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项城地名故事:杨班庄

 

杨班庄

话说南顿南边有个杨班庄......打住,打住,南顿南边有个杨庄,哪有个杨班庄......别急嘛,听我说,杨庄就是杨班庄,杨班庄也就是杨庄,不过,那是很久以前的事情了......哦,原来是这样,能说说杨庄原来为什么叫杨班庄吗......可以呀,不过,故事很长,有些事情说的很远,你可要耐心听啊......你说吧!

话说清朝初年,中牟县西关外李家村有位李老汉,家有十几口子人,百几十亩地,虽不富裕,但三个儿子身强力壮,犁耧锄耙,样样能干。老伴儿和三个儿媳妇能纺会织,勤俭持家。孙男弟女一大群,聪明伶俐又听话。小日子过得有滋有味儿的。李老汉有一个老生闺女,名叫叫春花。这春花长得相当人彩(方言,即漂亮),从十六岁起就不断有人给她提亲说媒,可无论好歹,她就是咬紧牙关不答应,拒绝一家又一家。眼看着二十三四了,还没嫁出去,爹娘说,春花呀,再不答应就成了老闺女了,怕不好寻了(方言,即找婆家)。春花说,我的事情恁别管。爹娘拿她没办法,说,看你能寻个啥样的。

有一年夏天,黄河开了口子。水来的那天,春花去村西小河里洗衣服,要爹爹帮她端木盆。刚到小河边,那黄水就来了。说来就来,事先前也没用一点儿征兆。那水呀,势头大得吓死人,有墙头那么高,齐刷刷地推了过来,过去就是墙倒屋塌。爷儿俩都不会水,会水又能咋着呢,水又那么大。要不是那只木盆,爷儿俩也早就进东海喂鱼虾去了。

爷儿俩扒着木盆漂到村西头,只见村里边的房子一冒烟儿轰的一声倒下一座,一冒烟儿轰的一声倒下一座。眨眼间一座村庄就没眼儿了。漂到村东头,春花就见到了母亲、哥哥、嫂嫂、侄儿、侄女和村人们的尸体,嚎啕大哭起来。李老汉心疼的说,孩子、孩他娘,我跟你们一起去!春花急忙止住哭泣说,爹,一家人都没有了,你再死了,我可咋办呢!李老汉想想也是,才没松手。可是不死又能咋着哩,白茫茫的大水一眼望不到边儿。

爷儿俩靠着这只木盆漂呀漂呀,漂了两天两夜漂到沙颍河岸边,脚才算挨了地。过了沙颍河,爷儿俩身无分文,要吃没吃要穿没穿,准备投奔南阳的一个老亲去安身。一路上靠讨饭活命,风餐露宿饥寒交迫,要多苦有多苦。一天傍晚,来到一个村庄一家大门前,李老汉两眼一黑,一头栽倒在地,动弹不得。春花哭天叫地,想给父亲看病,人生地不熟,到哪儿去请郎中?

李老汉病倒的村子就是杨庄,这村里有个杨老二,六十整了。杨老二祖上几辈都是经营珠宝玉器的,很能挣钱。到杨老二这一辈,生意做得虽说不如上几辈红火,但日子过得还很富足,祖上给他留下了八顷多地,因此人们称他“老八顷”。

杨老二心地善良,好接济穷人。谁家没粮食吃了,只要向他张嘴,拿布袋装随你便扛,只要你扛得动,能扛多少扛多少。谁家急用钱了,说借一个他给俩。他家门前经常拴着几头牛,谁家的车打到泥洼子里了,不用问就可以套上牛拉车。

常说积德行善子孙兴旺,可这句话就是应不到杨老二身上。杨老二五十岁前,先后娶了五位夫人,都是早早去世,谁也没给他留下一男半女,从此以后再也不娶。有人就风言风语说:“俗话说恶不绝户善不留根,果然不假,你杨老二一辈子积德行善不也绝后了?”

杨老二听了这种混账话,不禁悲从中来,仰天长叹道:“想我杨老二,也不知是那一辈子作了孽,叫我绝户。可惜偌大家业,怕是没人能继承了!”若是换了别人,听到这种歹毒的话语,不找人拼命才怪哩,可杨老二就是能打碎牙往肚子里咽,全当没听见,只怪自己命不好。

这天晚上,杨老二听到大门外有女子痛哭声,急忙打着灯笼出来看,看到眼前这种凄惨情况,不由得仗义心起,赶紧腾出两间房屋,安置了这爷儿俩。先送来铺盖吃喝,又请来郎中先生给李老汉看病,爷儿俩算是有了安身之处。杨老二有钱,郎中来得也勤,十多天过去,李老汉的病也好了。

爷儿俩对杨老二自然是千恩万谢,杨老二说:“救人一命胜造七级佛陀,谢的话就不要再提了。”李老汉遂提出继续南行的话来。杨老二说:“老李哥,你的病是好了,可身子骨还不行,再将养一段时间,啥时候身子骨复原了再走也不迟。”李老汉感激的说:“给杨员外添大麻烦了。”杨老二说“这有啥麻烦的,只管住,就是住上一年半载,我杨老二绝不说一句往外撵的话!”李老汉和女儿也就住了下来,一住就是两个多月。

有句古语叫做,女人没了男人身无主,男人没了女人家无主,这话一点儿也不错。杨老二虽然家财万贯,良田七八顷,可自从最后一位夫人去世,再也无心料理家务了。虽然家中有掌锅的,有洗衣婆,有使唤佣人,杨老二也不给他们安排事务,这些人乐的图清闲,直把个偌大的府第糟蹋的不像个样子。

春花看在眼里疼在心里,两个多月里,为了报答杨老二的知遇之恩,她使出了全部持家本领,把杨老二家中里里外外打扫一遍,把杨老二的铺盖拆洗一新,一切都打理得井井有条,面貌大为改观。就连杨老二浑身上下也焕然一新,容光焕发,变得年轻了许多。每天三下厨做饭,恭恭敬敬侍候两位老人吃喝。杨老二见到春花,反倒谢起春花来了。春花却低下头,笑而不语。

李老汉看杨老二人善良,家中又缺少夫人,就向女儿提出,要把女儿嫁给杨老二,也算是一种报答。春花说:“一切全凭爹爹做主。”李老汉把这个想法告诉了杨老二。

杨老二一听,连忙说:“使不得,使不得。收留恁爷儿俩,我是看恁困苦,可从没这个意思。再说年龄差一大截子,也不般配。真要是应了你,人家还不指着我的脊梁骨骂我是人面兽心?早早晚晚有了好家,我给闺女保媒,让恁爷儿俩也好有个依靠。”李老汉一看杨老二如此,也不好再说啥。于是两家人同住一院,相互帮忙,虽不同姓,倒也亲如一家。

无奈天不照应,仨月不到,李老汉又染上痢疾,杨老二赶快延医诊治。痢疾刚有回头色,李老汉又染上疟疾,虽有良医,却是治住病治不住命,十天没熬过去,眼看就要撒手归天了。李老汉临终前,要杨老二请来当地面子人,再次旧事重提,说:“杨员外是我父女俩的救命恩人,我李老忠觉得无以回报杨员外的救命之恩,情愿把女儿嫁给杨员外,做妻做妾都可,就是做个下人,我也绝无怨言,今日就请各位做个见证。”

杨老二含泪道:“李先生,不是我不答应你,按年龄我都可以做春花姑娘的爷爷了,实在是太不般配。如果答应了这桩事情,岂不毁了春花姑娘一生?”李老汉叫来春花,问:“闺女,爹爹打算把你许配给杨员外,只是杨员外年龄有些大点儿,你嫌弃吗?”春花摇摇头。李老汉说:“这么说你答应了?”春花点点头。杨老二忙说:“不可,不可!”李老汉说:“恩人,我闺女都答应了,你要是再不答应,我会死不瞑目的。”事情到了这个地步,面子人也都纷纷相劝,杨老二只好答应了这门亲事。

李老汉去世后,杨老二为他买了柏木棺材,置办了上等寿衣 ,按照安葬父辈的礼节隆重的安葬了李老汉。周年过后杨老二才和春花成亲,过起了老夫少妻的生活。

一年后的一天早晨,有个讨饭花子来到村里,并不急于讨饭,而是见人就打听村里有没有个叫杨老二的人。村人问:“你找他干啥?”花子说:“南边有个何埠口,何埠口有座观音庙,对吧?夜儿黑了(方言,夜里)我在那庙里过夜,说睡着还没睡着的时候,迷迷糊糊做了一个梦,见庙里金光一闪,出来一个骑着麒麟,怀里抱着个小娃娃的人向东北方向去。我拦住那人问,你干啥去?那人说,到杨庄给杨老二送孩子去。我找杨老二,就是要给他报个喜信儿,也好讨个喜钱儿呀!”

村人都敬佩杨老二,都为杨老二无后感到遗憾,现在听花子这么说,十分高兴,都说:麒麟送子,这是天大的好事,杨员外要老年得子了!花子郎啊,你就沿着大街往东走,有座高高的大门楼,那就是杨员外的家,快去讨喜钱去吧!俺也要去讨喜酒喝了!

花子来到杨老二大门前,遇见一个满面红光的老头在大门外栓那几头牛哩,一打听,知道这人就是杨老二,就把自己做的梦讲了一遍。杨老二说:“好好好,只要我杨老二有了儿子,一定重重赏你!”正说着,从院子里跑出一个中年妇女,欢喜的喊道:“杨员外,杨员外,生了,生了,是个大胖小子!”村人闻讯赶来,纷纷要讨喜酒喝。杨老二赏了花子十两银子,然后说:“大摆宴席三日,家家都不再开伙,不收任何人的礼钱!”

杨老二为其子取名杨班。他之所以为儿子取这个名字,因为“班”这个字有几层含义。其一,班是分瑞玉的意思,当然是希望儿子也能继承祖宗事业,成为一个出色的珠宝玉器商人。其二,班同斑,意为杂色,是说自己花白头发之年生了儿子。其三,班还有职位等次、位次的意思,是希望这个孩子能像东汉班固、班超那样为国建功立业。

杨班八岁时开始读书,他确实是个读书的材料,十八岁中了秀才,三年后中举。该去京城参加会试了,杨班却弃儒经商,代替年迈的父亲外出经营珠宝玉器生意。儒士经商,讲究的是仁义道德,讲究的是共同获利,杨班就是这方面的典型代表,他最守信用,一诺千金,很快得到了同行们的认可,受到同行们的好评,人们争着与他做生意,他的生意越做越红火。三年下来,连本带利已经有了三百万两银子。

康熙十二年(1673),云南王吴三桂因不满朝廷的削藩政策,联合广东的尚可喜、福建的耿精忠,打出出“兴明讨虏”的旗号,共同发动了叛乱,不久,吴三桂自称大周皇帝,妄图博得汉族人民的支持。朝廷闻听大惊,仓促之下派大军前去征讨。双方接连打了几个月,互有伤亡,形成对峙局面。朝廷大军此时已经粮饷匮乏,朝廷拿不出银子去劳军,前线军队陷于进退两难之际。

杨班最恨的就是吴三桂这反复无常首鼠两端的卑鄙小人,听说朝廷大军此时缺乏粮饷,急急忙忙赶到军中,毅然决然把自己辛辛苦苦挣来的三百万两银子全部捐献出来。有了粮饷,朝廷大军士气大振,勇往直前,一举平定了三藩之乱,吴三桂被活活吓死。杨班为国家统一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受到了人们的敬仰。

朝廷论功行赏,杨班功劳不亚于前方将士,朝廷封他为二品臬台,他说我不是做官的材料,拒不受封。朝廷赏赐他一等侯爵,他说官我都不愿做,还要什么侯爵,坚辞不受。朝廷无奈,只好赐他铁卷丹书免死金牌和黄马褂,并在他家乡杨庄建了一座牌坊,皇上亲笔御书“为国分忧”四个大字,以示嘉奖。

杨班辞别皇上回到家乡,重新筹措银两,继续做他的珠宝玉器生意。因名声在外,不几年,他又挣了几百万两银子。他每次回到家乡,依然像他父亲杨老二当年一样,平时扶贫问寒,扶危济困,修桥补路,乐善好施,灾年开仓放粮,救济难民,做了无数好事,威望极高。八十二岁无病而终,朝廷御赐祭文。

村人为了记住杨班的功德,就以他的名字,把村名改为“杨班庄”,流传至今。

杨老二善不绝后,麒麟送子的故事,杨班义无反顾支助朝廷平定吴三桂叛乱,不受封赏的故事,也流传至今。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项城地名故事:杨班庄  项城  项城词条  班庄  班庄词条  地名  地名词条  故事  故事词条  
散文

 村庄的四季

 我对于四季的感知,是来自家门口的那两棵银杏树。银杏对季节的变化是敏感的,除了银杏,我再找不到比这更明感的植物或者动物了。  我成长的村庄,几乎整个冬天都不会下...(展开)

散文

 我很好、很幸福

很早之前,我听说过毕淑敏的一句话,至今印象深刻:“我幸福是因为我在追求幸福。”我出生在一个很普通甚至可以说是一个很贫困的家庭,我的父亲是一个养鱼的、脾气很不好,...(展开)

散文

 棠梨花白蔓茎黄

 小时候,曾经吃过蔓茎。在上个世纪的60年代,曾随父母回河北老家探望祖父母。那时候国家正处于节粮度荒时代,城市和农村生活困难。尤其是粮食,城市要凭票供应,农村分...(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