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常德盛与蒋巷村

常德盛与蒋巷村

今年2月8日,省委省政府召开的勤政廉政事迹报告电视电话会上,我才知道常熟有个蒋巷村,蒋巷村的带头人是常德盛

常德盛是报告人之一,常书记是用吴方言作的报告,说得快的时候不很听得懂,但大致内容是清楚的,他扎根蒋巷四十余年,把一个饭无一日粮、住无一间房的穷村,建设成为全国文明村、小康建设示范村、新农村建设先行村,把一个“小雨白茫茫、大雨水汪汪”的农业村建设成为村民富裕、村容优美、生态优良、三业并举、天人和谐的美丽家园。

那天报告会上,他说得很多,一直留在我脑海里的就是“一句话”和“三不承诺”。“一句话”是“天不能改,地一定要换”,这句话是他的豪言壮语,也是他竭尽全力追求的目标,现在,这个目标实现了,蒋巷的天更蓝了,地肥了,也更美了。“三不承诺”是“不拿村里的最高的工资、不拿村里最多的奖金、不住村里最好的房子”。为了兑现这个承诺,他舍弃了高额的工资和数百万元的奖金。为了兑现这个承诺,他每天五点半准时上班,即使是生病住院,想的还是工作,妻子十几年前向他提出要去杭州看看,他一直没时间满足妻子的要求。

常德盛同志的报告深深地打动了与会的每一位同志,无不感叹这样的村官太少了。当时我想,如果能亲眼看一看蒋巷,当面接受常书记的教导,一定是很有意义的。

草长莺飞的四月一天,我们一行二十来人,终于踏上了蒋巷的土地。

事先,我们与常熟市委党校取得联系,提出我们在向贵校学习科研、培训经验之余,能不能介绍我们到蒋巷村考察学习。

常熟市委党校的领导真是善解人意,他们索性就将接待地点安排在蒋巷村。

主人对我们的活动作了精心的安排,上午两校交流,下午参观蒋巷村。我又得寸进尺地提出是否可以请常德盛书记与我们见一面,哪怕只有几分钟。对方显得为难,他们说,现在到蒋巷考察的人很多,常书记是个大忙人,一般不出来接待。既然如此,我也不便勉强。

我哪里知道,热情好客的常熟市委党校的同志,已经与常书记进行了沟通。

一吃完饭,我们就到村部办公室一楼的会议室看宣传片。刚进办公楼,只见从二楼走下一位面目清癯、面带微笑的老人,还没等我反应过来,主人指着老人向我介绍,这位就是常书记

书记握着我的手说,欢迎欢迎。我也不知道当时哪来的灵感,我试探地问:常书记,您的祖籍好像是盐城人。常书记爽快地回答:对嘎对嘎,我是东台人。一听说常书记是东台人,我立即说,常书记,我是高邮人,从广义上说,我们是老乡。常书记看着我,笑着回答,是啊是啊,我们都是苏北人。我见缝插针地说,常书记,我校全体职工是慕名而来学习的,您能不能抽出一点点时间,给我们作一个简短的报告。常书记又爽快地答应了,他指着另一个会议室说,你们先看片子,我把那一批同志接待一下就来。

我们在会议室里一边看片子,一边耐心地等待常书记的到来。大约半小时后,常书记来了,会议室里不约而同地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常书记简单地客套之后,就向我们介绍蒋巷村的发展,长达二十分钟的报告,有大道理,更多的是通俗话,有成功的实践,也有失败的教训,有历史的回顾,也有未来的展望。没有乡音,渗透乡情。可以说句句耐听,句句动人,特别是当他老人家说道“天不能改,地一定要换”时,我周身的热血为之沸腾。

我坐在常书记身边,二十分钟里,我的目光几乎都聚焦在他的脸上,那是一张饱经风霜的脸,那是一张老家邻居老人的脸,那是一张表情丰富但绝不矫饰的脸,是我见过的无数张农村老人的脸。

报告结束后,我与老人合影留念,我注意到一个细节,拍照前,老人特意将他那件普通的挂练衫的挂练往上拉了拉。后来,又与我们全体同志合影,我注意到,会议室门口早已有人在等他,我听他说,等我拍了照再与你们谈。

拍完照,我与老人握手告别,我说,常书记等您有时间,我们请您到高邮走走,指导指导。他还是爽快地说,只要你打电话来,我一定去。

书记已经六十七岁,但他还是村里的大忙人,我知道,接待我们,只是他一天工作里的插曲。

后来,我们又在导游的陪同下参观了村史陈列室、民俗展览馆、村民蔬菜园、农民新家园和蒋巷生态园。

应该说,我们看到的,比常书记介绍的还要好,还要生动。陈列馆里不仅有难以计数的奖杯奖牌,更留下了常书记带领全村群众改变落后面貌的足迹;不仅有领导考察的记录,更重要是村里于16年前制定的宏伟蓝图,那张蓝图今天正一步步变成现实。民俗馆里的内容更加丰富,走进民俗馆就仿佛置身于几十年前江南水乡,二千多件展品,记录着农民们曾经的生活和长期积淀的文化习俗。农民新家园内是一排排色调明快的别墅,一垄垄红花绿草,一棵棵生长有年的景观树。生态园里有绿波荡漾的人工湖,有各种各样的植物,有群群鸡鸭和自由飞翔的野鸟。远望还有无边无际的菜花和绿光粼粼的麦子,那该是“千亩无公害粮油生产基地”吧。沿途还看到了农民剧场、学生社会实践教育体验基地。

听导游介绍,蒋巷的农民看病不要钱、小孩上学不要钱、水电汽通讯不要钱,老年人(男58岁、女55岁)还有每月200元—500元不等的养老金,高档宾馆、超市、医院、学校配套齐全。村里没有闲人,没有无用的人,个个就业,人人有事,家家余钱。

一路参观,一路思考。我以为,蒋巷村还是农村,她具有农村的所有要素,农民可以种地,可以养殖,可以当保洁员、服务员,也可以做工人;可以开农家乐小餐馆,也可以承包种植养殖。但她又是城市,她早已超越了“楼上楼下电灯电话”的水准,城市里有的他们有了,城市里没有的他们也有了。蒋巷村的发展实践是对“城乡一体化,但不是一样化”的生动诠释。难怪,2004年3月27日温家宝总理视察时称“你这个村叫做全面发展,农业发展、乡镇企业发展、农民富裕。”同年11月21日曾庆红副主席视察时被树木成林、草绿花红、稻谷飘香的景色深深吸引:“多好的地方啊,这就是现代化新农村。”2006年11月19日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视察时高兴地说“这里真好,我不想走了”。一位农业专家说得更好,“蒋巷村是看得见学得上的新农村建设典型”。

蒋巷村所以有今天,得益于有一位好的带头人。我们在常熟接触的人中,人们交口称赞常书记是人民的好公仆,是蒋巷的好干部,是新农村建设的带头人。常德盛早就是镇党委副书记,但地位高了,调子不高,依然默默地带领群众大干。村里的变化大了,但他不居功自傲,依然是农民的本色。村里经济发展了,但他不固步自封,紧跟时代步伐,按照“农业起家、工业发家、旅游旺家”的思路,一步一个脚印向前,在大力实施现代高效农业和新型工业化的同时,又推出了“新农村考察游”、“农家乐趣味游”、“田园风光游”、“生态休闲游”,每年的游客量已经突破50万人次。

据说村里人一直有两个担心。一是担心常书记的健康,因为村民们知道,常书记太不懂得自己的身体,常有年老的村民找常书记谈心,叮嘱他保重身体。二是担心常书记的名声大了,上级会把常书记调走。对此,常书记向村民们保证,哪儿也不去,就在蒋巷与大伙一同干。

还有什么比这两个担心更动人心肺,更让人欣慰,更能说明问题呢。

在蒋巷停留的时间太短,对蒋巷以及常书记的了解不可能那么全面深刻,但就是常书记简短的报告,就是浮光掠影的参观,给我的启发就已经非常深刻。

常德盛原本也是普通农民中的一员,有过对温饱的企求,有过痛苦的挣扎,有过惨痛的失败,在组织的培训、村民的支持和个人的艰辛努力下,成为中共十六大代表、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乡镇企业家。常德盛的人生轨迹告诉我们,成功永远属于那些志存高远、执着坚毅、拼搏进取的人们。

蒋巷村原本也是一个交通闭塞、资源贫乏、人才不足、经济落后的穷村,也有人说是乞丐村,短短四十年,就变成闻名全国的文明村、富裕村。蒋巷村的成功实践,再一次验证“事在人为、业在人创、路在脚下”的正确。蒋巷人如果没有当初那么一股“天不能改、地一定要换”的豪情壮志和不懈追求,何来蒋巷的今天。环顾我们周边的村子,可以说,我们的今天就是蒋巷的昨天和前天,如果我们也有如常德盛那样的村支书,也有如蒋巷人那么一种“不改天但换地”的精神,也有如他们那个与时俱进的发展思路,哪还会有空壳村、负债村,农业增效、农村发展、农民增收也不再是难题。

今天,常德盛和蒋巷已经不仅仅是普通的人名和村名,而是两块响当当、金灿灿的品牌。这两块品牌除了具有名牌的所有属性外,还昭告世人一个道理:美好的梦想只有靠坚持不懈地创新创造才能实现。

我期待着哪一天,流淌着苏北人血液的常书记踏上高邮的土地,向我们传经送宝,为我们指点迷津。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常德盛与蒋巷村  常德盛  常德盛词条  常德盛与蒋巷村词条  
散文

 这世界一点都不公平

     掠过宁静的乡村,来到这并不欢喜的地带。别人总是问我,你每天这么努力的学习,不累吗?而我想说,如果把学习当做一次阅读的过程...(展开)

散文

 情系母校

?  辽宁省抚顺市露天区(现东洲区)平山小学,是我小学时的母校。    1958年夏季,也就是在我8岁的时候,来到这个学校读书,一直到我考上初中,在这里学习了6...(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