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游记

古冶草根人参观潘家峪

正值抗战70年前夕,古冶草根文化人一行进行爱国文化教育,组织参观了潘家峪纪念馆和惨案遗址,闻名全国的潘家峪座落在丰润、遵化、迁西交界处,三面环山,秋季正是葡萄收获的季节。

一同前行的有剪纸传人刘江、剪纸爱好者宋瑞芳、书画爱好者王静秋、王多才、文学爱好者刘恩辉、马秋香、书刊编辑李维德、赵文艺、摄影爱好者霍自证、农民歌手汪平安等12人,大家怀着一个心愿,用我们的笔、画、摄影追述历史的变迁。

在此次红色之旅实践中,我们参加潘家峪纪念馆、惨案遗址、瞻仰受害者的坟茔,多了一份爱国主义的情怀,增添了一份对日本帝国主义的憎恨。并通过参观各位老师发挥自己专长,有的拍摄了许多照片;有的用笔画描述着当时惨景的轮廓;有的采访追述了70年那段历史。下面讲述的是文学作者刘恩辉、马秋香采访到了惨案幸存者潘守三(85岁)老人,听他讲述了那段刻骨铭心的惨案的情况,

潘守三当年13岁,1941年1月25日正是腊月28,清晨村里1500多名男女老少,被日军3000人,伪军2000人团团包围,驱赶到了村西大坑,又随即赶到了潘家大院,这里是一院三宅的结构,人们拥挤着孩子们哭叫着,只见日本子从四周的房上和墙上架起了机枪,院内堆起来松树枝和柴火,一声令下,小日本对无辜的百姓下了狠手,枪声四起,火焰冲天,惨叫连天,死亡1230口人,其中幼儿占40%,那个惨景真是令人撕心裂肺似难受啊。……

老人是从死人堆里侥幸逃出来到幸存者,至今身上留着灼伤的疤痕,他讲述这段历史时眼中充满了仇恨和怀念,他说我们一家十口人,就剩下我自己了,当时父亲把他从院子西南侧的一堵墙上举起来,他幸运地一头栽进来猪圈,被用机枪扫倒下的人埋在了下面,他的父亲当时就被机枪扫倒了,他在浓烟和混乱中挣扎着爬到了茅房处,又滚爬着来到堂屋一角,因为日本鬼子见到他满身是鲜血,以为已经死了,他才侥幸逃生……。

他还说有一个二岁女孩叫小凤,她妈妈怀抱着她爬到屋顶,被小鬼子发现用机枪射死,她还无知在妈妈怀里找奶吃,这个女孩获救,他说前几天还回到村里接受采访呢,(这个幸运女孩的情况被采访者深深地记下,成为采访的第二个对象。)

我们一行再次来到潘守三老人介绍的猪圈和厢房屋前,身临其境,那种心情难以自制,眼泪随之流淌着,仇恨在心中燃烧着,脑海中涌现着那撕心裂肺的惨叫的声音,眼前弥漫着浓浓的烈火,和在火焰中挣扎的老人和孩子们。回头望着30米外大门口,那机枪就像一只张着血口的吃人魔鬼,吞噬着无辜的生灵,那个二米长的石槽是血的见证,71年前,就是在这里,两个孕妇被日本鬼子挑开肚膛,成型的胎儿流到体外,多么残忍、多么令人发指。那东院的墙下,竟有四十多个孩子,被惨无人道的日本鬼子,活活地摔死、用刺刀挑死、活活地生劈两半……

我们眼里充满怒火,拳头握锝紧紧的,沉重地脚步在这里慢慢地移动着,这苦难同胞的1230口的生灵啊,就是在这里挣扎着痛苦地走向死亡。……

“勿忘国耻”,站在展览馆平台上,眺望对面潘家峪小学围墙上,这个醒目的大字,激励着我们抬起头来,用我们手中的笔写出感受,用我们手中的摄像机记录这一段感受,用鲜活的文字描述这段感受,用照片铭记这段参观的感受……。

       

 古冶柳韵文化沙龙文友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游记  游记词条  
散文

 有一种农活叫“坐更”

上世纪的六七十年代,农村实行的是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生产资料三级所有(人民公社,生产大队,生产队)。所以,集体土地的种植,牲畜的养殖,副业的开展,生产农具的配置使...(展开)

散文

 看云的小孩

天边有一颗就要点灯的星星,大地有一丛快要成熟的草莓。风里有一朵就要起飞的云彩,水里有一尾想要远游的鱼儿。门前有一条冰雪化成的小河,屋后有一顶开满香草的山坡。家里...(展开)

散文史铁生

 归去来

 我知道,北玲有一桩未了的心愿:回陕北,再看看那片黄土连天的高原。她曾对我说过,当她躺在美国的医院里,刚从那次濒死的大手术中活过来,见窗台上友人们送来很多鲜花,...(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