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不容易空闲的一天,我不假思索地选择故地重游,来到了圆明园,也许是记忆中盛夏的荷塘深深地吸引着我。我向往着向荷花深处漫溯,满载一船的荷香。也许我的心中还漂浮着淡淡的故国之思,我对那个从历史书上认识的闭关锁国的清廷,确乎有几分无奈与叹息,当然,也有深深的好奇。
然而来到这里,却没有见到我心中所想的那满目红影,荷花摇曳。不免有几分失落,身边仍然是人潮涌动,我也想寻一份夏日的清凉,就另辟蹊径。走上人迹罕至的小路,幽寂得很,却显得更诱人,更增添了我对圆明园深入的探访。莫非我能在某一刻捕捉历史?
我漫无目的地走着,阳光透过茂密的树林的缝隙,星星点点的撒播一地,蝉鸣也时断时续,大大小小的荷塘擦肩而过,荷花似乎并不是很多。静听盎然的诗意,无意中,看到了路旁指示牌上碧桐书院四个字,不由得想起了《甄嬛传》中的场景。每次来到圆明园,嬛嬛必然会住碧桐书院。碧桐,顾名思义,碧绿的梧桐,碧色环绕,该是何等的雅致!梧桐树,还象征着正直和高洁,也许当年才貌双全的她,也是一位正直高洁,有情怀的女子吧。
走在碧桐书院的路上,我静静地想,兴许几百年前,真的有一位风华绝代的佳人就住在这里。她秀发香腮,温润如玉,情窦初开,傻傻地看着沉香袅袅,或起身写一封柔肠百结的情书,或袅袅婷婷地栏杆斜倚,手握书香。碧桐书院的文墨书香浸润得她不仅外美如花,而且内秀如竹。她不用担心边疆的战事更迭,更不用为前朝之事担忧,因为大清的繁荣和强大,给了她足够的安稳和幸福。我好像已经想象出了碧桐书院的样子,大殿是那么的清雅敞亮,玲珑别致的亭台楼阁错落在周围,高大的梧桐树舒展悄然地矗立,仿佛守卫着宛如人间仙境,远离世俗喧嚣的碧桐书院……
如今出现在我面前的,只不过是一块儿孤零零的大石头,
醒目的是“碧桐书院”四个红字,它提示着我,这就是我刚才所想的那个书香氤氲、美丽脱俗的地方。不管我怎样地低头寻找,还是抬头仰望,都再也找不到当年的那个碧桐书院了,芳草萋萋,零星半点的几块散落的残破的大石头在诉说沧海桑田。
多年前的那场大火让所有的美好都灰飞烟灭了,历史沉重无情,碧桐书院的芳华还是湮没在了时间的荒野里。踯躅在圆明园的残垣断壁,我仍然可以想象出当年的繁盛辉煌,多少人马来来往往,多少不朽的传奇曾经上演。每每走过一处,我都想触摸留下的石头,感知历史的温度。我不禁想质问!到底是怎样强烈的仇恨?到底是怎样强烈的嫉妒?到底是怎样强烈的欲望?到底是怎样丧心病狂的破坏?殊不知,美好灿烂的中华文明不分国界!
闭关锁国的大清必然会落后于世界他国,大清将士的单枪匹马必然抵不过英法联军的大炮子弹,大圆明园毁灭了,大清亡了,但是东方雄狮又重新崛起了,未来,泱泱华夏不会再沉睡。毁灭又何尝不是新的开始呢?我甚至痴痴地想,如果圆明园还完好无损地存在,它一定会海纳百川,敞开它厚重的怀抱,热情地接纳四方来客。不知怎的,突然就想掉泪。
回去的路上,不知不觉遇见了曲苑风荷,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这里的荷花比之前开得更好,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我的心情也轻松不少。漫步在曲折的桥上,欣赏着身边凌波仙子亭亭玉立,我不禁幼稚地想,百年前的荷花也是如此吗?那这算不算人面不知何处去,荷花依旧笑夏风呢?只是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如今的圆明园几乎处处都有荷花,不管是百年前的荷花生长到现在,还是当今的人们种下满园的荷花弥补残缺的美好,丝丝缕缕,暗香浮动,总能够让人神清气爽,谁又能说,圆明园不是用另外一种方式昭示它的美好呢?我的心似乎有些释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