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北人都知道猫儿山,高度超过了南岳,堪称华南最高峰;五排就在猫儿山脚下,但他们最入心的是金紫山。
金紫山在五排的车田与与湘西城步交界上,奇峰突起,很吸引人目光。离开家出隘门都会回望一眼金紫山,外出久了乡时过隘门也会好好一睹金紫山,金紫山仿佛是父母胸膛,容得了游子的漂泊的心。
金紫山,成了五排人的一情怀。
儿时在家,一走出家门就可见到金紫山,也有一种想去拜访的企盼,于是老问去金紫山有多远,而大人总是说:好远!
远望去,它最高,形如一尊大的佛像,雄浑而安然,岿然而耸立,右膀是湘,左膀是桂,听着大人们说的“好远”真正体会了可望不可及。
上金紫山的路途是远的,山是高的,却没能挡住前去瞻拜善男信女的脚步。金紫山仿佛成了不少五排人心中膜拜,倾注了好些人的虔诚,终铸成心中的一座大山。
每年三个庙会是金紫山最热闹时节,农历二、六、九月的十九日,传说是仨菩萨的生日,这时节各处香客上山烧香还愿,往往从十七日起,十九日止,香客络绎不绝。
直到多年后我才跟随院子的人去了金紫山。上金紫山挺辛苦的,记得是半夜起程,当到达山顶时已是下午三四点钟了。
赶路上山时,一路上都会遇着上山的人,有男有女,有老有少。当时见了一些年长者,行走不输年轻人,有人说上山还愿是不累的,有菩萨保佑!有的老人不止六旬,行走不见倦色。于是让人想起藏民不远千里一步一叩前去朝圣的情景,心中有信仰,风雨不可阻,难怪有人把信仰上升到民族存亡,并不为过。人有了信仰,就可坚定信念,就有了憧憬。
初次上山,不知路途究竟,但是远处隐隐约约可见的金紫山,想着心中意愿,象众多香客一般相信神灵护佑,没有了倦意。越近山人越多,四面八方的人,因上山而同路,尽管各执一份祈求,有人为求父母安康,有人为求生贵子,有人为求富贵临门,但道相同,于是聚到一处。
然而最为常见的是儿女为父母许的平安愿,以及父母为多舛儿女许下的平安愿。因此到山后发现,最忙碌的是帮人销愿的住持和尚,和尚最不闲的是嘴,两片嘴皮不停嚅动,一直念念有词;最引人注意的是他手上的摔掷的卦,看复卦是否顺利!
听人说最辛苦的愿要数拜香愿了,或是家中老人遭难,或是久病不愈,就得许拜香愿。听人说以前的拜香要三步一拜,边拜边行边唱,为祈福的家中老人说通阴间三十六道关,免除鬼怪纠缠,招回游离魂魄,归魂附体,从而消灾除难。唱腔悠长略带哀怨,曲调又有几分和美舒缓。但是先前的三步一拜不见了,只能听到唱了。
不论是否有拜,神灵是否灵验,暂且不需多叙,但是对父母的孝心,一份美好心愿,寄托给了神灵。金紫山,凝聚了多少五排人沉甸甸的心。
金紫山近了,庙隐约可见,随行的长辈说最高的山是金紫山,不远处稍矮的为小金紫山,说当年菩萨为防二山相争,将其中一山踢开了。
沿山梁上山,山梁如脊,右侧是五排车田乡脚古冲,茅草山岭。立于山岭,视野舒展开来,也让人心胸开阔不少,使人顿生感慨,山的宏大,人的渺小,神灵的漂渺,让人恍惚。
山顶庙里热闹非凡,香客云集,香火烟袅绕,整个山顶沉浸在一片氤氛中。天下名山多僧占,山离市井喧嚣而幽静,山立庙而显神圣,市井生灵朝拜年而供养着僧人,僧借名神灵而司职庙宇,借他们之口来超渡凡间生灵。
庙前香烟钵满是烟灰,及静静燃烧着的香火,缕缕青烟,映衬着庙里香火的兴盛。入此地,于此时,仿佛遭遇神灵,让人祛除心灵杂念,安然接受神灵的洗礼,仿佛也听到了神灵招唤,“凡行善,众皆普渡”。
住持和尚忙着,可香客一拨又一拨,行路来的,有骑马上山的,庙里厢房及案桌上尽是香纸、斋粑和茶油等,于是一口山涯渗出的水凼不时露出底,香火兴盛着,山被善堆积着。
山上立了两庙,分了湘、桂庙,当时听说就是因立庙闹出了不少纷争,经常在庙会时两地香客弄出争端来,以至惊动了两地政府。神灵本出自玉帝一统,以求善为名分,普渡众生为终极,不应有纷争才不渎神灵神圣。可又常说人争一口气,佛争一柱香,香终化为灰烬,或许世间借佛谋利才是实吧。
神灵之地不应有纷争,否则有渎神灵,有损朝圣心中那份圣洁,更是有伤一方生灵情感。
纷争,湘桂之所不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