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始善终是人生美好的愿望,俗话说:“不忘初心,方能善始善终”,可什么才是真正的初心?
有一个哲理故事说:“人生如处荆棘丛中,心不动,则身不动,不动则不伤;如心动,则人妄动,动则伤其身痛其骨。”说的就是不忘初心的心境,其实,不忘初心,就是佛教《华严经》里的一句经文。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初心亦是始动机,就是人生起点上所许下的梦想与渴望抵达的目标;也可以说初心是一颗最自然、最质朴、最本真、最纯洁的心;所以,人生一切的一切,如果没有这样的一个原始清明的状态,那所谓的梦想应该就是海市蜃楼,南柯一梦。
反过来说,如果一开始最初心是错误的,或者本有良善的初心,却因人生路上的种种不安定因素而不知不觉中改变了方向,而自己却浑然不知,那此心非彼心,自己所持的初心与真正的自然的初心就背道而驰了;这就是人生为什么需要启蒙教化,不断反省和自我修养的关键所在。
初心应该是非常美好,美好的初心存在于生活、工作、学习的各个方面;美好的初心,总是深藏于我们的内心深处,我们要时不时地勤拂它,时不时修正自己的思想,言行,不偏离初心的轨道,不忘记内心的道德标准,在任何时候不丧失良知和理性,用初心匡正人生之路,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和使命,才是真正的与初心同行,不忘初心。
可是,不忘初心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在人生的道路上,有鲜花,有绿荫,有晴天,有泥泞,甚至沼泽,我们该怎样保持一颗最初的真心,来面对五光十色的迷离?
社会是个万花筒,无奇没有?但你若怀着一颗本真的初心看世景映入眼帘的必定是一副多么纯美的画面,人生变幻无常,但往往就是这份初心,让我们在繁华的路上去寻找内心最本质的梦想。
只有听从内心最纯净的呼唤,才会有“古来圣贤皆寂寞”的李太白,他的“树影斜横水清浅,明月千载照独孤”,虽是孤独寂寞,但绝不同流合污,虽是一再被贬,但仍遵从内心的指引。“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陶渊明,体味了官场的勾心斗角,坚守初心,回归田园。
有谁能将心澄澈到如此的境界?这样的洒脱和自然,在这个崇拜物质奢华的世界中,究尽还有多少人能坚守?
不管在什么时代,“初心”有人能坚守,也有的人在名利面前,有人打着“初心”的幌子,不动声色地道貌岸然着,也许,很多人被这种谦谦君子似的外在表象所迷惑,而冠以他美誉。也许,在诱惑面前,人们都或多或少会丢失很多本真的初心,而忘记了是怎样的一个开始。
品读中国当代史,方志敏的清贫,焦裕绿的勤廉,刘胡兰的不怕死是一种坚守,他们坚守住了共产党人的“初心”,才挺起了中华民族不屈的脊梁;在古代,为什么苏轼宁愿仕途不顺,也要遵从内心的指引?为什么孔子能坚守内心的安然,护卫自己精神的家园?他们不是自甘堕落,也不是消极颓废,而是阅尽沧桑后的一种了悟,是心灵的一种归属。如今在繁华喧嚣的城市,还有谁能坚守内心的干净,还有谁能在保持内心的纯真,还有谁能坚定内心的底线,还有谁能正直地活着?
往往,当一个社会,人心走向浮躁,崇尚气派奢华时,不为外界所扰,坚守内心的信仰与纯净就变得尤为可贵,这样的人,如出污泥而不染的莲,如山谷里静静绽放的百合。着意闻时不肯香,香在无心处。
人之初,性本善。提醒着我们不能忘记最初的本善,纯洁的心,人们坚守的那份初心,是不是宠辱不惊,心境淡定?庄子倡导的“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是不是这份初心的最高境界?“高山不语,自是巍峨;明月无言,自是高洁。”是不是初心最简单的写意?
或许,岳阳楼上范仲淹那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概叹,就是人类初心之花绽放的声响;也或许,李商隐笔下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诗句就是绽放的初心花朵,
从佛经教义来说,人生不管在何种环境,不论地位如何,都坚持心灵深处的某些质地,始终身处“低处”,坚守信念,坚守本真,即使“行到水穷处”,也能“坐看云起时”,这份初心让人崇敬,但愿我心时时如莲花,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简单、宁静地生活,那即使身处污泥,也能不受他扰,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香远益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