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这历史长河,江山代有才人出;回览这时间洪流,才人却总遭难磨。读他们的文章、品他们的故事,用眼去观看、用心去欣赏,读懂之时,却不免泪湿青衫。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是三闾大夫屈原的长叹!说起屈原,有多少人不禁摇头惋惜。多年苦读《试卷》,深究诗理,终创《楚辞》。如果是生在大唐盛世,必定是如李白一般的“谪仙人”,但怎奈何生于春秋乱世,怎奈何报于昏庸之君。“长叹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忧。”当我读到这句诗时,不免轻声叹息,不由得质问上天为何待屈原如此不平。生于乱世、效于昏君,却依然坚持对故土的那份守候。有时我不禁暗想:屈原是以何种心情投江的呢?直到读到“举世皆浊唯我独清,举世皆醉唯我独醒”时,我才懂得那种心情――那种对天下欲弃而不可弃、对君王欲离而不可离、对尘世欲留却不能留的心酸、失望。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当宋朝众学者读这句词时,应当不免惊叹“词竟可以这样写”吧。仅仅十七岁的李清照便名满京城,在这一时期的她词律清新婉转,透着一股小家碧玉的风范。但怎奈朝代更替、国都破毁,整个天下
“国不国,家不家”。而李清照的家庭也被这突如其来的战争殃及,被迫迁居,丈夫更是死于沙场。在大悲之后,李清照晚年的词作便成了“雁过也,正伤心”“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这一风格的转变,谁又能明了李清照经历了多少悲欢、多少离合。“这次的,怎一个愁字了得?”读懂之后,不免悲凉。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被誉为“两宋之后,仅此一人而已”的纳兰性德,又是在多少苦难之后,才写出这种哀婉怅惘的词作。本为志在必得的殿试,却因病而失,多年寒窗、几载苦读,为的就是一鸣惊人,却偏偏事与愿违,过去的一切化为泡影。“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天下之大,可有一处可容他?故园之广,可有一处可成他?读懂其诗词时,便不免暗暗为其鸣不平。他不过是在这凡尘里走了一遭,享尽繁华,也看尽颓败,冷观红尘,来了又走。“家家争唱《饮水集》,纳兰心事几人知?”纳兰容若的心事,可有人知……
如果可以,我宁可没有这些流芳千古的诗词,也要还他们一个快意潇洒的人生。文人的诗词,最难是读懂,最悲是读懂,最不愿的,亦是读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