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中国式理财,不缺教训缺教育

  牛市风起云涌后,身边朋友的投资意识逐渐被唤醒,从开始的保守到后来的冒进,其间变化,宛如话剧。

  

  2006年11月初,一向厌恶风险而远离投资的朋友A终于动心入市了,我当时拿自己被套在熊市里几年的惨痛经历做例子,对他说:“要想规避风险,做长线是最有效的方式,你是不是要做长线?”A的脑袋点得跟鼓槌一样:“做做做,长线长线,肯定长线!”

  

  一周后,他买的基金赚了1000块,当时他非常吃惊:“这么多?”赚到5000的时候,他已经高兴得失去正常思维逻辑:“这赚法,比上班可轻松多了!”到12月大盘站稳2000点时,他的基金赚到20000块。然后我接到他的电话:“我考虑了一下,觉得涨得差不多了,想把它卖了……”

  

  我愣了一下:“牛市应该没这么快结束,你不是说要做长线么?这才投资了一个多月……”那边笑眯眯地说:“我可没那么贪心!”

  

  他刚把基金卖出不久,大盘就一路向上,又涨了300点。他在外面看着,受不了了,又电话过来:“这钱闲着也是闲着,你觉得我再投进去怎么样,还是做长线……”我说:“算了,您还是存银行去吧!”

  

  他当然没有真存银行,相反,他一头扎进了股市。一晃大半年过去,前几天一起吃饭,他苦笑着总结:“‘530’到现在,之前所有盈利全部打了水漂不说,还被套进去40%,心又不甘又进退两难。”

  

  “你说,我自认挺聪明一人,平常也特别注意总结经验教训,但为什么还是玩不转呢?”他很纳闷。

  

  在更早几年,我也有过类似困惑。不过后来发现,这还真不是及时总结经验教训就能解决的,中国人理财之所以容易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很大程度上与目前教育体系中理财教育缺失有直接关系。

  

  这里的教育,说的并非“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的口号或者“买者自负”的简单公告,而是由小学、中学、大学组成的的日常教育体制——在中国,有几所中学开设了理财课程?又有多少孩子在学校接触过正确的理财教育?估计都没有,所以你会看到很多80、90后的小年轻花钱大手大脚,不是“月光族”,就是“啃老族”!

  

  反观欧美,多数家庭的孩子在十几岁时就要开始打工赚零花钱,很多人从学生时代就开始了投资生涯。2004年我在加拿大曾经参观过蒙特利尔的几所中学,学校里不仅有“投资理财入门”这样的选修课,还有专职老师提供辅导……

  

  在西方,钱就是钱,一种生活必需品而已,所以才有美国58%的家庭“资产证券化”;欧美股市也有波动,有的时候波动还不小,但是那里很多人能持股几十年,反倒是而在经济蒸蒸日上的中国,大部分标榜“长期投资”的家伙,见到一点利润就按捺不住,见到一点亏损也按捺不住,到头来白忙乎一场,帮证券公司“打了工”。

  

  现代意义上的理财在中国出现,也就是最近30年的事情——改革开放以后,中国人才开始走向富裕;哪怕你是国内最早一批投资者,入市的经历也不到20年,更别说大多数人还是因为这波牛市才踏出投资的第一步……这么短的时间,还不够了解投资理财的皮毛呢,更别说教育了!

  

  另外中国人那种“羞于谈钱、耻于谈钱”的儒家文化传统,也注定了在我们的传统教育中不可能出现与“财”有关的内容。偏偏生活已经发生了剧烈变化,这种观念和现实的冲突,使得多数人在面对帐户数字波动时,很容易从原来的保守走向冒进——最明显的例子就是我们的父辈,离退休的老头老太太一旦入市,少有不被套的,因为他们在过去几十年里,经历了太多缺钱的日子……

  

  朋友A最后问我,究竟该怎么办?回答很简单——继续走,把结果交给时间吧,因为一代只能造就富翁,三代才能造就贵族。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中国式理财,不缺教训缺教育  中国式  中国式词条  教训  教训词条  理财  理财词条  教育  教育词条  
美文

 依恋

 依恋,坐在我旁边,厚厚的想念随月光蔓延。依恋,跟在你身边,看你的笑脸,曾幻想能够一直这样下去,可发现梦终会破灭。错误的感觉曾让我以为你才是我的依恋,是我今生想...(展开)

美文

 眼睛像杯子的男孩读后感摘抄

 《眼睛像杯子的男孩》是一本由[英] 妮奇·辛娜著作,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80元,页数:33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