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大师往往都是留白的大师。
比如,南宋杰出画家马远绘制的《寒江独钓图》。
▲ 马远.寒江独钓图
只见一幅画中,一只小舟,一个渔翁在垂钓,整幅画中没有一丝水,而让人感到烟波浩渺,满幅皆水。
留白,是艺术创作中很常用的一种手法,它的精髓就在于给欣赏者留下想象和再创造的空间,每个人都可以想象和理解出自己理想中的画面。
其实不仅艺术创作可以通过留白提升意境,我们做计划、自我管理也可以通过留白提升质量。
你在做日计划时,会不会将每个时间段都排上内容呢?
我以前做计划时就会这么做,从早上几点起床,中午几点吃饭,直至晚上睡觉,每一个小时都安排得明明白白。
计划表格做出来后,看起来特别工整,效率感扑面而来。
▲ 清华学霸马东晗的周密周计划
但计划很丰满,现实却很骨感,看似安排得明明白白的计划,只到第二天上午我就执行不下去了,因为各种意外层出不穷。
比如,我安排上午10:00~11:00完成一份合作方案的拟定,但直到10:20分,原计划应该已经结束30分钟的一个电话,还在继续聊天中。
而11:00~12:00我又安排了一个项目跟进会,下午从13:30起,一直到晚上23点的时间段也都安排好了。
这就意味着,只要错过了10:00~11:00这个时间段,我就没法做合作方案拟定这件事了,而这又是我今天最重要的事,因为对方在等着我将方案发过去。
最后,我不得不全盘推翻昨晚花了一小时精心编排的计划,占用下午的一个时间段来拟这个合作方案。
但下午做这个方案,跟上午10:00~11:00做这个方案,我的心境是完全不同的。
上午做的话,我有一种一切都在计划中的高昂心态,下午占用其它时间段做时,我心里则很焦躁,觉得一切都失控了。
因为心理状态不同,本来我正常1小时就能做到80分的一个方案,下午花了2小时也只做到了70分的水平,而且人还很沮丧。
如果我们换个做法,做一个更粗放的计划,不仅用不着花一小时来编制计划,哪怕发生了同样的意外,效果也会截然不同。
▲粗放的周计划
比如,我前一天晚上就只花了5分钟,给第二天确定了三个主要事项:
1)上午9:30应邀打个电话
2)上午11点召开项目跟进会
3)给对方发合作方案
同样,第二天上午的电话,超预期地拖到了10:30还没结束,但对我的心情毫无影响,因为我下午还有大把的时间来做合作方案。
下午13:30,我心情轻松地花45分钟就完成了合作方案,剩下的时间我还可以临时安排其它事项。
带着当日计划已经完成的成就感,我不仅心里毫不焦躁,而且效能感还爆棚,很有可能完成更多的事。
1、要事第一,重点突出
如果当天有10件事要做,其中有一件事是要事。
那么你一天只做完这件要事的效果,远远好于做完了其它9件事,但要事没做完的效果。
因为要事之所以被称之为要事,就是因为做完它得到的收益,或没做完它导致的损失,会远远大于其它事。
一份留白的计划,意味着我们将可以调配的时间和精力都分配给要事了,这样更能突出要事,确保要事的完成。
2、计划有弹性,可执行性强
所谓的计划,其实是建立在预测基础上,也就是我们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假设了第二天的情况,然后基于这些情况做了安排。
但我们谁都不是上帝,没有能力100%预测第二天的情况,这就导致第二天总会有各种各样预测外的情况发生。
就像我原计划9:30~10:00之间打完的电话,结果到10:30都没打完一样。
但如果计划里有了40%左右的时间留白,别说电话打到10:30,就是打到11:00我也不怕,因为我有足够的空白时间储备来应对。
这样的计划,就相当有可执行性了,不像密密麻麻的计划安排,中看不中用。
02 自我要留白
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里,我们总觉得要分秒必争。
张三说,他早上6点就起床了;李四说,那算啥,我5点就起床了;王五最淡定,慢悠悠地补了一句,你们见过凌晨4点的太阳吗?
好像早上多睡一会儿,都属于浪费生命,再不拼命就落后了。
我2014年底开始创业时,也曾有过这么一段相当拼命的岁月。
为什么要这么拼命呢?
因为我之所以辞掉知名外企咨询总监的工作,出来创业,就是想做出更大一点的成就。
因此,我对创业有着很高期待——要么不做,要做就得做出个知名企业。
于是,那段时间我就挺关注那些将公司由小做大、又有抱负的人,比如任正非、刘强东、雷军等。
这不关注还好,一关注就把自己推到了一个很焦虑的境地。
原先,我一直觉得自己工作已经很拼了:
◆ 周末工作是常态。
◆ 熬夜到晚上2、3点,赶个PPT也时有发生。
◆ 节假日也基本无休,都是用来补忙不完的工作。
但是,看完任正非、刘强东、雷军们的励志故事后,我就没法淡定了:
◆ 任正非创业时都是在公司打地铺的,工作困了就睡公司,醒了继续工作,给自己留了一身的病:高血压、糖尿病,甚至还因癌症动了两次手术。
◆ 刘强东无论前一天晚上喝了多少酒、多晚休息,第二天早晨,必定准时出现在公司开早会。
◆ 雷军自曝,基本每天吃午饭只有三分钟时间,每天工作16个小时。
比你优秀的人还比你努力,你有啥资格不拼命?
因此,我将每天的睡眠时间,压缩到了5个半小时。
每晚12点睡觉,早上5点半起床,中午还经常忙得连轴转,没时间午休。
从2015年3月到9月,拼命的效果很“显著”:
1)短短六个月,公司亏损近200万,前期投入的股本基本要亏光了。
2)腰肌劳损复发,床都下不了,去医院理疗了一周才缓解。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呢?
原因很简单,每天缺觉。
缺觉就会导致两大问题:
1)大脑难以做战略思考,更偏好在执行的事上打转,方向错了都不知道赶紧调整。
2)身体高度疲倦,人的抵抗力直线下降。
幸好10月份国庆假期到了,我得以跳出来自我反省。
反省后,我重新设定了个人的作息时间,保证每天睡8个小时,并强制自己运动,每周至少3~4次,每次不少于30分钟。
之后神奇的事情发生了,我没之前十个月那么拼了,但公司的业绩却越来越好。
自此,我领悟了自我要留白的道理。
给自我留白,同样有两个非常有价值的作用:
1、更能做好真正有价值的事
给自我多留白,就意味着我们不需要每天被事赶着走,而是可以给重要的事,分配更多的资源和注意力。
有句话说得好:如果不能浪费几个小时,你将会浪费好几年。
安排得太满,人就成了时间的奴隶,像头拉磨的驴,看似在努力奋进,实则一直原地打转。
美国开国元勋富兰克林,提过一个“五小时原则”:周一至周五,每天给自己留一个小时。
平日再忙,他都会给自己“制造空白时间”,做些真正想做的事,或者什么都不做。
正因为每天的偷懒,才让他保持了高效的工作,也成就了一番了不起的事业。
没有留白的努力,看似勤奋,却很容易陷入无效劳动的死循环。
心理学研究也认为:
保持一定程度的无所事事,一向是做出好研究的秘诀。
我们的大脑有两种重要的思维模式:一种是聚焦模式,另一种是发散模式。
聚焦模式是一种局部思维。它勤勤恳恳、老老实实,依靠专注力对外部信息快速处理。
但弊端是,大脑处于聚焦模式时,就会偷懒,偏爱沿用固有经验,视野也更局限,只看到眼前,容易形成思维定势。
而发散思维是一种全局思维。它天生不羁爱自由,主要负责天马行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