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书法的不解之缘开始于五年前的春节前夕。当时妈妈带我去三坊七巷游玩,南后街两旁,书法家们在给老百姓写春联。他们挥毫泼墨,写的字时而苍劲有力,时而龙飞凤舞,那一撇一捺的气势让我深深着迷,看得我心生羡慕:要是我能像他们一样就好了!尽管那时我对书法只是懵懂,但学习书法之路就此开启。
初拿毛笔,墨水经常滴到我的衣服上,让我身上脏兮兮的,被同学嘲笑成邋遢鬼;手握笔总是忍不住微微颤抖,写出的笔画弯弯曲曲,好似在跳舞……但这一切都浇不灭我学习书法的热情之火。衣服脏了没关系,练好字才是大事情;笔画发抖不像样,一遍一遍再来过。渐渐地,身上的墨点越来越少,手也不再微微发抖,笔画也越来越有力,我开心不已,基本笔画尚未学习完整,我就急于求成地追问老师何时能写作品和春联?老师一句“饭要一口一口吃,学习要一步一步来”让我暂时压下急切之心。
记得当我第一次写“正”字的时候,写出来的一点也不正,我沮丧万分,不由打起了退堂鼓。老师看了,在黑板上耐心地讲述“正”从甲骨文到楷书的演变。只见甲骨文字形中,上面的符号表示方向、目标,下面是“止”(足),有朝某个方位或目标不偏不斜地走去之意。接着,他给我展示了仅楷书写法每一位书法家的“正”字书写都不相同,但是它们都不歪斜,他训导我说:“柳公权有言,心正则笔正。书法的灵性,首先来源于文字的灵气。我们的文
字多象形,每个字从古至今的演变,都凝结着天地人的精华和灵气。写书法要天地与我同根,万物与我一体。”
我听了很感兴趣,于是不再气馁,认真地观察起字体,细细领会着前人的精髓,一次次地不懈练习,终于一个颇令自己满意的“正”跃然纸上。在这之后,怡人的墨香吸引着我,一个个生动有趣的汉字更吸引着我。我每天铺开宣纸,镇尺压纸,手执毛笔,指实掌虚,即使手酸脚麻,也心无杂念、专心致志练习。有一次,在连续十几天的假期里我书写了近两百张习作。
在五年墨韵熏陶下,我改变了书写装腔作势的样子,与其只学形象,不如追求神似,心质慢慢提升。多少汗水浸透了宣纸,我从刻板僵硬到行笔自如,从歪歪扭扭到大方美观,从日常练习到参加比赛,我认真完成每一幅作品,获得了一些奖项,作品也被刊登在书法报等刊物上。在日复一日的练习中,我慢慢体会到书法之源——学习字意为始,方能了解架构、避免偏斜;书法之道——学识德行为本,方能花繁叶茂、硕果累累;书法之妙——气韵修养为上,方能气定神闲、笔精墨妙。
汉字,是中国文化的根,承载着文明的曙光,从远古走来。而书法赋予汉字以灵性,穿越了一个又一个朝代,穿越了漫漫长夜,走到今日。如今,我们传承书法,不仅要学习古人的形,更要领会书法家的灵性以及书法给我们带来的精神滋养,加强自身修养,把握书法之本,才能共同呵护书法艺术这块瑰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