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摸李昌平的情感世界
多年前,湖北省监利县棋盘乡党委书记李昌平因一封《给总理的一封信》而成为最牛的乡镇党委书记,成为“最著名的乡镇党委书记”,也因为这封情真意切的信,李昌平在家乡呆不下去了,南漂北漂八年后,才有了比较稳定的工作。
时至今日,李昌平那“农民真苦,农村真穷,农业真危险”的呐喊,声犹在耳。他的呐喊,惊动了上层,当时的朱镕基总理两次批示,一位大国总理在一个芝麻绿豆官都不如的乡党委书记的信上连续批示两次,怕也不多见。起码说明李昌平反映的问题重要。从此,三农工作开始得到中央的重视和加强,免除农业特产税、农业税,水稻和大型农机具直补等政策得以陆续出台。
作为已经脱离农村,且担任香港乐施会中国区顾问(乐施会是一个专事扶贫的公益性基金组织)和河北大学中国乡村建设研究中心研究员的李昌平,不仅工作与三农工作密切相关,而且,其情感世界里,三农仍然占去很大的空间。
在最近一次接受《瞭望东方周刊》记者采访时,李昌平不胜感慨万千。他说,“现在不管学者还是官员对农村的了解太少了,给农村做决策却多了,这导致了农村问题丛生”,“农村问题哪有那么复杂,哪有那么难哪!只要你不害农民,不找他收钱,给农民自我发展创造条件就行了,农村就会发展得很快。”
李昌平曾经是三农工作的组织者、领导者和实践者,而且尽管自己一度漂泊不定、生活窘迫,但一直关注者三农,曾经花去很多时间足迹遍布多个省份考察农业农村工作,对三农工作他无疑是有发言权的,对三农工作现状的判断也应该是客观的。
尽管李昌平认为农村工作问题丛生,但他对所以如此的原因分析还是很委婉的。我们想想,难道仅仅是学者和高层官员对农村了解太少吗?我们的基层干部对农村、对农业、对农民又了解多少呢。有一位乡镇干部曾在一个会议上说,“现在镇村干部的主要任务不是跑田头,而是跑码头”。此话听起来也不错,现在是市场经济自然要了解市场,但不了解农业现状、不了解农产品生产情况,那跑码头的目的是什么呢,不是十足的瞎跑、乱跑吗?现在镇村干部跑田头的习惯早已丢失了,进村入户的作风早已丧失了,哪还知道农民的所需所盼所求。有位农民曾说,他根本不知道书记乡长长什么样。
有的镇村干部动辄对农民的上访发火,说农民是刁民,“什么大不了的事,要上访”,干部不下访,整天看不到干部的影子,农民要解决问题,不上访还有什么渠道反映情况?有位信访局的领导曾表示,绝大多数农民上访是出于无奈,真正吃饱了撑着的少之又少。
有的村干部埋怨国家政策不对头,比如免除农业税,比如将各项补贴直接发到农民手上,说是对基层干部的不信任,说现在干工作没有一点抓手,“手中无米唤鸡不灵”,在群众中没有威信,工作没办法开展。是的,比较起计划经济时代,村干部少了很多特权,没有记工分的权力了,没有柴油、化肥条子可以支配了。但是,你想过没有,你拿着一年大几千甚至上万的俸禄,又为农民做了些什么呢?同是村干部,为什么邗江区瓜洲镇建华村的朱快乐在群众中威信挺高,工作开展得就很好呢?不会因为你是干部就有威信,威信来自你干了没有,干了什么,为农民干了多少。
还有的镇村干部认为农民思想不解放,说“流转一亩土地,手脚不动,一年拿四五百元,多好的事,他偏偏不干”。看不上,农民的思想确实不解放,“手脚不动,每年每亩拿四五百”,着实是一件好事。但是,你有没有深入地调查调查,深入地分析分析,为什么农民不干,如果你是农民你干吗?对此,我们要清楚一个事实,现在在农村种田的都是些什么人。大多是老人和妇女,他们身无长技,打工无门,挣钱无路,田地仍是他们生存之唯一依靠。有位老农算过一笔账,他说他与老伴种了三亩地,一亩地作本,一亩作口粮,还有一亩地之所出则作为全年的开销,再养几只鸡鸭,栽些蔬菜,虽紧些,还能过日子。但是,如果以每亩每年五百元租出去,也就只有一千五百元,每月只有一百二十元,抵不上城里的低保收入,怎么精打细算也过不下去,田怎么敢租出去呢。他还说,如果连田带人一同解决了,也就是说哪怕安排一个人就业,一个月哪怕四五百元,租出去就租出,只要能过日子就行。
这位老农的话,既反映了自己的生活状况,也反映了绝大多数农民在土地流转过程中的真实想法。土地流出去是为了更好地过日子,如果连日子都过下去了,谁愿意干呢?毕竟,生存是人的第一需要。我们还能说农民保守,农民的思想不解放吗?你要让农民解放思想,首先要让他们生存下去,要让他看到希望。大话,空话,甚至好话,是绝对代替不了饭菜的。
安置农民就业是解决土地流转难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提高农民收入的一个重要举措。安置失地农民就业应该是基层干部深入思考的问题,而不是做得相反,否则,就是变相地剥夺农民的利益。
李昌平已经离开农村多年,为什么还有不少农民找他,向他反映农村情况,为什么还有单位敢于聘用他,就因为他有一颗关爱农民的真心,就因为他有说真话的胆识和勇气。
李昌平无论为官为民,无论顺境逆境,情感世界里始终装着农民,是难能可贵的。如果我们的基层干部也能像李昌平那样敢于说实话,报实情,并扎扎实实地为农民办实事,一定会得到农民群众的支持,而使工作有声有色,富有成效。换句话说,少了对农民的真情真爱,少了真心实意改变农村面貌、改善农民生活的纯真动机,说什么也不会赢得农民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