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人爱明月,因为明月象征着美好。苏轼在中秋之夜写出传诵至今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尤其是最后两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令人回味无穷。
八月十五晚上,正是月亮展现自己最完美的时候,我倚在树旁,静静地观赏那皎洁的“白玉盘”。正当我看得出神时,突然,耳边传开了妈妈的呼唤。
饭桌上,妈妈摆好了一桌的好菜,有红烧排骨、清蒸鱼、炒冬粉……谈笑风生,聊最近发生的事。吃完饭后,一家人吃着妈妈亲手做的月饼,仰望那轮纯洁的月亮,四周都寂静了。我想捧一回月光,可正当我陶醉在这如水月光时,仔细一看,月光却溜走了,手上只残留着月光的香味。
我一直以为,月光是寒冷的,仿佛她是高傲孤独的,让人不得不远离,却发现今天的月光是白白的、亮亮的,原来她也能给予别人温暖。瞧,淡淡的橘红色,像笼罩一层纱,轻轻的、柔柔的,忽隐忽现,慢慢的环绕在月亮的四周,美丽极了。
透过明媚的月亮,我不仅想起了小时候的趣事,小时候不认识月亮,指着月亮对妈妈说:“看!有个又大又圆的玉盘镶嵌在夜空中。”长大后,想起这件事便会不自觉地吟诵起李白的诗:“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这时月光给人仙境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