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是一个依山傍水的小山村。村子很小,座落在山阴一侧,冬天十分阴冷。村前有一片田野,田野外是一条小溪,似一条玉带把整个村庄环绕。小溪畔,一条简易狭窄的公路连接着外面的世界。
家乡很贫穷,也不美丽。村里只有五六十户,二百来号人。平日里更是只有留守的老人、妇女和婴幼儿。小小的村子是显得那么的寂寞和空旷,置身其中平添几分苍凉孤独的感觉。
印象中,家乡在我记事起就有今天的规模。四十年过去了,好似从未发展壮大,反而没有了先前的生机与朝气。作为从这里走出的山里孩子,此情此景,内心不禁泛起一丝酸楚和惆怅••
想当年,家乡也曾是周围十里八乡小有名气的地方。这里有山、有水、有田地。算不上鱼米之乡,也是吃穿不愁,温饱有余。村民安居乐业,民风淳朴,路不拾遗,夜不闭户,一派安居乐业的田园景象。改革开放初期,农村实行包产到户,加上风调雨顺,粮食年年大丰收。同时,政府鼓励农民开展多种经营,小村里也诞生了万元户。村里有农村合作医疗站和小学校,村民看病方便,小孩能就近上学。校园里时不时传?绲睦世适樯?秃⒆用堑幕缎ι?谏酱宓纳峡蛰尤苹氐础8舾鍪?彀朐吕捶庞骋怀÷短斓缬澳歉?谴蠹业氖⒋蠼谌铡;指锤呖己螅?蚁缑磕甓加泻⒆涌忌洗笱В?闪嗽督?琶?拇笱??濉D鞘保??霭耸?甏?羌蚁绲亩κ⑹逼凇
进入九十年代后,农村改革出现了停滞。工业化、城镇化成了时代的主旋律。一切都被改变了,地处偏远山里的三个乡被合并,更名为镇,世代为农的山民们立马稀里糊涂地被城镇化了。然而,他们并没有享受到所谓的城镇化带来的生活便利。相反,原来的村级,甚至是乡级医疗机构和幼儿园、小学都全部撤销了。方圆几十公里的三个山区乡合并而成的镇子仅存一所小学和一个卫生院,初中更是被并到了遥远的县城。就这样,留守的学龄儿童从五、六岁起就要背井离乡独自寄宿学校;生病的老人因为远离医院而得不到及时的救治;为了养家,青壮年劳力离开家乡,外出到新兴的工业园区打工;跳出农门上了大学的孩子们在外找到了工作便不再回来;在外闯荡挣到了钱的村里精英们也在城里买房安家变成了城里人。渐渐的,村子里的人越来越少了,乡村变得越来越安静,安静得失去了生机。慢慢地,就成了现在这样一番心酸的景象。
家乡不再是儿时记忆中的家乡。在一些不切合实际地、盲目地、一刀切地城镇化政策影响下,农村已变得不象农村,农民也变得不象农民,农业更变成了鸡肋可有可无。在中国这样一个农业人口大国,三农被如此地边缘化,被虚假地城镇化,这何尝不是一种舍本逐末、急功近利甚至是自欺欺人的做法?家乡的境遇不正是当今中国偏远乡村的缩影吗?
记忆深处的家乡已经逝去,渐行渐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