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侍者》是一部由史蒂夫·克里克里斯执导,阿利斯·塞勒维塔利斯 / 雅尼斯·斯坦科格鲁 / Alexandros Mavropoulos主演的一部悬疑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侍者》精选点评:
●性冷淡风镜头拍摄的惊悚片,真是最精分拍摄手法了没有之一,不过也许这是它的实验性所在吧。片名叫做waiter,男主职业也是waiter,但是整部片子里也没有出现什么关于这一职业的特征,感觉换个职业这个故事也并没有什么不一样。
●5。看得出导演的诚意,但讲的故事实在是平淡无奇,经不起推敲。摄影很不错,透视运用的很巧妙。
●原以为是殊途同归,最后却是背道而驰。
●摄影和配乐非常不错,但是剧情上有许多问题没有得到解决。
●it’s a great man! Nice music & picture ! @bjiff
●画面太精致,男主太优雅。浪漫又惊悚
●希腊电影节。估计啃的是人肉骨头喝的人血汤。印象最深刻的一个镜头是三个人叠在一块儿跳舞,这位做人肉汤不眨眼的老哥一举一动都太有魅力了
●前半段很惊艳,不过就问一句,为啥不报警
●喜欢这个镜头
●画面色彩太好看了,音乐也很摩登,但这是个什么故事???
《侍者》影评(一):这不是悬疑,这是爱无能的现代人
凶杀悬疑的故事外衣下,讲述的是男主平淡生活遭遇突然闯入的动荡与刺激。
一场恋爱,在男主生活中产生的波澜,比一场谋杀更甚。
男主是个老派的独身侍者。
住在独身公寓,一个一个小隔间。阴暗狭长的走廊。色调深蓝忧郁的房间。一堆堆的绿萝盆栽。满墙的素描。熨得笔直的西裤和雪白挺括的衬衣。
没有朋友,没有家人。没有社交。
男主恋爱了。
男主与他爱的姑娘坐上了奔向远方的大巴车。
男主即将过上两个人的爱情生活。
男主即将打破他四十多年来一成不变的独身生活。不再是一个一板一眼的侍者,不再住他阴郁的独身公寓。不再能够过原本的一个人上班、下班、喝咖啡、熨西裤的日子。
男主心中对爱情的恐惧,对变化的恐惧,对两个人生活的恐惧湮没了他。这种恐惧,比成为一个杀人凶手更甚。
男主跳下了驶向远方的巴士。
逃离了爱情与未知。
成为一个杀人犯,比爱情轻松多了。不是吗?
《侍者》影评(二):侍者
一个略带阴沉,但是风景绝美的电影。
一个自律的中年人,衣服的边边角角都要熨烫妥帖的生活达人。
一个安静的生活在自己世界里,尽量避免与外人接触的餐厅服务员。
无意间,发现邻居的尸体,安静生活被打破。
一个闷着不做声的人,心里隐藏了更大的秘密。在呼吸都会颤抖,害怕无处遁行的情况下,依旧战战兢兢的接近凶手,还原错过的阴谋。
湖边绝美景色下的反抗、弃尸,衬着舒缓的背景音乐,若不是稍显阴沉的色调,另一个阴谋都显得那么艺术。
自律的侍者,终究逃不开自己内心的审判,在和往常一样干净整洁的新一天,走向警局大门。
是一个稍显自闭的正常人,在发现阴谋之后,一连串的行为,徘徊犹豫,忽视重提,逃避面对,是自己对自己的梳理和挑战,一个自我世界很坚固的人,重新整理着自己世界的守则。
最美的景色出现在后半段杀人环节,不同色调的绿,沁人心脾,好像可以融化这个阴谋。
这个故事就好像正常生活中到处都存在的绿,这是活着的一部分。阴谋像一个充满黑色的球,破了一个小口子,然后慢慢融进绿色,色彩变深了一些,可是满目还是绿。
《侍者》影评(三):剧情薄弱逻辑欠缺?打开脑洞换一个思路
对影片视听语言的赞扬部分略去不述,而一些剧情薄弱逻辑欠缺的地方,不妨打开脑洞换一个思路来合理化(我知道导演灵感源于邻居凶杀,全篇影评实际不成立)——雷诺斯、米兰、金发男、蒂娜是同一个人的多重人格。
观影看到邻居三人组在背景的霓虹灯牌下开始“3p”这个场景时,多重人格四个大字突然蹦到了我的脑子里,顺带着《致命id》、《搏击俱乐部》等一连串片名。主人公雷诺斯是一个循规蹈矩的老派侍者,过着平淡不变的独自生活。在经历同事的疑问“你就没想过改变吗”之后,内心不自知的分化出四个人格——坚守固有生活的主人格雷诺斯;追寻自由随性,会用鞋跟踩出踢踏舞的米兰;与本身冷静克制性格相反,强势主动激情的金发男人;对爱情存在渴望,因而出现被动依附的异性人格蒂娜——一个老套的多重人格的故事。
用多重人格解读剧情,讨巧之处在于,所有不涉及他人的情节(只有四人出场,不与他人互动),都可以用主人公的内心斗争来解释——走廊,洗衣房,晚宴,泡澡,郊游,泛舟,都只有主人公一人,“有四个人”是主人公的幻觉,没有实际发生,他人观测不到。 1)雷诺斯在垃圾箱里发现断手,是人格相杀的内部矛盾,第一时间无意识里没有选择报警。清洁工倾倒垃圾箱也没发现异常,因为本来就没有什么断手。 2)雷诺斯第一次进警察局,被驶回的警车打断,其实根本没有命案。 3)为什么不3p一起快乐,为什么人物行为欠缺逻辑?因为多重人格不想roll点一三五二四六的轮班出现,这是一个零和博弈,必然引发自相残杀。 4)蒂娜问金发男人“为什么带他来”,“他知道多少”,是对不自知的主人格的提防。 5)片尾雷诺斯第二次进警察局,“用三倍的重量抵消浮力,阻止尸体上浮”,暗示三个副人格经谋杀后消失。观众只是看到独白,并没有警方的客观通报,“命案实际不存在”仍然可以成立。
多重人格同时出场,并与他人互动的情节,最有可能打破多重人格的假设。按电影剪辑顺序依次有三个场景满足:1)侍者同事告知雷诺斯有人找他。2)雷诺斯和蒂娜同行去餐馆,服务生端咖啡。3)雷诺斯开卡车离开,蒂娜找寻未果返回巴士。
对于场景1和3的解释是:电影剪辑可以不按照原本的时间线呈现;副人格的形象源于雷诺斯过往生活的情景投射。场景1和3都是实际发生了的,并且时间在雷诺斯分化出多重人格之前。曾有男人在蛋糕店用餐并找雷诺斯,这个情节到镜头给出白衣男子的背影为止。紧跟着雷诺斯和金发男人的对话,又回到了两个人格间的幻觉情节,前后两个情节在时间上不是连贯的,只是剪辑在一起误导了观众。也确实曾有女子在雷诺斯开卡车离开时,打算乘坐旁边的巴士,因为一些原因下车又返回。这一情节在时间上也是很久以前发生的,被剪辑安排在电影的结尾处(剪辑顺序不等同于时间顺序)。在很久以前参与了雷诺斯生活的两个路人,成为金发男人和蒂娜两个副人格的形象来源。 对于场景2的解释则很简单,好在服务生没有和蒂娜对话,只是端上了两杯咖啡——雷诺斯可以一个人点两杯咖啡。就像《灵异第六感》中,母亲、孩子、医生同时出现的场景。
最终分化的人格整合完毕,雷诺斯的生活重归平静。一轮相杀循环结束,那么,下一次(或是上一次)雷诺斯面临改变和选择的疑问时,将会(或是已经)发生什么样的故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