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段时间看了一些关于胡适的书,先是一本李敖的《胡适研究》,再看了胡适所著的《中国古代哲学史》、《中国中古思想史长编》等,对胡适有了一种更深层次的认识。
很喜欢别人送给胡适的“学阀”这个名号,虽然是别人骂他的语句,却足以见得胡适在学术界的权威和地位。以前看到称谓有知识、有权威的文人为“大儒”,其实这句话是不适用于胡适的,因为他是不是孔门弟子,非儒者。看了《胡适研究》之后才知道原来胡适在台湾的学术界有那样一种高高在上的地位,还被称为“思想界的伟大领袖”,我恍然大悟,原来思想领袖可以不是政治领袖呀。
我反思了一下我们1949年以后的学术建设和思想建设,才发现除了毛泽东我们没有一个人物被称为思想界的伟大领袖。领导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思想界,乖乖!谁敢呀?估计就是有人被授于了这样一个头衔,他也会想方设法给摘掉的,万一有变,那还了得!虽然我们是很爱面子也很贪名气的,不过这样的大帽子顶在头上,实在高处不胜寒呀!权衡利弊,还是保命要紧,面子问题容后再议吧!我们的思想和学术的政治色彩都是很浓重的,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的,哲学也是马克思主义的。我搜索枯肠想找出一个除了毛主席以外的思想领袖,终于想到中小学时候经常出现在我们课本里的鲁迅先生,他还算有点地位,颇受些推崇,也许开勉强可以算得上。对于1949年的中国来说,鲁迅是一个已故之人,但其人、其文在我们的时代还是推崇备至的,通过一些战争时代的影视剧,我们知道在战争年代我们就有鲁迅艺术学院,也可见我们的政治领导人是很早就推崇他的了。
以前别人问起我最喜欢哪个作家,我总是不假思索地回答:“鲁迅!”声音还铿锵有力,也不知何故,其实那个时候我对于其并没有什么全面的了解。不过知道他原名叫“周树人”,浙江绍兴人;写过《狂人日记》——我还没有看过;抨击吃人的礼教——我倒认为“礼”不可全废。对于这样一个不了解的已故之人,那时的我却是打从心眼里喜欢起来了。自然而然地以为要是喜欢什么作家,那肯定喜欢鲁迅呀,那时的我要是知道有什么作家排行榜这回事情,我的排行榜上鲁迅一定居榜首,后来我想这种状况的出现:一方面是得力于中小学老师的大力宣传;另一发面也是由于自己知识匮乏,除了鲁迅之外不知还有他人的缘故吧。正是有了这两种缘由,我以为喜欢鲁迅是天经地义了。我从来没有问过别的同学对于鲁迅作何感想,可我想很多同学应该和我一样,在曾经很长一段时间里那么执着而又坚定地喜欢着那个名叫“鲁迅”的作家吧。即使后来我知道了徐志摩,知道了胡适,知道了余光中,知道了余秋雨,知道了王安忆、贾平凹、郑愁予等等其人、其文都很优秀的作家,喜欢作家鲁迅在我脑海里已经是根深蒂固的了。即使我觉得余光中的散文意境很美;虽然我认为郑愁予的那首《错误》是我所读过的最美的现代诗;就算我不能很明白鲁迅杂文的意思,但这一切都不妨碍鲁迅成为我心中作家排行榜的NO.1!
就像喜欢鲁迅一样,小的时候要是有人问我喜欢那个明星,我一定会第一时间回答:“刘德华!”即使那时候我根本不知道他演过哪些影视剧,唱过什么歌,甚至不知道他长什么样子,可就是觉得喜欢明星就应该喜欢他。这种想法到现在我都觉得奇怪,虽然现在我觉得吴彦祖比他帅很多,梁朝伟的演技比他高出一大截,张学友的歌声更有感染力。可是当别人问我喜欢哪个男明星的时候,我依然会毫不犹豫地把“刘德华”三个字说出来,仿佛在我心中他就是明星的代表、偶像的象征!
我的很多想法都像上面这些想法一样很好玩,无端无由,也不知何时结束,反正日久天长自然而然就这样想了。总之,我心中的他们就是一种象征:鲁迅是作家的代表;刘德华是明星的典型!时过境迁,现在中小学的书本中也不知道还在不在宣传鲁迅了,年轻的语文老师们也不知道是不是和我们当初的老师一样崇拜着他。刘德华的市场占有率是早已被类似于周杰伦的新一代偶像抢占了一大半,这是既成事实,无可争辩的了。被张爱玲称为精神支柱的胡适也早已往生他方,甚至张爱玲都已作古,只留余香!可是不管时间还有多长,日子还会持续多久,胡适、鲁迅、刘德华那些人、那些事在我的心中是不会退色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