受害者将是人类自己呢?

如何保护生物多样性? 把保护生物的多样性和人类自身的生存联系起来。

料①利用多媒体展示一组我国特有的濒危动物和植物图片。

②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之一:建立自然保护区。展示“长白山自然保护区和青海湖鸟岛自然保护区”的图片。

③引导学生欣赏我国广西保护白头叶猴的生态公园中的一幅壁画,引出白头叶猴的内容,并使学生知道白头叶猴是潘文石教授研究的第二个世界濒危物种。①展示:详尽介绍了白头叶猴的形态、分布、生活习惯、分类地位等。

②从白头叶猴的现状分析:目前,白头叶猴的栖息地越来越少,偷猎者大量捕杀白头叶猴用来制造乌猿酒谋取暴利等。从学生认识我国所特有的部分珍稀动植物,认识到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义,从而想到建立自然保护区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有效措施之一;然后以一幅生动的壁画为切入点,通过壁画的信息资料,学生由大熊猫、白头叶猴、藏羚羊、金丝猴、东北虎、华南虎等濒危生物,引出白头叶猴的故事。通过小组讲述或展示关于白头叶猴的故事,真正达到了师生间、生生间的资源共享,在学生充分体会成功、自信、被人欣赏的喜悦同时,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

分析现状从白头叶猴及其目前的生存状况入手,播放一段录象,和学生共同分析白头叶猴濒临灭绝的原因,引出“人猴矛盾”,制造悬念。思考、讨论分析:在白头叶猴的生活中,哪些因素和它存在着关联呢?通过教师精心设计的环节,步步紧扣,让学生通过观看真实的录象片,体会到保护生物多样性所涉及到的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

通过对白头叶猴的现状分析,师生得出如下与白头叶猴生活有关的因素:

①当地农民生活十分困难,垦荒、砍柴是他们祖祖辈辈的"生存方式。如今,人口增加了,这种生存方式给白头叶猴的生存带来了威胁;

②保护野生动植物,不仅是科学工作的研究课题,现在已经转化为他们的一种社会义务和责任;

③一些偷猎者,正在捕杀白头叶猴,以谋取暴利;

④当地生活条件的艰苦,使一些教师望而却步,而教育资源的短缺,又使当地的孩子得不到应有的教育;

⑤面对种种复杂的问题,当地政府虽然倾向保护白头叶猴,但显得爱莫能助。

辩论协商

角色扮演出示辩论和协商的问题和注意事项。

强调:讨论后,每小组分别推选一位同学,代表其中一个角色的利益来谈谈对保护白头叶猴的想法。小组讨论后,进行角色扮演活动。

学生跃跃欲试,积极发言,课堂气氛达到高潮。①在辩论协商过程中,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和民主意识的,学会倾听他人意见,学会尊重他人;

②“角色扮演”的活动给予学生充分发挥才华的舞台,从而更加深刻体会到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艰巨性;

③通过激烈的辩论协商和生动的角色扮演,学生能够合理地将所学到的科学知识运用到社会中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科学素养。

师生总结

达到共识

针对学生在角色扮演活动中提到的有关保护白头叶猴的方案,播放一段1996年到20xx年潘文石教授和他的学生在当地研究白头叶猴,并且使白头叶猴的生存状况得到改善的录像,引导各组学生形成保护白头叶猴的方案。结合这段录象,思考:你制定的保护方案哪些被采纳了,哪些没有被采纳?需要我们进一步的理解和观察。①有的学生一定会想到要把农民或者是白头叶猴中的一方迁走,但是,那样,农民就会背井离乡,白头叶猴会被关进动物园的笼子里面,逐渐丧失野性。这样的矛盾怎样解决?通过录像中介绍在科学家的研究、倡导、教育和媒体宣传、政府合作及当地农民支持下,建立了自然保护区,并健全了法制,改善了农民的生活状况,使白头叶猴和人类和平共处,看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景象。

②通过观看录象,体会潘文石教授和他的学生在研究道路上的坎坷经历,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的教育,并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大意义,呼吁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全球意识。

实践应用引导学生应用这节课的方法,进一步设计如何保护东北地区的珍稀物种──东北虎的方案。课下设计方案,进一步交流,达成共识。进一步使学生知道在日常生活中如何把所学到的知识和方法与实践相结合,形成学生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参与意识和公民意识,并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美好情感。

附:[学生在角色扮演活动中的发言]

白头叶猴:我们世代生活在地球上,地球上一切动物的生存权利是平等的。人类没有任何理由驱赶甚至捕杀我们。

农民:我们农民的生活条件非常不好,祖祖辈辈都是这样垦荒、砍柴。如果不砍柴,就无法取暖、吃饭;孩子的吃饭、穿衣、上学都得用钱,有时还得养个猪什么的,这样,需要的柴禾就更多了。如果为了保护白头叶猴而不让我们砍柴的话,我觉得我们生活不下去了。

科学家:作为科学工作者,我们应该大力倡导保护白头叶猴这种濒危动物。经过研究发现,在国外目前还没有发现白头叶猴的活体或标本。但是在研究保护白头叶猴的过程中,也许得不到当地农民的理解和支持,需要我们不断的交流、沟通,加大宣传教育力度,让越来越多的人了解白头叶猴,保护白头叶猴。而且,我们也可以进行募捐活动,最好能筹备一些资金来建立一个保护白头叶猴的保护区。

政府官员:对于政府来说,应该支持科学家的研究工作,并协助科学工作者对当地农民进行宣传和教育,同时,要正确协调农民和白头叶猴争夺生存资源的问题。可以拨款净化水质,挽留师资,让农民用电或其他方式取暖、做饭而不用柴禾。另外,我刚才看见白头叶猴的栖息地──石山都被炸开,作为采石场了,我们会下令尽快关掉这个采石场的。

六、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1.共享课程资源,树立开放的课程观

课程不只是“文本课程”(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科书等),更是师生共同探求新知的过程,即“体验课程”,师生同为课程的创造者和主体。所以,对于“保护生物多样性”及“白头叶猴”的内容,师生共同搜集资料、处理信息,课上共同交流,达到了资源共享。

2.充分体现师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双主体地位

本节课把教学重点放在了了解生物多样性面临的威胁及其原因,参与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宣传和行动上,这种行动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以一个具体活动“辩论和协商怎样保护白头叶猴”体现在课堂中。在师生辩论和协商的过程中,教师是引导者和组织者,面向全体学生,给予了他们充分发挥主体地位的空间和展示自我才华的舞台。

3.注重对学生进行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的教育

通过“辩论和协商怎样保护白头叶猴”的活动,使学生关注科学、技术和社会的相互关系,从而加强STS的教育。在扮演、辩论和协商过程中,渗透科学工作者的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的教育,学生既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加强参与意识,还会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养成有极大帮助,真正把保护生物多样性落到宣传和付诸于行动上,使素质教育落到了实处。

不足之处:

对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问题,实际是一项非常艰巨的任务,也涉及到社会各个方面非常错综复杂的关系。对于八年级学生来说,其知识广度和深度具有局限性,在学生之中又普遍存在着差异,而且课堂时间有限,虽然通过具体、生动的“角色扮演”活动讨论了怎样保护白头叶猴,但不可否认并不是全体学生都能深刻地认识到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意义。这也为在当今基础教育中我们扭转“在教学中只注重学生科学知识的传授转向全面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教育”这种观念提出了挑战。

七、点评

“角色扮演”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上册中一个独具特色的探究性学习活动。编者将这一探究性学习活动形式安排在“保护生物多样性”一节中,其设计思想是开放生物课程资源。依据初中学生认知规律,让不同性别,不同年龄,不同地域的学生享受到学习成功的快乐,体验到学习与义务、尊重与责任的并存。为此,教师精心设计了这一情趣盎然,别开生面的“角色扮演”活动。特点如下:

1.以史实为依据,丰富学习过程

当前生物资源的危机已是迫在眉睫,如何让青少年切实地感受到面临着的危机呢?教师以“辩论和协商怎样保护白头叶猴”为线索,开展一系列的收集资料、口头表达、激情辩论、协商建议等活动。当教师播放科学家潘文石教授率领北京大学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基地的研究生们,在中国广西崇左经过六年艰难曲折地对白头叶猴的研究与保护的录像片段之后,各小组学生利用图书、互联网、电视节目等收集到的资料互相交流、汇报,师生们深深地为科学家对生命热爱,对科学研究的执着精神所感染。进一步增进了对保护生物多样性的紧迫感和艰巨性的认识。

2.以情感为动力,感悟科学魅力

教师通过介绍科学家对白头叶猴的研究,激发学生对“怎样保护白头叶猴呢?白头叶猴与当地的人们如何和谐相处?当地政府对保护白头叶猴是怎样的态度呢?”等问题的思考。学生们带着问题,以自己感兴趣的话题为基础选择承担相应的角色,撰写“角色”报告和发言稿。

课堂上,教师启智激疑,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互动默契,始终保持着探索、求知、激情、协商的民主气氛。

3.以探究为契机,开发课程资源

保护生物多样性是现代社会的热点话题之一。如果有机会让学生走进“崇左生态公园”,亲身体验下科学家、当地政府对白头叶猴的保护措施,那将对学生的探究活动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教师将本校科技小组赴广西崇左生物多样性保护基地考察实践活动的录像资料引入课堂,让学生真实地体验到共享的益处,深切地体会保护生物多样性所涉及到的重大问题及各种关系,体验参与社会决策、统筹兼顾各方利益及协商共存共荣的理性思考方式。

初中生物教案6

一、说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内容包括:植物系统进化树,藻类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和种子植物的形态、结构特征、生活方式以及他们对生物圈中的作用和与人类的关系。通过"植物系统进化树","观察比较不同的植物"的活动,引导学生初识不同的植物类群。

二、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初步认识植物系统进化树,了解不同植物类型之间的亲缘关系,通过"观察比较不同的植物"的活动,以及对植物类群的各种学习活动,认识不同的植物类群的形态、结构特征、生活方式,与人类的关系,并通过对不同植物类群的比较,进一步理解植物进化树。

通过"观察比较不同的植物"的活动,提高观察能力、比较分析能力;通过对不同植物类群的学习,增强分析问题及语言表达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实验观察、比较、讨论和讲述藻类、苔藓、蕨类和种子植物。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植物种类的多样性,强化生物进化的观点,增强生物科学价值观,培养学生关注和保护生物圈中多种多样的绿色植物情感。

三、说学习者特征分析:

本校地处偏远农村,该校生都是来自大山的孩子,对常见的植物即陌生又熟悉,说熟悉是他们在日常生活中与常见的植物有密切接触,有深刻的感性认识;说陌生是因为他们缺乏相应的理论知识,学生学习兴趣高,通过实践和理论相结合帮助他们认识植物系统进化树和掌握藻类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的特征及与人类生活的关系。从学生的认知规律来看,八年级学生已开始从具体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喜欢接受新鲜事物,有一定的生物学经验基础。

四、说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根据以上分析,我设计为2课时,此节为第一课时,本节课应从学生的主体性出发,创造充分机会让学生拥有成功的喜悦,在和谐的氛围中完成教学任务,让学生主动学习,学有所获,从内心深处产生保护环境,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欲望。对此我做了大量的课前准备工作,提前一周通知学生利用周末采集样本,同时,还利用学生中午休息时间,带领大队长一个班12人上后山采集样本,回到学校后,由大队长随意分配样本到各位小组中。这样,学生课前对学习的内容就有了充分的心理准备。课中:一、通过以上创设的情景,引入新课,二、通过"观察比较不同的植物"的活动,以及对植物类群的各种学习活动,认识不同的植物类群的形态、结构特征、生活方式,与人类的关系,进一步理解植物进化树,三、通过对不同植物类群的比较,认识藻类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的特征及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五、说教学准备:

1、准备植物系统进化树图片,学生采集藻类、苔藓、蕨类和种子植物的实物、标本、挂图。

2、实物材料及用具:学生采集新鲜的水绵,葫芦藓、墙藓、铁钱蕨、海金沙、石斛,芒萁、带球果的杉枝、带花及果实的白菜植株等大量植物实物、放大镜、镊子。

六、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通过学生采集活动和生活中对植物的感性认识,结合农村孩子的生活实际,贴近生活,让学生感受到好奇,直揭新课,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进一步学习的欲望。

(二)、植物系统进化树和活动:观察比较不同的植物

运用课本植物系统进化树的认识,帮助学生对植物的分类有了初步的.了解,接着进行观察比较不同植物的活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帮助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强化生物进化的观点,增强生物科学价值观,培养学生关注和保护生物圈中多种多样的绿色植物情感。

(三)、藻类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

采用提问式、启发引导式教学方法,逐一分析藻类植物的

1、结构:藻类植物是多种多样的,有单细胞的,有多细胞的;有生活在淡水中的,有生活在海洋中的,还有少数种类生活在陆地上的。

2、特征:大多数生活在水中,没有根茎叶的分化,都能进行光合作用

3、分类:据藻类植物呈现的颜色的不同可以将藻类植物分为绿藻、褐藻和红藻等。

4、对生物圈中的作用和与人类的关系:为水生生物提供食物和氧气。与人类的关系是有些可食用,可药用,如海带、紫菜等可食用,褐藻胶、琼脂、碘酒在医药上有广泛的用途。

利用对比学习方法,引导学生学习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结构、特征、分类。培养学生学习方法的能力帮助学生分析藻类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的特征及在生物圈中的作用和与人类的关系。

(四)、本课总结

及时反馈与总结,有利于学生学习知识的掌握

(五)、作业设计

七、说教学评价设计:

本节课内容的教学效果可以从课堂回答、反馈练习、巩固练习和课后作业四个方面进行评价。课堂回答通过不断设置问题,引导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课中练习巩固反馈是一般的知识性练习题,目的是检验学生当堂课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在此基础上,理论联系实际,注重知识的深化和应用。

八、说总结与反思: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不是直接把知识教给学生,而是着眼于知识获取的过程、学习方法和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自己观察、思考、分析和总结,亲身经历知识的获取过程,从中学到知识和方法,发展多种能力。教师要多联系生产实际,让学生边联想、边思考,从中发现新知识,并提高学生对新知识的运用能力。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质。

初中生物教案7

一、教学目标

1.通过资料分析,了解空气质量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2.尝试了解身边的空气质量及空气质量的相关知识。

3.通过学习讨论,了解造成空气污染的主要因素及防治知识,进而树立学生的环保意识。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通过收集资料和分析资料,了解空气质量对人体健康有哪些影响。

2.了解当地的空气质量,并明确空气污染的主要因素及防治。

三、教学设计目标和思路

本课目的在于让学生明确空气质量与人体健

康的密切关系,让学生关注空气质量。为此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设计“资料”及利用课本资料来创设学习情境,让学生从中体会空气质量与人体健康的关系,特别是使学生明确空气污染对人体健康的严重危害,进而树立环保意识。而对“当地空气质量”的教学,一方面组织学生课前进行调查,利用课上时间进行交流讨论来学习,另一方面则通过“空气质量日报”、补充资料来加以拓展,使学生增加对空气质量知识的认识。教学中设计“污染空气的主要因素”的讨论,旨在让学生了解空气污染的多样性、严重性,进而为空气污染防

治的学习埋下伏笔;而让学生完成“倡议书”,主要是加深对所学知识的体会,确立环保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并通过评比展出来宣传环保意识,服务社会,使全社会关注人类的生活环境,共同参与环境的保护。最后以诗的形式结束新课,可提高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便于掌握所学知识,同时也为学生指明了今后努力的方向。

四、教学过程

师:前面学习了人体的呼吸,我们知道了人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着呼吸,使外界气体不断进入肺部,又使体内气体不断排到体外。那么,你知道人每天呼吸多少次?又呼进呼出多少空气?(生感兴趣但又困惑。)

师:回忆上课内容,我们每分钟呼吸多少次?

生:16次。

师:对,那么16乘上每天的分数就可以计算了吧!同学们算一下。生;(计算)23040次

师:很好,如果每次呼吸500毫升,那么一天呼吸多少气体呢?生:(计算)11520000毫升(即11520升)。

师:人一天呼吸一万多升气体,可见空气跟我们的关系十分密切。下面请同学们阅读资料并思考。

投影:你知道吗?

(1)小明同学家在20xx年3月建了新房,于去年9月对新房进行了装修和油漆,可新房里住了没几天小明和爷爷就觉得身体不适,不久他俩就生病住院了。你能说出其中的理由吗?

(2)清晨,当你行走在一片树林中,你会觉得空气特别新鲜,心情格外地舒畅,精神也为之振奋,你能说出其中的理由吗?

(生阅读思考并小组讨论,代表发言。)

生:油漆中的有害物质挥发到空气中,人把它吸入体内后而引起的。师:好。

生:小孩与老人的抵抗力较差,所以小明和爷爷生病了。

师:对!生病与抵抗力也有关。

生:装饰材料中也会挥发出有害物质,影响身体健康,从而致使他俩生病。

师:很好!有没有其他的看法呢?

生:是房间里没有通风透气,使有害物质不能及时扩散而造成的。如果让有害物质全部扩散后,再住到新房里就不会得病了。

师:有道理。那么第二题呢?

生:是因为植物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并产生了大量的氧气。

师:对!

生:树林的空气里没有灰尘等颗粒,也没有有害气体。

师:很好。

生:植物能释放出一些物质,有的可以杀菌,有的可以使空气新鲜。师:对!同学们都回答得很好,从上面的讨论学习中我们可以发现空气质量的好坏与人的身体健康关系很大。请同学们阅读课本“资料分析”

(1)(2)(3)并谈谈从中你知道了什么?获得了哪些信息?说出你的理由?

学生阅读思考、小组讨论并回答,代表发言。)

生:我知道了城市街道的空气污染较公园等园林处严重,所以交通警察的发病率比园林工人高。城市工业区的污染比非工业区严重,因而工业区的发病率就高。吸烟对人的身体健康危害十分严重,但吸烟的人数在增多。

师:你讲得很好。

生:我知道了呼吸系统的发病率越来越高,那是因为空气被不断污染,质量越来越差而造成的。

生:呼吸系统的`发病率升高是因为空气的污染越来越严重。

师:对!由以上事实我们不难发现空气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那为什么还有那么多的人吸烟呢?同学们能否分析一下其中的原因呢?

生:可能他们不知道吸烟的危害,或吸烟已经习惯了。

生:他们已经吸烟上瘾了,无法戒掉。

生:可能吸烟时有一种快乐的感觉吧。

生:吸烟是为了一些工作的需要,人际的交往或出于被迫无奈。师:你们分析得都很有道理,但必须明确吸烟是危害健康的。那么,有没有哪位同学因好奇也吸过烟呢?请举手。

(有好几个学生举起了手,师甚感惊讶但又很沉着。)

师:噢!我班有好几位学生也吸过烟呢!那么,请你们谈谈吸烟的感受与体会。

生:我吸了一口就吐掉了,吸烟很呛。

生:吸烟喉部难受,不舒服。

生:我吸了半口就咳嗽起来,呛人。

生:吸烟不仅呛人,而且熏得我流泪。

师:以上同学们讲出了自己的体会,谢谢你们能坦诚地告诉老师。吸烟不仅危害自己,同时也会影响他人的健康,所以同学们不能再吸烟。“

初中生物教案8

“生态系统”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1)说出生态系统的组成。(2)描述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3)认同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图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2)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3)通过连食物链培养学生的合作动手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事实求是的科学态度以及良好的学习习惯。(2)对学生进行环保意识的教育。

二、教学重点

生态系统的组成、食物链及食物网、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

[教学指导思想]

从生活经验出发,力求在观察、探究分析、操作尝试、交流合作等的活动中,促使每一个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式学习,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合作学习的快乐,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从中学到一些思考问题的方法。

[教学策略]

一、教学方法

探究式教学为主,辅以导学、讨论等以体现研究性学习。

二、学法指导

本节课给学生提供以下四个机会:观察、思考的机会,交流表达的机会,操作尝试的机会,体验成功的机会。促使每个学生在自学、提出问题、合作探究、分析讨论、操作尝试等的过程中寻找新知在已形成知识框架上的“生长点”,完善生物体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开场以优美的音乐,带领学生进入绿色的世界,让学生聆听优美的旋律,并把自己比做一只正穿梭于森林中的小鸟,以此展开无限的遐想: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同学之间进行交流。

这时一张蜘蛛网挡住了去路——你是否想过,在这一望无尽的森林中,各种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非生物之间,就像这一张无形的大网,“牵一发而动全身”,这就是“生命之网”,也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教师抒情地说)。以此激发学生的兴趣,在诗情画意中导入新课。

二、自学提出问题

以4人为一小组进行合作,自 学本节内容,提出1~2个问题,实物投影展示,全班交流,同学之间自行解答。对不同的认识和看法,让学生相互讨论,教师进行点拨和引导。

三、实施探究

1.首先观察描述。通过CAI,展示各种生态系统的逼真画面,让学生通过观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生态系统的概念,并列举身边的实例,教师进行强调和鼓励性点评。然后进行环节过渡:这些生态系统有哪些成员组成呢?

2.观察探究生态系统的组成。

(1)通过CAI,供学生观察,教师层层设问:①看到了什么?②想到了什么?③昆虫、树、啄木鸟之间是什么关系?④腐烂的树桩会消失吗?以此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并为进一步探究埋下伏笔。由学习小组合作学习、分析讨论,归纳出其组成及它们各自所起的作用。教师进一步设问:人在其中扮演什么角色?如果没有分解者,自然界会出现什么局面?启发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究、合作学习。

(2)观察探究生物部分三者之间的关系图,教师设问:①哪些是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②生产者与分解者之间是什么关系?消费者与分解者之间是什么关系?③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是什么关系?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引出食物链的概念,并举出身边的实例。

(3)小组合作连食物链。出示草原上部分生物图,要求学生以4人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利用各种生物图片用箭头连出它们之间的吃与被吃的关系,并提醒学生注意:①食物链从生产者开始,连到最后。②箭头指向取食者。③时间1分钟。各小组交流展示合作的结果,小组之间先进行互评,教师再进行鼓励性评价。

(4)展示上述生物之间的食物链,教师提出探究的问题:①有多少条食物链?它们之间互不相关吗?②如果蛇的数量大大减少,其他生物的数量有变化吗?学生数食物链,小组讨论这些生物之间数量的变化关系,以引出食物网的概念。教师在此基础上使学生明确:在这张生命大网中“牵一发而动全身”,一种生物数量的变化会影响其他生物的数量。

(5)进一步探究。在一般的情况下,生物数量的变化有什么规律?以食物链:草→兔→猫头鹰为例,4人小组合作从不同角度展开讨论。教师出示这三种生物的图片道具。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各小组用道具交流合作的结果,同学之间互相提出问题并进行解答。

师生一起归纳出:生物的数量处在动态变化之中,但在一般情况下,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比例总是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这是因为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3.展开讨论。人类是生态系统中的一员,如果不按生态规律办事,就会破坏生态平衡。让学生联系生活中环境破坏的典型事例和有关图片进行自我教育,有利于培养他们良好的环保意识。

4.情感教育。有人说:“破坏环境是眨眼之间的.事情,而恢复生态环境则要付出艰辛的努力,一个伐木工人砍伐一棵大树仅需要几分钟,而我们栽种一棵小树直至长成一棵参天大树则需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时间。”因此,我们再也不能破坏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了。现在世界各国都在采取措施保护生态环境,实际情况如何呢?我们来看下面的实例:

在美国的阿拉斯加有这样一个自然保护区,人们为了保护一种珍稀的鹿种,就把它的天敌统统杀掉了,实际情况如何呢(教师出示两种选择)?4人小组展开讨论,自由想像,多角度思维。在此基础上明确:我们在保护环境的时候,必须尊重生态规律,人与自然界应和谐发展。

5.环节过渡。本节课的知识内容就到这,下面我们一起来回顾所学的内容,请打开课本整理一下自己的思路。

四、归纳总结

根据初一学生的年龄特点,以学生小结为主,让他们提纲挈领,理清思路,培养他们的归纳能力,之后,鼓励学生大胆地提出问题。这既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基础,又为下节课所学埋下伏笔。

五、达标自测

1.学生用鼠标连出食物链,既强化了知识又锻炼了动手操作的能力。

2.通过各种类型的填空和判断题,激励每个学生主动参与,既达到了巩固新知的目的又使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有所提高。

六、课后调查

以小组为单位调查周围的生态环境,写出调查报告。本学期末,在班级内评出“最佳环保小卫士”。

初中生物教案9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血液循环系统的组成。

2.知道血液的组成及功能,说明血浆的成分和主要功能,血细胞的形态、数量和生理功能。

3.解释动脉血、静脉血的概念。

4.说出什么叫贫血、发炎和血清

5.知道人体的血量、输血和血型的知识。

能力目标

1.通过学生学会使用显微镜观察人血永久涂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及实验操作能力。

2.通过对三种血细胞的比较,培养学生对比归纳的分析能力。

3.通过学习三种血细胞的正常值,培养学生具有自我保健的实践能力。

情感目标

1.通过探索血液成分的实验及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通过学习人体的血量、输血和血型的知识,对学生进行每个健康公民都有献血义务的思想教育。

3.在分组活动中,使学生学会相互协作。

教学建议

本节知识结构体系

教材分析

血液是体内物质运输的载体,关于血液这部分内容,是本章的重点之一。血细胞的形态结构和功能是本节的教学重点,人血永久涂片分组实验观察的组织与指导,动脉血和静脉血的"概念是本节的难点。按照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规律,先让学生观察演示实验(加抗凝剂的血液)及实验(用显微镜观察人血永久涂片)获得感性知识,再结合讲解来突破重点和难点。

教法建议(1)

创造条件做好血液成分的演示实验,从感性认识入手,让学生通过观察从色泽和容积上将血浆和血细胞加以区别。识记血液是由血浆、血细胞两部分构成的。结合课上用显微镜“观察血液永久涂片”的分组实验和三种血细胞的挂图,来加深学生对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的形态、数量、结构的认识,巩固所学的基础知识,而且结合阅读教材将有关知识以表格或两歧分枝表解式加以总结归纳,从而实现精加工和组织策略的训练。表格式归纳法大致如下:

1、血液

血液的成分和功能

vAlign=top width=77>

成 分

vAlign=top width=245 colSpan=2>

百分比或每立方毫米含量

vAlign=top width=217>

细胞特征

vAlign=top width=118>

功 能

vAlign=top width=77 rowSpan=4>

血 浆

(55%)

vAlign=top width=112>

水 分

vAlign=top width=133>

91--92%

vAlign=top width=217 rowSpan=4>

淡黄色、半透明液体,除去纤维蛋白原,剩余的黄色透明的液体部分叫血清

vAlign=top width=118 rowSpan=4>

运载血细胞,运输养料和废物

vAlign=top width=112>

蛋白质

vAlign=top width=133>

7%左右

vAlign=top width=112>

葡萄糖

vAlign=top width=133>

0.1%

vAlign=top width=112>

无机盐

vAlign=top width=133>

0.9%

vAlign=top width=77 rowSpan=4>

血细胞

(45%)

vAlign=top width=112 rowSpan=2>

红细胞

vAlign=top width=133>

男500万左右

vAlign=top width=217 rowSpan=2>

两面凹的圆饼状,无核,直径7.7微米,含血红蛋白。

vAlign=top width=118 rowSpan=2>

运输氧和部分CO2

vAlign=top width=133>

女420万左右

vAlign=top width=112>

白细胞

vAlign=top width=133>

0.5--1万

vAlign=top width=217>

形态多样,比红细胞大,

有核

vAlign=top width=118>

吞噬病菌,对人体有防御和保护作用

vAlign=top width=112>

血小板

vAlign=top width=133>

10--30万

vAlign=top width=217>

个体最小,形状不规则,无核

vAlign=top width=118>

促进止血、加速凝血

联系日常生活实际,理解血细胞的功能,加深识记效果。结合血液化验单分析相应的病症,培养学生对生物学知识的应用能力;

关于动脉血和静脉血的概念,建议通过一个演示实验:取一只试管加有抗凝剂的血液,待血细胞沉淀后,倒去上层的血浆和部分血细胞,观察留在试管内的红细胞呈暗红色。然后将试管倾斜放置,十分钟后让学生观察:斜面的红细胞与试管底部红细胞的颜色是否一样?根据观察结果让学生明确以血液含氧量的多少,来确定血液名称的依据。

关于血量可采用直观教学法:用四个 1.25 升的可乐瓶装红墨水来代替人的血总量,加深学生对自己血液量的感性认识。

教法建议(2)

关于血液的成分和功能有条件的学校可采用探索式教学,教学过程大致分为三步:一是提出探究的课题:血液是由哪些成分构成的?再让学生根据生活实际及已有的知识提出假设:血液是由液体的血浆和血细胞构成的;根据假设让学生设计实验来验证假设:宏观观察加抗凝剂的血液和微观观察血液涂片(取血液下层的深红色的部分做临时装片并结合人血的永久涂片观察),最后让学生通过对实验现象分析及对书本知识的阅读,得出结论:血液是由液态的血浆和有形的血细胞两部分组成的。关于血液的功能:先分析血浆的功能,再逐个探索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的功能,最后根据血液的各成分的功能,让学生归纳血液的功能。这种教学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

本节内容较多,建议用两课时。

教学设计示例

第一课时 血液

新课的引入:

人体是一个复杂的结构,它是由一千多万亿个细胞组成的,这些细胞都需要进行新陈代谢,这就需要人体内有四通八达、高效率的运输网络,它及时给细胞运来氧和养料,把细胞产生的二氧化碳和废物运走,这样才能保证人体新陈代谢的正常进行。

板书:第四章体内物质的运输

人体内这一运输网络就是循环系统。

出示挂图:介绍血液循环系统的组成

讲述:

血液循环系统是一个由心脏、血管组成遍布全身的封闭管道系统,血液在其中循环流动着。也可以说,血液循环好比人体内红色的河流。这河流有主干、支流以及更小的分支。而这河流中奔腾的河水就是血液。

板书:第一节血液

讲述: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听到“血液”二字,如医生为了诊断某些疾病,往往先要验血,有人在意外事故中失血过多,必须及时输血,有些疾病如乙肝、爱滋病,它们可通过血液传播。可见血液与人体关系非常密切。

提问:有关血液的知识,你们知道有哪些?血液是干什么用的?

学生:血液是红色的粘稠液体,闻起来有腥味,它含有血糖等,血液起运输作用。

提问导入:

血液是具体担负运输任务的,它经常运载着大约 200 种物质,是一支组织得相当完善的队伍。这支队伍都有哪些队员,各自又是如何分工合作的呢?它们除了起运输作用外,还有其他的功能吗?

板书:(一)血液的组成和功能

探索血液的组成:

[提出问题] 血液由什么构成?

引导学生根据生活经验提出假设。

[提出假设] 如果血液由液体血浆和有形的血细胞构成,那么把血液加抗凝剂会看到分层现象,在显微镜下观察会看到血细胞。

[设计并完成实验]

实验设计: 1 、宏观观察血液的组成 2 、显微镜下观察血液的装片

实验 1 :观察血液的组成

方法步骤:25页(课外小组的学生提前一天完成以下实验步骤)

1.在量筒内先加几滴5%的柠檬酸钠溶液

2.取家兔血液10ml注入量筒,轻轻摇动几次

3.静置观察

引导学生讨论:

为什么要加柠檬酸钠?(柠檬酸钠是一种抗凝剂,加入后可防止血液凝固,)指导学生观察:

观察内容:

1.血液是否分层?分几层?

2.各层的颜色怎样?大致比例如何?

结合彩图四把观察结果记录在表格中:

vAlign=top width=148>

组成 比较

vAlign=top width=148>

位置

vAlign=top width=148>

颜色

vAlign=top width=148>

约占血液总量(%)

vAlign=top width=148> vAlign=top width=148> vAlign=top width=148> vAlign=top width=148> vAlign=top width=148> vAlign=top width=148> vAlign=top width=148> vAlign=top width=148> vAlign=top width=148> vAlign=top width=148> vAlign=top width=148> vAlign=top width=148>

反馈观察结果:

学生回答实验现象:

试管中原本红色的血液出现了分层现象,上部分为淡黄色,半透明的液体,约占血液总量的55%

初中生物教案10

一、教学目标

1、说明肾单位的组成及作用,概述尿液形成的过程。

2、通过动手探索的形式,提高综合运用知识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

3、初步形成人体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肾单位,尿的形成过程。

难点:尿的形成过程。

三、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生活实例:病人看病,医生有时会要求病人做尿常规化验。提问:这项检査反映人体什么系统的健康状况?

(泌尿系统)

追问:泌尿系统中肾脏是最重要的器官,尿液在肾脏中是怎么形成的呢?进而导入新课——尿的形成。

(二)新课教学

1、肾的微观结构——肾单位

(1)观察肾脏的模型,结合教材相关内容。感知肾的颜色、性状、大小,肾脏中的什么结构起重要作用?

(肾外形如蚕豆,紫红色,肾单位是肾的结构和功能基本单位。每个肾脏包括大约100万个肾单位。)

(2)观察肾单位结构图,小组讨论思考如下问题:

肾单位由什么构成?各部分分别有什么样的特点?

学生观察、讨论,教师巡视点拨,在黑板前板画并标注出各部位结构的名称。

学生回答问题,教师总结

(每个肾单位由肾小球、肾小囊和肾小管等部分组成。肾小球是血管球,由入球小动脉分出的.许多毛细血管相互缠绕而成。肾小囊套在肾小球的外面,下接肾小管。肾小囊壁和肾小管壁为单层细胞。)

2、尿的形成

过渡:血液在流经一个肾单位的过程中会发生什么变化呢?

(1)组织模拟活动:筛粮食

出示一包带杂质的粮食(有花生米、大豆、黑米,也有石子、沙粒),启发学生:怎么有效去除杂质呢?

(用筛子筛去杂质。)

请两名学生到讲台参与实践活动,动手将含有杂质的粮食筛干净。

教师引导:筛出去的杂质能否直接丢掉呢?

(不能,因为杂质中还有一些小粒的粮食)

教师继续引导:应该把漏掉的小粒的粮食从杂质中重新捡回来。那么我们回顾下,刚才“筛粮食”的情境中,都包含了哪些过程?

(筛出去和捡回来。)

(2)课件展示尿的形成动画。提问:筛粮食与尿的形成有什么关系?

师生共同总结:“筛出去”的过程发生在肾小球,即将血液中的某些成分筛出去;“捡回来”的过程发生在肾小管,即把筛出去的某些小分子物质重新捡回来。

(三)巩固提高

尝试尿的形成的示意图并标出肾单位各部分名称。

(四)小结作业

1、小结:师生共同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

2、作业:血液流经肾小球时哪些物质被过滤出去了?原尿流经肾小管又有哪些物质被重吸收回来了呢?

四、板书设计

初中生物教案11

教学目标:描述细胞分裂的基本过程;说出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变化的结果。说出细胞分裂与生物生长的关系。关注细胞的研究在防治癌症等方面的价值。

教学重点与难点:说出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变化的结果。描述细胞分裂的基本过程。

学习内容:

一、导入新课先复习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再从练习题中导入:一个小小的受精卵如果变成像我们这么大的人?从一粒种子到一颗大树,小鱼到大鱼,小宝宝到成人,主要是我们身内的细胞发生了什么变化?学生从练习题中思考问题,思考细胞在我们的身体变化中发生的变化。

二、讲授新课

(细胞的生长)

(细胞的分裂)

(细胞分裂时染色体的变化)

1、细胞生长————细胞体积的增大

2、细胞分裂————细胞数目的增多

(细胞分裂就是一个细胞分成两个细胞的过程)。

细胞的生长:新长出的细胞体积都很小,通过不断从周围环境中吸收营养物质,并且转变成组成自身的物质,体积逐渐增大,但细胞不能无限制地增大,一部分细胞长到一定大小,就会进行分裂。

细胞的分裂过程(示意图)

一个细胞分成两个细胞。分裂时,细胞核先由一个分成两个,随后,细胞质分成两份,每份各含有一个细胞核。最后,在原来的细胞的中央,形成新的细胞膜,植物细胞还形成新的细胞壁。一个细胞就分裂成为两个细胞。

在没有示意图的情况下再让学生复述细胞分裂的过程。

在细胞核里面有染色体,染色体的变化是怎样的?举出果蝇的例子:原本8条,分裂成4条,再2条??

那怎样才能使分裂后的染色体数量与分裂前相同?

染色体在细胞分裂时数量上先加倍,再进行分裂,从而保证它分裂后的数量与分裂前一样。 像人的染色体是46条,加倍后是92条,细胞的染色体在分裂时两个细胞的染色体数量是平均分配的,就是一个细胞有几条?

得出的结果是:

1 、两个新细胞的染色体形态和数目相同。

2 、新细胞与原细胞的染色体形态和数目相同。

结论:新细胞和原细胞所含有的"遗传物质是一样的。

细胞在生长。细胞不会无限地生长,生长到一定的程度就分裂。

学生根据老师的提示说出细胞分裂的过程和步骤。

不是,这样分裂后的染色体数量与分裂前的不一样。

可以先增多一倍。

46条。小结:生物体的生长包括两部分:

哪两部分?(提问)

注意:细胞分裂后的染色体形态、数目相同。一、细胞的生长

(细胞体积的增大,细胞不能无限地长大)

二、细胞的分裂

(细胞数量的增多)

练习:1、生物体由小长大,是与细胞的_______和_______分不开的。

2、细胞分裂的步骤应该是( )细胞核分裂成两个②细胞质分成两部分③在细胞中形成新的细胞膜

A、①②③ B、 ③ ② ①

C、③②① D、 ② ③ ①

3、细胞分裂的结果,新细胞与原细胞的染色体数目相同,这说明( )

A、DNA分子的数量没有发生改变

B、DNA分子的数量可能会改变

C、所含的遗传物质都不相同

D、新细胞内的遗传物质已经加倍

4、细胞不断地从周围环境中吸取营养物质并转变成自身的物质,体积逐渐增大,这就是细胞的( )

A、分裂 B、生长 C、成长 D、分生

进一步探究如果细胞不按规律地分裂,会有什么结果?指导学生自学书本P60,解决问题:什么叫癌变?癌变如何导致的?如何预防癌变?

教学反思:

对于细胞的生长,学生易于理解,但对于细胞如何进行分裂,怎样由一个变成两个,学生的概念还比较模糊,在这方面可以用课件把每个步骤分解,让学生有一个感性认识,对于细胞分裂的步骤有的学生还会弄混,应反复对这一问题进行复习、练习。对于染色体先加倍后再分裂这个概念,如果直接传授,学生虽然接受,但很不理解,对于这一问题我的做法是:先让学生思考,分裂时人的染色体是不是由46条分裂成两个含有23条染色体的细胞,然后分裂成12.5条的染色体?学生对于这个问题产生了疑问,觉得不应该是这样分裂的,对于如何分裂后还保持每个细胞46条染色体,学生想到可以先把染色体的数量加倍,再进行分裂,这样分裂后每个细胞的染色体数量就跟原来的一样了。用这个方法启示学生,让他们自己找出方法,这样学生学得快,也记得牢。

对于这节课的细胞为什么不能无限量地生长这个问题我没有详细讲,因为如果按照书本用篮球和乒乓球的表面积和体积相比的差异而得出细胞不能无限量地长大,这个问题学生很难理解,现在还没有想到更好的方法让他们理解为什么细胞不能无限量地生长,觉得很遗憾。

初中生物教案12

步骤:1)将一个完整的猪肾置于解剖盘中,先观察肾的外形和颜色(外形似菜豆,内侧凹陷,红褐色),再用手捏捏(表面光滑,手感柔软),问一问气味。

2)用户解剖针将肾纵切,观察内部结构。

3)用显微镜观察肾单位的玻片标本。

通过上面对观察肾的.结构实验知识的学习,希望同学们对上面的内容都能很好的掌握,相信同学们会学习的更好的哦。

初中生物教案13

一、教案背景:

本节课是在学生对生物有了初步的了解及简单操作的基础上进行的。是在学完细胞的分裂和分化之后,进一步让学生描述器官、系统的概念,以及植物体和人体结构层次的主要内容。本节与各章节内容联系密切,在教学中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教材分析:

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

1、描述多细胞植物体的组成:细胞、组织、器官、个体。2、描述人体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二)能力目标:

通过分组实验形成基本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与他人合作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探究实验与交流、表达,体验科学探究、与人合作的"乐趣。通过了解多细胞植物体的组成、人体的组成等相关知识,激发起热爱生命的情感。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描述植物体和人体的结构层次难点:描述人体的结构层次。

教学资源:

1、自制课件。(1)植物体;(2)植物体的结构层次;(3)人体的结构层次。

2、每小组准备番茄、桔子果实若干个。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讨论、设疑、引导等。

三、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一系列观察活动,引导学生充满情趣而积极主动地获取有关生物学知识,也培养了学生科学观察的能力。在探究过程中,学生通过角色表演,充分展示自我,提高竞争意识。

初中生物教案14

【设计理念】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其他人(包括老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学习者是学习的中心,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教师是导演,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促进者;学生的学习过程,是积极建构知识的过程,更是发展学生多种能力的过程。教学中一定要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合作意识,分析、加工、利用信息资源的能力等。本节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关系比较密切,学生对动物的诸多行为非常感兴趣,具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和知识积累,基于此,本节课的总体设计——课后自主观察探究和课上交流互助的方式。

【教材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举例说出动物行为的主要类型。

2举例说明动物的社群行为对生存的意义。

能力目标:

通过探究“蚂蚁的觅食行为”和搜集动物行为方面的素材,培养学生进行实验探究的能力、创新、合作及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列举动物行为的主要类型

教学难点

1、动物行为的含义。

2、举例说出动物行为的类型。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1、组织学习小组,选出小组长负责活动的组织、督促与协调工作,活动结束时小组长给小组成员进行评价。

2、制作多媒体课件;剪辑动物各种行为的影像资料等,进一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完成知识的梳理。

学生准备:

1预习本节课内容(见预习提纲及要求)

2搜集各种动物行为的图片的资料以便与同学交流。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流程设计

一、新课引入

在我们的地球上,现存百万种以上的动物,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水里游的、草里跳的……千姿百态,瑰丽多彩。闭上眼睛,不论你的思绪遨游在辽阔的海洋、奔跑在美丽的草原、还是飞翔于蔚蓝的天空……那机警聪明、通晓人意的海豚,矫健优美、快如闪电的猎豹,稍纵即逝、娇小玲珑的蜂鸟,善于伪装、以求存身的竹节虫……都会不经意地闯入你的脑海,侵占你的心田,你一定会被那个千姿百态、奥妙无穷的动物行为所吸引,让我们悄悄走近它们吧!

二、新课

§17.1动物行为的主要类型:

活动一:检查学生预习情况:

预习提纲:动物行为的含义?动物行为多种多样,你知道哪些?举例说明动物的各种行为。

学生可以归纳出动物行为含义:动物的运动以及动物的体态、发声和其他所有外部可以识别的变化,都是动物的行为。例如:蚂蚁觅食、青蛙鸣叫、孔雀开屏、刺猬缩成一团、侯鸟迁徙等等。

活动二:看一看,选一选

目的:让学生对照教材中的概念选出属于动物行为的选项,进一步巩固对动物行为含义的理解和记忆。选择题如下:下列属于动物行为的`是:A鸟儿鸣叫、筑巢、孵卵、育雏B狼捕鹿,鹿奔跑

C变色龙随环境的变化而改变体色

D血液在家兔的循环系统内循环流动E昆虫假死

F小狗吃奶

活动三:交流信息、展示成果

学生急于展示自己收集的资料图片,就给他们空间让他们进行交流和展示,并请各小组汇报本组的展示结果,评出最佳收集者、最佳演讲者。

活动四:讨论活动,

自学P61-62了解动物行为的主要类型及每种动物行为的含义、完成的课本讨论活动并举例填表格如下:

行为类型举例一举例二举例三

觅食行为

防御行为

生殖行为

迁徙行为

社群行为

活动五:教师出示准备好的阅读材料,学生阅读、分析、判断属于哪一种动物行为,进一步加强学生对本部分内容的理解。

三、评价:小组自评、互评、师评

小组合作学习评价表:

第()小组组长()

评定等级优良一般

紧扣主题、条理清晰

言简意赅,内容丰富

语言表达

综合

四、课堂小结知识梳理:

1、学生总结,老师以表格的形式呈现:

类型觅食行为防御行为生殖行为迁徙行为社群行为

概念

举例

意义

2、欣赏动物各种行为的影像资料,让学生在轻松愉快中结束新课的学习。

【教学感悟】

本节采用课后自主探究和课上交流展示的方式,让学生去探究,去收集有关的内容。生活经验的积累和资料的搜集,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之前就获得了较多的动物行为方面的知识。课堂上他们将所思所想、所见所闻、所得所获展示给大家。在讨论与交流、批判与质疑中,在交流与倾听中,每个人都从同伴那里获得了信息和启示。他们从同学的身上所学到的东西可能比从教材中学到的多。

初中生物教案15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多种多样的动物,探究分析鱼类适于水中生活的特点,强化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探究活动,培养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活动,培养严谨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并建立生物与环境统一的观点。

二、教学重点

1、探究鱼类的运动和呼吸的方式,并概述鱼类的主要特征。

2、说明水生动物适于水中生活的特点。

三、教学难点

探索鱼鳍在游泳中的作用。

四、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并列出知道的动物名称。学生先在小组内交流汇总,列举数量最多的组在班上公布成果。

2、课程新授

(1)鱼的.形态特征

体形为梭形,减少水中运动阻力

体表有鳞片,保护身体

具鳍,用于游泳

请一位同学到黑板前做板图:画一条鱼(简笔画即可),其他同学在纸上画。学生分析所展示鱼的特征。

(2)讨论证实鱼鳍在游泳中作用的探究思路

胸鳍和腹鳍:保持平衡;尾鳍:保持前进方向。

组织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实验。

学生据自身经验,提出实验方案。

(3)课堂小结

回顾已知的鱼类适应水中游泳的特征

五、布置作业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初中生物教案  教案  教案词条  初中  初中词条  生物  生物词条  初中生物教案词条  
教案

 欧姆定律教案

欧姆定律教案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欧姆定律教案,仅供...(展开)

教案教案

 幼儿园教案

幼儿园教案推荐度:防疫幼儿园教案推荐度:春分幼儿园教案推荐度:全国爱耳日幼儿园教案推荐度:雷锋的故事幼儿园教案推荐度:相关推荐幼儿园教案【必备】作为一位优秀的人...(展开)

教案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教案

六年级上册数学第六单元教案推荐度:语文上册教案推荐度:六年级科学上册教案推荐度: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总结推荐度: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推荐度:相关推荐人教版六年级...(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