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五一,女儿和一帮音乐人聚会,相约灌云,征求我意见,可否参与随行。我这大半辈子,交往的人中,音乐人所占比例最多。更何况,他们都是年轻人,朝气蓬勃。且又听说过,灌云大伊山,瑰丽而奇特,许多谜团至今尚未破解,仍然是科学家们研究的课题。早有前往探秘的期待,有这么好的事情,何乐而不为!
下午,两辆车同行,在G15沈海高速上,一路向前。因为节假日,无障碍通过,一个半小时后,大伊山的身影,隐隐约约,就呈现在视线里了。
大伊山,系泰山支脉,诞生于太古代,距今约20亿年的历史。
由12座山峰组成的大伊山,主峰高226。7米。诗人刘禹锡《陋室铭》中有:“山不在高,有仙则名”这样的名句,就苏北而言,大伊山算得上是最高的山了。灌云人解释,称大伊山,有三种说法:一是因商朝宰相伊尹隐居于此而得名;二是孔子当年在此讲学,称“大言山”;三是远古时东夷部落生存在这里,称其夷山。后两种说法,相传漫长岁月中,逐步演变,才成了如今世人皆知的大伊山。
如今,青年才俊生活在这样一个自由自在的年代,忙忙碌碌,做自己钟情的事业,再正常不过。这次一起从盐城过来还有一辆车,要等到下午6点左右才出发,所以,灌云的朋友热情接待让我们先住下,说等等他们,晚上还有个活动,一起唱唱歌歌,热热身身……真的是“嗨”了去了。
欲速而不达!
灌云的朋友,似乎看出了我的迫不及待,他笑着说,文学与艺术,双重推衍。晚上音乐会,对您老明早上山,或许会平添一份意外收获。
果不其然,第二天早上,灌云教育局的朋友(大家尊称他“范导”)领着我们上山,可谓独辟蹊径。说这山上,布满了我们几个人的脚印,跟我们上山完全不“按套路出牌”。一行十人,沿着“老龙涧”上山,泉水清澈,潺潺流动,仿佛踩着音乐节奏,在与一座山对话。
下山,探寻“神仙洞”、“盘丝洞”返回,随着旋律的变化,大伊山的那些疑惑,缭绕于脑际,诱惑着你,引领着你,不懈地去求索。
整个过程,舒缓有致,动感十足,不仅不累,倒是觉得韵味无穷。
大伊山,以石为景,有石棺、石佛、石刻、石像、石涧、石崖、石洞和石墙等。
大伊山的美,惊艳奇特,体现在“幽、古、神、奇”四个字上。
比如大伊山,以水为脉,老龙涧,沿沟壑下泻;且有洞穴20多处,曲径幽通,谓之“幽”。
比如东麓,有我国目前发现最早、保存最完好的石棺墓葬群,距今有6500多年的历史,央视《百科探秘》也曾做过专题报道,谓之“古”。
比如北麓“卧龙岗”,传说是三国汉刘备路过、解鞍、留宿的地方,这块石板上,留有数百个圆窝窝,大若拳头,小似鸡卵,如“兽爪印”这样的星相石,科学家说它是“东方天书”,谓之“神”。
再比如西峰山腰,嶙峋峭壁,双峰对峙,石桥连接,南侧招头石上的麋鹿崖石画;峰顶,海船石岩画,石壁阴刻(三条船、一条鱼),西侧悬崖上“阅古亭”内,千字骈文,欲解谜团,谓之“奇”。
范导介绍,灌云自古既有“十里青山半入城”的美誉。
大伊山也曾一度荒芜过,在举国上下重视生态环境的大气候下,党委政府号召,市民们积极响应,人人上山植一棵树(包括在场的灌云人)。几年的时间,大伊山,又恢复了生机。现在的大伊山,山林俊秀,层峦叠翠,风光秀丽,再加上那些传奇故事,吸引着四面八方的游客,纷至沓来。
其实,不说,我们也能感觉出来了。大伊山,更深层次的大开发,正在如火如荼地展开。大伊山,集人文、历史、民俗、传统文化、地理文化、生态文化、佛教文化于一身,它像一本“无字天书”,如丰富的宝藏,在吸引着人们坚持不懈地去发现、去挖掘、去开发、去利用它。
现在,这里的水是清的,山是绿的。在我的眼中,她跟古画里的高山流水、林泉高致一脉相承。
转身,登临“阅古亭”,俯瞰山下。
进而,有所发现:从这个城市中心,向四处散发开去一条条射线,有点像五线谱,上面跳跃的音符,富有音乐的节奏和动感。
……
大伊山,泉水甘美,草木繁茂,历史悠久,奇石岩画,遗迹遍布。更因为,她坐拥于灌云县城,“花园在城市中,城市在花园里。”我们坚信,不远的将来,这座山城必定如春花绽放,硕果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