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记忆中的锢锅匠

   “挑着担子走四方,锔锅锔盆锔大缸”,这是我小时候常看的《锔大缸》中的唱词。如今半个多世纪已过去,仍记忆犹新。

 记得我们小的时候,离我们村五六里远的留光集上就曾有两个有名锢漏匠,他们姓赵,大人们分别称他们为:赵三锢漏、赵四锢漏。每当村口有:“锢锅——锢漏锅——”的吆喝声传来,调皮的孩子还模仿他喊两嗓子“锢锅——锢漏锅——”,逗得大家一阵子大笑。

    直到锢漏匠的吆喝声,招来要锢漏的主儿,他才将担子放在那家的门口。他担子一头是一个装饰漂亮的小风箱,还有一个小炉子,用以熔铜化锡的加热工具;另一端便是他的宝贝工具箱,箱子是一个高约50公分,宽约15公分的立方体。这个工具箱装饰得更漂亮;木质箱子的角都用云子勾一样光灿灿的黄铜花片包裹、且铆得很结实,箱子里面放的是小锤子、钳子、铜条、锡块、小砧子,以及成品或半成品的铁锔子等物件。光锤子大大小小就五六吧。小箱子的侧面有三排小抽屉,每个小抽屉上都有铜钌铞儿,有的还上了小铜锁。俗话说:“有了金刚钻,才敢揽瓷器活”的金刚钻,就装在小抽屉里面。在给瓷器打孔时,就从挑子架上摘下弓子,形如现在拉小提琴或其他胡琴弓子似的,只是弓弦是细皮条做的。他用较松的皮带弓弦,在金刚钻杆上缠绕两匝,绕缠之前还把金刚钻的头在口中蘸了点唾液。接着他左手把钻,右手拉弓,刺棱——刺棱——地响地来。几个来回后,打孔的钻头周围处就益处一小堆粉末。打好这个小孔,他又在璺的那边再打一孔,这就是一个锔位,几个锔位打好,就该用铜丝打造锔子了,打好钉在瓷器上。锔好后,还在璺处及锔子周围抹上油灰(蓖麻油和石灰制成的),干了再用便滴水不漏。

   有一次,我吃饭时捧着饭碗去邻居老朱家串门。他正喝着酒给他的儿子讲故事。他讲的是《三打白骨精》,说那个馋嘴的猪八戒看见白骨精送来的馒头,馋得直流口水,一边起劲地吸鼻子,一边捂着滚圆的肚子喊:我的肚皮饿得咕咕叫。老朱是个老顽童,他讲故事时,有点手舞足蹈,活像个猪八戒。我笑得忘乎所以,突然,手中的碗掉在地上。碗破成两瓣,我吓傻了,再也没有心情听故事,只好拾起碗惴惴不安地回家。 

     母亲虽然心疼,但也没有骂我,只是,把摔成两瓣的碗放在角落里,嘱我如果看到有锢漏匠来就叫他锢起来。隔几天,果然听到锢漏匠“丁丁当当”的敲打声。我马上跑回家告诉母亲。母亲拿来那只破碗,村里的大人们也送来很多坏碗、坏盆。而我们这些孩子则把锢漏匠围起来,几十双眼睛目不转睛地看他高超的手艺。嘿,真神奇,不管什么坏瓷器,到了他们的手上都会奇迹般地复原,只是在上面多了几道花一样的纹路。

  铁锅炸裂璺,也可以像这样去锔。如果出了窟窿就要补锢漏匠先把漏处打磨光亮,再生炉火拉风箱,把大瓷酒盅模样的耐火杯子里放块铜,再把杯子放在火上,高温加热。他还要把锅补的地方用火烤一烤。待铜化成铜水后,他就大喊道:“小孩儿,远一点……再远一点,小心烫着……”用大钳子夹着杯子就十分麻利地把漏洞堵上。  

   老人们说:“那两个锢漏匠的手都很巧!不但会锔、会补、会焊(用锡焊),还会打镯子,红铜的、黄铜的、银子的都成。连金戒指,金耳环、金簪子也会打 当年的锢漏匠,在我们小孩子们的眼里,就是天下数一数二的能工巧匠。不过锢漏匠的收入也并不多,锔一件器物不过毛八分钱。不然当时的人们就流传着一句口头禅:“小炉匠钻一天,不如铁匠炉里冒股烟。”

   可在我们上初中后,就再也没见到过两个锢漏匠的身影。因为人们生活富裕了,打碎碗、盆随手扔掉,有时还带上句“碎碎平安”的吉利话。若是珍贵的值得收藏的瓷器破碎,便用粘合剂粘合。锢漏匠的行当已成为历史。

据   说:“两个赵锢漏匠中,一个没有后代;另一个锢漏匠有儿女,但他的儿子也没有继承他的事业……改革开放后,锢漏匠的儿子,自己开了一个修造站,生意越做越大。生产铡草机、打棒子机等小型农用机械。

  我总觉得像小炉匠这样的技艺无人继承,实在有点可惜。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记忆中的锢锅匠  锅匠  锅匠词条  记忆  记忆词条  记忆中的锢锅匠词条  
散文梁实秋

 穷

 人生下来就是穷的,除了带来一口奶之外,赤条条的,一无所有,谁手里也没有握着两个钱。在稍稍长大一点,阶级渐渐显露,有的是金枝玉叶,有的是“杂和面口袋”。但是就大...(展开)

散文

 陪客

 陪客,眼下很少见到的一个行当,以前在农村则很普遍。历史上有360行的说法,南宋周辉在其著作《清波杂录》里说,唐代主要行业为“三十六行”,包括卖肉店肉肆、卖胭脂...(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