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突然有同学问我饺子吃了没,我一时纳闷,问他为什么要吃饺子呢,他说今天是十来一儿,他家乡的寒衣节,要吃饺子的。我才油然想起,今天竟然是我家乡的鬼节——十来一儿,并且,自从离开家乡后,我就一直再没过过这个节日,也不知道现在家乡的父老们是不是像以前一样在坚守着这个节日味儿不是很浓的节日。
按家乡的传统,这个节日每家每户都要炸油膜、丸子等各种好吃的油炸的东西,炸完后还要上坟去祭拜先人。古中原地区的各种传统都是有文化上的说法的,也可能这个日子本来有个什么典故什么的,只是我们不得而知罢了,总之,人们一代代虔诚的传递着对这个节日和对先祖的信仰,一代代地把这个节日传承了下来。
记忆中,十来一儿前的几天,家里的主妇们就开始发面了,油也要提前准备好。什么菜籽油,花生油什么的,一般都是自家地里种的菜籽,花生拿镇上去轧的油。一到十来一儿的前夜,母亲就开始忙碌了,面里面要掺点小茴香籽一块和,一个像门板一样的大大的面板就要支起来了,这个面板平常是用不着的,只有在炸油馍时才用的到。面擀成一定厚度的片,在用刀切成一片一片的,还没下锅呢,就能感觉到掺着小茴香籽的面的阵阵沁香扑人心脾。和面是个力气活,妈妈估计也很累,可我们孩子们期盼着呢。
面片准备好,一片片的放在锅拍上,就开始烧油了,农村都是地锅,炸油馍是要把劈柴提前准备好的。父亲把劈柴抱了一捆放在灶台里,就开始隆火烧火了。烧火也是个技术活,要调控好锅里的油温,烧的太猛了,油膜容易炸糊,烧的太缓了,油膜又炸不熟,颜色就会发白。总之,烧火的是要听下锅的指挥,火该大时要大,该小时要小。农村的十来一儿的夜晚,整个村里都是弥漫着油香味儿,家家老幼壮小都是围在锅台边。天空繁星闪闪,户户烟囱白烟袅袅,夜风带着油香味儿微微轻吹,一副安静和谐的农家夜色。
油馍炸完,一般要炸点丸子什么的,还可以创意地炸一些豆腐,红薯之类,就看各自的创意了。小孩子们已经吃着刚出锅的油馍满村里乱串了,比着谁家的好吃。
一般炸到最后一锅时会专门炸一个人形的油馍头,筷子穿起来挂在门鼻上,据说这样大鬼小鬼就不会进屋里了。
当然还有最后一道程序,邻里或自家屋的叔伯之类的会把各自家炸的油膜互相交换一下,尝尝不同口味。这项工作通常由小孩子来完成,我那时就常常端着自家的油膜送到叔叔家,然后叔叔家的堂妹也会把他家的油膜给我家送来一点。
十来一的早晨就要一大早起来,带着昨晚新炸的油膜去坟上祭拜一番,一摞火纸烧起来,一串鞭炮噼里啪啦一番,纸灰顺风在空中飞舞,就是先人们来了,留下几个油膜在坟头孝敬先人,大人带着小孩就离开了。
后面的几天就是一直吃油膜了,通常要吃上半月一月的,现在人们健康意识强了,可能觉得油腻不太健康,这个风俗就渐渐的不太流行了,但是一直保留在我们一代小孩子的记忆深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