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草堂溪畔仍流连

  戊戌的初秋,我又一次走近成都杜甫草堂。记不得这是第几次到杜甫草堂。但这一次不同的是并没有结伴数人而来,只有小周一人陪同。

  秋日的成都,午间仍感觉热浪袭人。我们从下榻的宾馆到杜甫草堂的路途不远。徒步前往,只用了十多分钟。草堂的门口聚集了很多游客,进进出出,售票处排起了长龙。

  我们持票从正门进入。虽多次来过这里,但对门楣上方“杜甫草堂”四字为谁人所题不得而知。据说这正门匾额是清代康熙皇帝第十七子果亲王爱新觉罗?允礼所书写。

  进入草堂大门,偌大庭院为绿荫所掩,遮天蔽日,十分清凉。草堂占地面积近300亩,完整保留着明弘治十三年(公元1500年)和清嘉庆十六年(公元1811年)修葺扩建时的建筑格局,建筑古朴典雅、园林清幽秀丽,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块圣地。几年前,我从成都一位研究杜甫史实的专家朋友手中索得杜甫传一部,使我对杜甫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杜甫(公元712年-公元770年),字子美,汉族,本襄阳人,后徙河南巩县。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杜甫创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名作。759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他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随行的小周是第一次到杜甫草堂,我自然成了半个向导。成都杜甫草堂是中国唐代大诗人杜甫流寓成都时的故居。杜甫先后在此居住近四年,创作诗歌240余首。唐末诗人韦庄寻得草堂遗址,重结茅屋,使之得以保存,宋元明清历代都有修葺扩建。小周打趣道:眼前的草屋还是当年杜甫住过的吗?回答当然是否定的。

  公元759年冬天,杜甫为避 “安史之乱”,携家带口由陇右 (今甘肃省南部)入蜀辗转来到成都。公元760年春,在友人的帮助下,在成都西郊风景如画的浣花溪畔修建茅屋居住。公元761年春天,茅屋落成,称 “成都草堂”。他的诗“万里桥西一草堂,百花潭水即沧浪”(《狂夫》)中提到的便是成都草堂。765年,严武病逝,失去唯一依靠的杜甫只得携家带口告别成都,两年后经三峡流落荆、湘等地。

  唐朝大历年间(766年11月-779年12月),草堂的大部分被时任四川节度使崔宁的小妾(浣花夫人)任氏据为私宅。 宋代又重建,并绘杜甫像于壁间,始成祠宇。此后草堂屡兴屡废,其中最大的两次重修,明弘治十三年(1500)和清嘉庆十六年(1811),基本上奠定了今日草堂的规模和布局。明末,张献忠农民起义军入川,草堂毁于兵火。清代,康熙、雍正、乾隆、嘉庆朝均对成都草堂进行了重建和修缮。 民国后期,地方军阀混战,草堂成为军队马厩和伤病者医疗的病院,这段时期对杜甫草堂的破坏很大,祠宇门窗、亭台水榭均被拆毁,所悬挂楹联匾额损失殆尽,多被官兵取下当柴禾烧了;工部祠内的杜甫塑像遭到风吹雨淋,不得已,草堂寺的僧人给雕像戴上斗笠。

  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内珍藏有各类资料3万余册,文物2000余件。包括宋、元、明、清历代杜诗精刻本、影印本、手抄本以及近代的各种铅印本,还有15种文字的外译本和朝鲜、日本出版的汉刻本120多种,是有关杜甫平生创作馆藏最丰富、保存最完好的地方。所有这些都是让人屡屡数次前往的动因所在,今天前来更是想再睹其珍品的尊容。杜甫草堂收藏的“杜甫诗意画”在中国画坛成为一个专题画类,这里还藏有现代大家齐白石、徐悲鸿、傅抱石、潘天寿、刘海粟、吴作人、李苦禅、王雪涛等以杜诗画意为题材创作出风格各异的精品之作。

  此行时间较为充裕,按照行前的计划,我们按博物馆功能区划进行参观:首先到草堂旧址。草堂旧址内,照壁、正门、大廨、诗史堂、柴门、工部祠排列在一条中轴线上,两旁配以对称的回廊与其它附属建筑,其间有流水萦回,小桥勾连,竹树掩映,显得既庄严肃穆、古朴典雅而又幽深静谧、秀丽清朗。一路走过,数次回眸,仿佛置身于远古的时代。工部祠的东侧是“少陵草堂”碑亭,它象征着杜甫的茅屋,已成为杜甫草堂的标志性景。诗史堂是中轴线上的第三重建筑,也是主体建筑。杜甫留下的1400多首诗歌,真实而生动地展现了“安史之乱”前后唐代社会生活画卷,反映了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杜甫被后世尊为“诗圣”,他的诗歌被称为“诗史”, “诗史堂”也因此得名。大厅的正中陈列着一尊由我国著名雕塑家刘开渠先生以写实的手法来刻画的杜甫塑像。小周让我在老杜像前留影纪念。 柴门是中轴线上的第四重建筑,也是最小、最简朴的建筑。它原本是杜甫营建草堂时所造的院门。因为低矮简陋,诗人作了如此命名。门上匾额“柴门”二字是著名画家潘天寿所书。时间过得真快,我抬腕看表已是下午五点多钟。近前是工部祠。工部祠因杜甫曾作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工郎,故称杜工部,祠由此得名。祠堂一屋三楹,封山亮柱,高台石阶,花窗格门,肃穆庄重。祠内有明、清两代石刻杜甫像,其中明万历三十年(1602)石刻杜甫半身像是草堂遗存最早的石刻像。宋代诗人黄作上都推崇杜甫,以杜诗为宗,所以清代将黄庭坚、陆游配祀于杜甫像两侧,故又称三贤堂。堂中有“荒江结屋公千古,异代升堂宋两贤”的联语。壁间还嵌有清乾隆、嘉庆年间石刻“少陵草堂图”,刻工精细,解放后即是据此图恢复草堂旧貌。

  我们来到少陵碑亭。前几次到杜甫草堂均未涉足这个地方。少陵碑亭是一座以茅草作顶的亭子,内树有一石碑,镌刻“少陵草堂”四个大字,笔力浑厚,笔姿秀润,是果亲王允礼所书。雍正十二年(公元1734年)果亲王送达赖进藏,经过成都,特拜谒草堂,留下此手迹。据说,当年杜甫的茅屋前,有一条两旁栽满花木的小径,他在诗中曾写到:“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今天的花径,是连接杜甫草堂纪念建筑群与原草堂寺的一条红墙夹道小径,花径尽头是“草堂影壁”,清末四川劝业道尹周善培用青花碎瓷镶嵌的“草堂”二字于此,数度毁损又几经修复。1958年毛主席视察草堂时,曾对着这两个字久久凝视。而此时,我们站在月洞门外,只见一座四层砖塔耸立湖畔,一座曲桥横跨湖上,塔名"一览亭"。取杜甫《望岳》诗"一览众山小"的句意。塔影倒映水面,与曲桥形成绝妙的呼应,而月洞门则成了取景框,在它恰到好处的取裁下,塔、桥、湖、花、树,浑然构成一幅精美的画面,难怪许多游人以此为背景,当然,我也不例外留下了自己的倩影。杜诗书法木刻廊是我每次到草堂都必须观赏的景观。“杜诗书法木刻廊”,陈列着百余件杜诗书法木刻作品,是历代名人手书杜诗真迹,均用楠木镌刻而成,颇具观赏价值,其诗歌、书法、用材、工艺有“四绝”之称。

  行走在杜甫草堂中,仿佛置身于历史长河里,感受到自已又接受了一次文化的洗礼,从内心深处荡漾出一种难以言表的喜悦。缓步于高大挺拔的楠木间、丛密幽深的竹林旁,呼吸着天鹅绒般草坪的浓绿清气,倾听着碧水潺潺的诉说,品味着诗圣那颗幽忧之心,畅想着这茅屋中发生的一切,顿觉“历史”遽然而至眼前,不禁叹息:“此地经过春未老,伊人宛在水之涯”!

  西山落日,秋风送爽。出得草堂,即入红尘。恍如南柯之梦,醒来后依然是我。回望“杜甫草堂”,清人为草堂所撰:“异代不同时,问如此江山龙蜷虎卧几诗客?先生亦流寓,有长留天地月白风清一草堂。”诗圣叹屈子,清人忆少陵。我辈生活在这个中华民族的大时代,又将怎样为民族复兴继续努力前行!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草堂溪畔仍流连  溪畔  溪畔词条  草堂  草堂词条  流连  流连词条  草堂溪畔仍流连词条  
散文爱情散文

 感受初春

 初春,裹着浓浓的年意悄然地来了。随着报春的迎春花那一抹黄色,春天加快了脚步。  春光、春雨、春风、春花、春耕组成春的主题。  虽是乍暖还寒,但比起冬日那难得一...(展开)

散文

  梦由心生

 以前有人问我,什么样的品性才是最纯真的。对此,我只能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保持初心、不忘自我、不弃梦想,这些就是纯真的品性。  只有耐心与恒...(展开)

散文

 残留的记忆

       可能是年纪大了的缘故吧,逐渐的对周围发生的事情熟视无睹,美的丑的都归纳为社会...(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