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句话叫做“幸福的人都是一样的,不幸的人各有各的不幸”。这句话把幸福换成成功,把不幸换成失败也说的过去。
流浪大师的爆红拉长时间来说是偶然中的必然。因为他具备了爆红的天时地利人和。
首先他说他是大学毕业,并在上海审计局工作,是公务员,这个工作别说当初,就是现在也是香饽饽,得多优秀的人才能进,高中生肯定是进不了的!这充分证明他完全具备读说听写的能力。这一点他有异于普通捡垃圾低文化水平的流浪汉。
其次,网上流传的经历不管真假都不是纯粹的感动人的故事,“说他是26年前因热爱收垃圾被公司辞退,众叛亲离,而且周围人都认为他有精神病,他却坚持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这和哥白尼的日心说,希达多的出离心,耶稣宣称上帝之子的经历相似。他们被多数人不理解,却始终坚持自己初心。这和一个失去某方面劳动能力而刻苦训练不服输更能激发人们对他的兴趣。因为人怕失去某方面能力,更怕被世人遗弃的孤独。他挺了26年。
第三,26年前,他就倡导垃圾分类理念,这确实挺超前,当时也许还没那么多垃圾,人们也不予重视,大家也难以理解。但近几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深入人心。国家也大力投入环境治理防治的宣传和资金,人不断制造垃圾,却又不愿意跟这种脏臭的东东做伴。他却愿意并喜欢。
再者,国家对文化软实力予以重视,人们知识的专业化局限精细化,使人们养成了普遍向钱看的习惯,对很难转化经济价值的文化艺术变得冷眼旁观。文人也处于尴尬的境地,迫切需要有人推销文艺产品,而推销文化应该由什么人,大学教授吗?不行,他们居庙堂之高,处江湖之远;官员吗?也不行,太正式太严肃不适合文化的韵味。毕竟文化的沁入心脾,需要如水一样处于低位,正如<道德经>“里“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他不争名利,爱读书,热爱国学,而且对互联网也有兴趣,可谓与时俱进。
最后,相比过去,“大师”沈魏要幸运的多,过去可供选择的路很少,或者只有科举一条路,无数的书生被条条框框的思想所禁锢,甚至丧失了劳动能力,致使一生穷困潦倒。可谓生不逢时,如果生在现代,也许能通过多媒体赚个国学大师的称谓。
让我们疑惑的是如此爆红的沈魏究竟能走多远呢。如果大家是因为他的故事和精神理念而支持他,那他还能走很远。假设是为了他的另类行径和新鲜感,那他只是个行走的供人娱乐的小丑。不管是时代的榜样还是时代的悲哀和叹息,也不管今天的成名能否弥补他前半生,试想除了他自己谁又愿意过他这样的人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