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营销 一句话的事

  四川省的省会成都,这个号称两千年没有改过名字的城市名字本身就是成都人的骄傲。她象征着执着、坚韧、从容不迫。相传,周王迁岐“一年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故而得名。时间为公元前256年。

  外地人对成都的了解方式不一而足,可能是通过在某地偶遇的一位成都人,也可能是一餐成都的火锅,甚或是有幸双脚踏上过这片土地。作为成都人,在市场经济时代,要向公众展示其美好形象,或者推销其产品和旅游资源,需要有意识地从自身条件和公众接受度两个方面挖空心思去费力琢磨,千锤百炼打造出一句凝练而又生动的广告语。

  在大家耳熟能详的广告语或者具有广告语作用的短句中,央视反复播出的地方形象宣传广告片“成都,都成”应该算是最为简练的一个:总共四个字,中间两个字字形还重复,不同的是读音和意义,前者是城池的意思,名词。后者是全部的意思,副词。

  相比上面的广告语,张艺谋不经意的一句“成都,一个来了就不想走的城市”显得更为亲和而入心。为什么来了就不想走?有自然环境气候的舒适惬意,也有人文生活习俗的休闲恬淡。二者兼得,妙极。

  与张艺谋的温文尔雅不同,民间也有以调侃形式形容成都人的生活习俗的:一位游客在飞机上酣睡,忽然被呼哩哗啦的麻将声吵醒,游客醒来,朝着飞机悬窗一看,地下的人都在围着桌子打麻将。哦,成都到了。满城都是麻将声,声声直冲飞行舱。成都人的慢生活,岂是其他城市市民能享受得了的!

  因为成都是四川的省府所在地,某种程度上成都也代表着四川。与之相关的是古人总结的那句“少不入川,老不出蜀”。年轻的时候不能去四川,年老的时候不能出(蜀国)四川。道理很简单,成都的生活太安逸了,年轻人去了会消磨意志,失去奋发向上的精神,无所作为;年老的时候需要享受生活,出了成都就没有这么安逸的地方了,就没地方可去了。其句式结构类似于“少不看水浒,老不看三国”——一部《水浒传》全是打打杀杀,年轻人本来就容易冲动,看了说不定马上就会造反去,所以不能看;一部《三国演义》全是勾心斗角,年龄一大本来就意味着事故老道,看了会变得更加老谋深算。

  以上四句话都从不同的侧面描述成都,各有侧重不同,受众认可度也会因为各自的身份阅历而有所偏爱。总之,难以轩轾。

  可能是成都人从以上成功的广告语中得到了实惠,继整个成都市后,他们又对市内的一道商业街进行包装:“春熙路,一个看美女的地方。”看美女之地,一定是美女如云。这句广告语先给公众设定一个事实——美女多,同时又告诉是在什么地儿——春熙路。剩下的就需要受众们自己去琢磨了:你是美女吗?到春熙路去。那里才是你待的地方;你不是美女吗?到春熙路去,去了你自然就是美女了。你喜欢美女吗?到春熙路去,那里可以让你一饱眼福;你有爱美之心吗?美的极致是美女,在春熙路上呢。结果无论是男是女,无论是不是美女,都朝着一个地方,如朝圣般涌向同一个目的地。不是美女的看美女,不是美女的也成了美女。再后的结果是,这里的商业火了。春熙路成了成都市的名片。

  如果说,成都地处平原,常年温度适宜,少有光照,女子显得皮肤细嫩白皙,我们相信。但相比南京的夫子庙,北京的王府井,上海的南京路,我们更相信,这些地方的美女都不会比春熙路少,但说到美女如云,人们首先想到的还是春熙路。没办法,谁让人家先说他们那里美女多呢?

  这又让笔者想起那句伟人的话:不到长城非好汉。作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图腾,但凡有长城的地方,无论道路怎样艰难险阻,只要到了是一定要登上一看的。不为别的,就为了成为好汉。到了长城脚下,没有了男女性别的区分,没有移民土著的区分,也没有年龄的大小,只有一个评判标准:是不是好汉。登上了长城就是好汉,否则,就什么也不是!有了这个唯一的评判标准,对任何一位宾客来说,只要你到了长城脚下,就只有一个选择:登长城,当好汉!

  记得很久的时候看过一篇介绍瑞典的文章。我们知道瑞士是出手表的地方,一块手表动辄上万元。瑞典呢?可能少数人知道那里有沃尔沃、有利乐包,更多的呢?没有了。其实,瑞典最具特点的是环境卫生好。好到什么程度?有话为证:“在瑞典,假如你端的饭汤撒到了马路上,不要客气,尽管捧起来喝了。”卫生条件好吗?当然!好到什么程度?自己想去吧!

  也有美中不足的案例。比如,某个时期“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一句话成了网红,就有人比葫芦画瓢,在旅游资源宣传片中说“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神农架。”借用现成的成语俗语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特征本来是很常用的推广方法,可惜,这句话的套用总是让人感觉有点隔阂:人家网红“我想去看看”是她对领导说的,是一对一的关系,所以必须带上“我”字,以别于“你”。后一句作为广告语,目的是调动受众去神农架旅游的欲望,是没有定指的。因为有了“我”,具有了特别的指向,把众多的游客给限制住了。其实,这句广告语只需把“我”去掉,不再特指,而是泛指,将“想去神农架”变成任何一位受众的愿望,就是一句很响亮而且成功的案例。

  行文到最后,当然不能忘了故乡。

  同一时期在央视共同做形象宣传的,除了“成都都成”,还有“老家河南”。一句老家河南,让人想起全国最大的这个省外出人员之多,可以说遍布五湖四海,也会使人想起历史上屡次整批外迁、定居异乡的客家人,还会使人想起中原文化的兼收并蓄、含而不露。如果说“成都都成”表达的是人们的美好愿望、是高调的夸张,“老家河南”就是在唤起游子的思乡之情,是低调的诉说。

  看来,好的营销,也就是一句话的事,关键是怎样琢磨出那句合适的话来。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营销 一句话的事  一句话  一句话词条  营销  营销词条  营销 一句话的事词条  
散文

 新年的祭祀

 不知道是短波还是长波,家人在窗临的衣柜里弄出的声音,刺进我昏沉的梦里,把我挑亮撩醒。另一个更清晰的记忆,迅疾从亮醒的刺口涌入:今天是元旦,是2007年的第一天...(展开)

散文史铁生

 老屋小记(1)

 一、年龄的算术  年龄的算术通常用加法,自落生之日计,逾年加一;这样算我今年是45岁。不过这其实也就是减法,活一年扣除一年,无论长寿或短命,总归是标记着接近终...(展开)

散文

 五月的鲜花

 《五月的鲜花》是一部战争年代里追忆和平的歌曲,后来,有一个叫做李皖的大我两岁的士人,同名把它阐述,发表于十年之前的某期《读书》。那文字之里,涣散着同...(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