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因为不是抚州土生土长的伢崽,也许因为谢灵运不是本地人,也许因为谢公的名气不及“东方莎士比亚”汤显祖、伟大的政治家王安石、唐宋八大家的曾巩,更也许因为自己年少轻狂见识浅陋,尽管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曾在抚州师专求学三载,毕业后又受聘于抚州日报周末和临川晚报担任特约撰稿人和记者,来往抚州的次数也不少,可印象中对于谢灵运的了解知之甚少。直至2006年迁居抚州,数次登灵谷峰,观赏着十景,谛听着人们对谢灵运的溢美之辞,才惭愧于自己的无知无智。于是,我迫不及待地四处走访、上因特网穿越时空捕捉谢公的仙踪,尤其是他在抚州的翩翩足迹,感受着他体察民间疾苦的公仆意识,对谢公的敬仰之情油然而生。
谢灵运(385—433年),名将谢玄之孙,世居会稽(今浙江绍兴)。出身东晋望族,少年好学,博览群书,袭封康乐公,世称谢康乐。因恃才傲物,仕途不畅,由公爵降为侯爵,任散骑常侍。又为权臣所忌,灵运出任浙江永嘉太守,官场失意,痛苦失望,借游山玩水排遣抑郁之情,以致迷恋。元嘉八年(431年),谢灵运调任临川内史。谢公虽为人放纵,喜好山水,却常怀爱民之心,体察百姓疾苦,在临川任期虽仅两年,却为当地办了不少好事,深得民心。其一为修筑圩堤。城外沿河一带(含洋洲、孝桥)百姓以种田栽菜为生,靠天吃饭。遇上年成不好龙王发大水,百姓则饥寒交迫。得知这一情况后,谢灵运决定兴修中洲堤。由于灵运组织有法,无论刮风下雨,亲力亲为,百姓无不拥护,竭尽全力,经过数月苦战,提前修好了水利工程。中洲堤竣工的那天,百姓摆席设宴竞相庆祝。自此,城外沿河一带(含洋洲、孝桥)水患减轻,百姓安居。为感谢谢公之恩,百姓在太保建康公庙;又定每年七月二十三为庙会,祈求谢公保佑风调雨顺百姓幸福。其二为开辟灵谷峰十景。灵谷峰在抚州城东南二十五华里处,主峰东连金溪,南傍抚河,北接东乡,山势奇峻。修好中洲堤,喜好山水的灵运慕名登灵谷峰游览。谢灵运陶然于钟灵毓秀的美景之中,每逢佳地,必吟咏一番,并据景命名:洗墨池、棋坪石、漉酒泉、南北井、文印峰、瀑布泉、退心石、驻云亭、石门关和牯牛石。有趣的是景景有故事,多景含教化。如漉酒泉,谢灵运告诫世人为官不能贪、为民要勤俭;退心石,灵运拍出罪犯的心警世;石门关,谢灵运检测人心善恶;牯牛石,谢公为石牛感恩而设。其三为亲佛译经。《大般涅槃经》是僧人昙无谶译的。谢灵运认为译本美中不足,遂与与沙门范惠严、匡慧观一道,共译成36卷。重译的版本,“义理昭畅,质文相宜,历代宝之,盛行天下”。人们把谢灵运在宝应寺内翻译经书所坐的地方取名为翻经台,以示纪念谢公的功德。
至于谢灵运在诗歌方面的突出贡献,有目共睹,国人尽知,不复详述。其诗充满道法自然的精神,贯穿着一种清新自然恬静之韵味,一改魏晋以来晦涩的玄言诗之风,李白、杜甫、王维、孟浩然、韦应物、柳宗元诸大家,都曾取法于谢灵运。作为山水诗的鼻祖,谢公以领风气之先的艺术敏感,创作了大量山水诗,"赢得生前身后名"。据《宋书》本传记载:谢灵运罢官家居时,“每有一诗至都邑,贵贱莫不竞写,宿昔之间,士庶皆遍,远近钦慕,名动京师”。钟嵘《诗品》列谢灵运诗为上品,认为其诗“名章迥句,处处间起;丽曲新声,络绎奔发”。 欣赏着他留下的墨宝诗韵,感伤着他的坎坷仕途,我不由想起了崇仁作家、诗人岩泉的话:“官越做越小,文章越写越好。”,且当调侃,诸君莫怪。不过说句实在话,如果灵运仕途通畅,那满腹勾勒的都是政治蓝图,他哪有时间游山玩水,哪有心思写出经典的山水诗歌呢?
总而言之,谢灵运是见诸史册喜好山水的第一位大旅行家,是璀璨于中国古老的诗歌国度里一颗伟大的诗星,更是一位优秀的人民公仆,永远鲜活在人民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