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难忘露天电影

 说起儿时的趣事,我就会想起露天电影,在电视机还是个稀罕物的年头,露天电影就如草丛间闪烁的点点萤火,稻田里叫响的声声蛙鸣,给黑暗寂静的夜晚带来一点生气,一点情趣,也在单一的生活底色上涂上了一抹瑰丽的色彩。

 那时,露天电影是我们每晚的渴盼。一打听到某大队某村晚上要放电影,我们就高兴得雀鸟一般,从一家飞到另一家,把这一喜讯迅速告诉给村里的大人们。父母有时做事做累了或者嫌路程太远,不想去,我们就盯着那些小伙子大姑娘,只要他们一动身,我们就马上紧随其后,像个跟屁虫。临走时,父母免不了要叮嘱几句:“散场后跟紧点,别走丢。走路小心,拣白路走。”这些话听多了,也记在了心上。可是,雨后天晴的晚上,当我们深夜回来时,这“拣白路走”的话却成了一种误导。黑魆魆的一片,眼见前面有白光在闪耀,心里一阵惊喜,一脚踏上去,“啊”,伴随一声尖叫,泥浆溅满一腿,惹得大家一阵哄笑。

 看一次电影,往返一趟有时需要走十多里路,尽管东奔西跑很累,但对于露天电影,我们依然热情不减。在我看来,去看一场电影,就像今天的孩子随大人去赴一次宴会,去逛一处景点。你看,平日空旷的稻场一下子塞满了人,而且在开映前人声鼎沸,吆儿唤女的,闲拉家常的,趁机我们还能在人缝里钻进钻出,追逐嬉戏,这种热闹比在家枯坐在昏暗的油灯下有趣得多。等到一束缥缈的光投射到白色银幕上时,我们都兴奋地踮起脚尖,齐刷刷地举起手臂,变化手指形状,在银幕上做出各种各样的手影,简直就是一种表演。

 起初,电影以战斗片居多。《渡江侦察记》《南征北战》《地道战》《八女投江》《小兵张嘎》《上甘岭》《英雄儿女》《声东击西》《红日》······战斗片虽多,但我们仍百看不厌,敌我之间的斗智斗勇,你死我活的激烈搏杀,英勇战士的壮烈牺牲,敌人最后的灰飞烟灭,每一样都牵动人心,让人难忘。这样的片子看多了,也看出了经验,找到了乐趣。鼻子下面一小撮黑胡子,或者尖嘴猴腮,长相难看的,必定是坏人,心里面就深恶痛绝。平时,一村的孩子聚在一起,爱玩打仗的游戏。二毛小眼睛,凸颧骨,龅牙齿,他是公认的汉奸,他很认真,开仗前蘸蘸水,将竖起的黄毛压平,中分,敞开衣襟,握一把纸做的手枪,耀武扬威地紧贴在皇军“渣子”后面,“渣子”人高力大,不好对付,他主动承担皇军角色,见人就吼叫:“你的,八路的?”小日本都是直眼睛,“渣子”走路时就昂首挺胸,一路前冲,常常踩上牛粪、猪粪什么的,我们笑他踩中了地雷。现在想来,这些战斗片其实就是一部历史教科书,从内战到抗战,再到解放战争、朝鲜战争直至对越自卫还击战,电影以它独有的形式,把民族艰难的奋斗历程直观地展现在孩子们面前,教会我们爱与憎。

 戏曲类的影片也有,小孩子不喜欢咿咿呀呀的,不过,《葛麻》《卷席筒》《花为媒》《铜锣补锅》这些说说唱唱的影片还不错,葛麻能站着睡觉,苍娃在芦席里滚来滚去,人物都机智幽默,能逗人发笑。《铡美案》《海瑞罢官》《徐九经升官记》,人物凛然一身正气,看得人肃然起敬。《李清照》《千古恨》当初看时,没觉得怎样,长大后,当我知道了李清照、陆游都是些大词人时,我顿时想起这两部电影,可惜影片里的情节已经模糊,想重温一下,却再也没有机会了,心里很是遗憾。

  后来,电影的数量、题材好像一下子丰富起来。《甜蜜的事业》《泪痕》《牧马人》《被爱情遗忘的角落》《许茂和他的女儿们》《小街》《瞧这一家子》《人到中年》······一部接一部,让人大饱眼福,而且都贴近生活,看着觉得格外亲切。演员也很漂亮,看《小街》,我就被里面的那位姑娘迷住了,一头短发,一双大眼睛,还有那永远灿烂的笑容,真个机灵活泼,为了欣赏回味,我特地花三毛钱买了《小街》的小人书,人物不是手绘的,和电影中一模一样,后来我才知道扮演者叫张瑜。美女人见人爱,大姑娘小伙子们特别喜欢。那时,电影画报、日记本和年画上都刊登演员照片,像张瑜、韩月乔、丛珊、潘虹、陈冲、刘晓庆等,大姑娘小伙子们就收集起来,在三屉桌上铺一块玻璃,平平整整地将这些照片嵌在里面,既养眼,又能装饰房间。电影镜头又转化到年画上,每到过年,一些年轻人把平时节省的零花钱拿出来买电影年画,将堂屋的墙壁贴得花花绿绿,十分喜庆美观。我姥姥家三面木板墙每年都被舅舅和姨们贴满,拜年时,我嘴巴在说“恭喜”,眼睛却早已被画儿们勾走,一幅幅画面,领着我算是把这些电影又温习了一遍。一部好看的影片往往都有优美的插曲,所以看完电影,我们又忙着学唱歌曲。听收音机里唱,听大姑娘小伙子们唱,一遍遍地听,也学会了一些,如《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泉水叮咚响》《妹妹找哥泪花流》《牡丹之歌》《花儿为什么这么红》《九九艳阳天》等。

 武打片也出现了。《红牡丹》《少林寺》《神秘大佛》···精彩的打斗别开生面,人气很旺。记得第一次看《少林寺》是在镇上,中学操场上挤满了人,站在后面根本看不够,想朝前钻一点,没门,人墙密不透风,最后只好随一些人去了银幕反面。看一遍不过瘾,又追随放映员的脚步到大队里去看了两遍,第四次看时,天公不作美,下起了雨,只看了一半。《少林寺》的热映,火了里面的插曲《牧羊曲》和人物剧照。班主任教我们唱会了这首歌,吴霞的照片成了数学练习本的封面,披一袭白袍,一根粗辫子垂挂在胸前,手牵白马,微笑着注视我们,甜美极了。我的同桌爱画画,上副课时,她就反复画吴霞的这幅剧照,画到最后,真像,着上色栩栩如生,这也吸引了我,从此,我陪她一起画。

 外国的影片也陆续与我们见面了,而我最喜欢的是印度电影。《奴里》《大篷车》《流浪者》······每一部似乎都能勾住你的魂魄,男女演员那深邃迷人的大眼睛,那深情款款的对白,那优美的歌声配以优美的舞姿,让你销魂,让你幻想那个神奇的国度。

 巴金说过:“人不单靠吃米活着。”这露天电影就是人们吃米时的一剂调料,把温饱还不能完全解决的贫苦日子调配得有滋有味。一部电影就是一扇打开的窗,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新鲜诱人的世界,一个充满真善美的世界,而正是这些,将一颗小小的心灵填充得丰富多彩。当今天的孩子孤单单地守着电视机时,我总会想起儿时的露天电影,想起这位老朋友膝下的热闹,想起他在潜移默化中对我们的雕琢。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难忘露天电影  露天  露天词条  难忘  难忘词条  电影  电影词条  难忘露天电影词条  
散文

 秋登剑门关

 九月,秋染霜林醉,风揉菊花黄。    周末里天高云淡,我决定不羁红尘绊,独登剑门关,暂离市井的喧嚣浮华,远别都市的灯红酒绿,来一次肉身与心灵皆彻底放松的旅程。...(展开)

散文

 我的兄弟姐妹(4 上)

 三 姐(上)  三姐是个积极乐观的人,走路时都带着风唱着歌儿。十来岁时,她就能做出一大家子人吃的饭菜来,捞小米干饭、贴苞米面大饼子,这些一般的家庭主妇们都做不...(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