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拟人生》是一本由真实故事计划著作,天地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页数:25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模拟人生》读后感(一):模拟人生
一看到介绍,就被吸引了。普通人的人生,悲喜都是有限的。去看一下别人的真实经历,仿佛以另一种身份活过。书里的故事,对得起这份期待。马不停蹄地读完后,合上书本,看见了两个字--命运。如此庞大,如此沉重,正因为如此,一个人不必做出什么成绩、成就,仅仅不安于命运的安排,勇于与命运对峙,就足以让人敬佩了。
从小,我就喜欢读故事,在读这些故事的时候,总会获得一种莫名的满足感。压抑悲伤的故事,会让我感叹我自己的生活其实很幸福美好;温馨美好的故事,会让我感恩我所遇到的一切人或事。
我们每个人的一生都不是一帆风顺,得到自己想要的所有东西。当陷入苦痛时,会怨恨为什么这苦痛的一生如此漫长,漫长到不能承受,想要早日了解这痛苦的人生;可我们的一生又会有很多美好的事情,而这个时候,就会遗憾生命太短暂,来不及体会世间所有的美好,就要离开这人世。
而在所有的故事中,我最爱的还是非虚构故事。在虚构故事里,每一个塑造的角色在遇到分叉口所做出的选择,每一次转向都会涌现出新的情感。故事里自然会有情感,但这些非虚构故事里的情感源于真实,也超于现实。而正是这些戏剧上的需求,相对于非虚构小说,让我更难以带入自己真正的情感,就像那句“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真的做到心无波澜,像一个看客般读完整本书。
这本《模拟人生》是“真实故事计划”第二届非虚构写作大赛获奖作品集,20个真实故事,或悲伤或温柔,将普通人的生活样本展现在我们眼前,直面最真实的人生。
第一篇《穿婚纱的杀人少女》就给了我一个暴击,太沉重了。读完我甚至都不知道该说些什么来表达我自己的想法。叙述者平静的文字下是苦痛而绝望的人生,以为可以重新开始迎接新的生活,幸福的泡沫却突然破灭,整个人又回到地狱的感觉。
从小,都在被灌输一种思想,无论是美好的生活,还是痛苦的人生,都是生命给予我们的礼物,是生命对我们的考验,不要抱怨,微笑平静的面对它。这些在我们承受范围之外的事情,让我们崩溃,让我们绝望,可无论怎样的生活,都不能打败我们。
我们的生活就是喜怒哀乐,痛苦和幸福,希望和绝望并存的。可若是一再看到短暂希望以后是漫长的绝望呢?两段死缓熬过了,这最后一段婚姻或许将会成为真正的枷锁,把老秦困住。
除却第一篇,其他篇目大多也偏沉重,二写父母的依旧令人感动。比如先天性耳聋的孩子,父母辗转各地寻求治疗方法,都是无功而返。可父母不曾放弃,几度打听以后,发现日本有成功的案例,便毅然放弃在中国的优渥工作,远赴日本。每天只花100日元应付饮食,零下十几度靠一层毯子和电热炉取暖,实在太冷,就躲进储物柜睡觉。父母节衣缩食,勒紧裤腰带过日子,也不曾委屈孩子,还是尽量满足他的要求。对于戴人工耳蜗对孩子,学会说话本就不是易事,何况要学两门语言。父母虽然严厉,也是希望孩子可以不忘自己中国人的根,无论何时,都要靠自己努力生活。
很感谢这些讲述者,愿意将自己的故事分享给我们,看似坦然的文字,背后费了多大的努力才能让我看到这些苦难的故事。有的故事中若是我换成主人公,面对这些遭遇,我可能都撑不下去,更别谈把它写出来。
当我已经跨越过这道坎,离开那些带给我们创伤的苦难过往,我是不会去回忆它的。更别提把它写下来,在这个过程里,那些尘封的负面的情绪都会再次冒出来,让当下的我感觉一切都历历在目,继而影响着我现在的生活。
不同身份的人讲述了这本书收录的20个普通人有血有泪的故事,没有过分渲染悲伤的情绪,但因为真实,哪怕淡淡道来,也有着直击人心的力量。
《模拟人生》读后感(三):记录下每个人生的故事侧面
《穿婚纱的杀人少女》——死刑犯老秦遭遇骗婚,千里寻妻,却被卷入一桩长达20年的血泪往事。
三代村干部,刑满即将释放之时,磨不开的面子,只换来了一百万元。
少女并不喜欢老秦,只是把他当做自己的人生出口,还钱赎罪,一了余生。她还想享受一下人生的乐趣。
《世界上最喧哗的爱》——我的父母曾两次赋予我生命,第一次是我的出生,第二次是决心给天生残缺的我一个正常的人生。
为了听到,重拾书本,重入学府,重头来过。殊不知,造化弄人,或许命中注定,只能有一个正常的孩子吧。
《和兔子一起长大的女孩》——一个被父母遗弃的女孩,靠着衰老的外公外婆,还有一只小白兔,艰难而强悍地成长。
生而不养,何以为家?女孩还是长大了,遇到了自己的幸福人生,有着独特的姥妈妈。遗弃她的爸爸妈妈,并没有生活在自责与痛苦中,他们很幸福。
《婚事价格》——在福建莆田,动辄上百万的天价彩礼正在扭曲年轻一代的婚姻。
一桩婚事的价格,一个女孩的价值,一个家庭的付出与收获,一个人生的迷茫与隐忍... 女孩,什么时候才能成为自己的主人,主宰自己的人生?号召男女平等,又凭什么嫁妆百万!
《被唾弃的男人的一生》——偶然一次失误,让父亲在特殊年代里受尽牢狱之苦,祸及家庭。母亲一生都没有原谅他。
人这一生,竟容不下一次失误!一失足,万无用,前功皆尽弃,至死无人慰。那个特殊的年代,让多少人,让多少家庭,了无余生!
《陪我高考的女孩嫁人了》——高考失败后他决心复读,遇到一位女教师,人生被全然改变。
如此的平凡而又真实,不学无术的孩子遇到了改变人生的好老师,她是老师,是姐姐,更是他的梦中情人,他爱她,他抱紧了她,她嫁人了。
施青说错了,她的学生们,更会永远记住她,那个硬生生改变他们人生轨迹的白月光。
清华女孩嫁给了富二代。合情合理。
《开黑,在孩子熟睡后》
从阿轲到甄姬,变的是心境和遭遇。从为了快乐,到为了释放,看似相同。那个孩子一定会好好长大。
《在工地,玩《王者荣耀》的父亲》——一场变故让我们父子隔阂3年,为了和解,53岁的父亲开始小心翼翼地试探。
无意害死母亲的父亲,沉郁在无尽的自责和伤痛中,还要忍受儿子的隔阂和疏离,家家禁闭的大门,是父亲对儿子最大的渴盼。
一家人坐在餐桌上,Victory的激动,令人泪目。
《流水线上的莎士比亚》——一个被生活困住的男人,两度遭遇女友的抛弃后,他开始转向莎士比亚寻求安慰。
结婚和恋爱,是两码事。养孩子长大和孩子结婚,也是两码事。遇到爱情的时候,勇敢向前去,体会过,不遗憾。
或许和自己的真爱不能长久,但遇到就何尝不是一种幸福呢?
不再以结婚为目的谈恋爱,我怕错过命中注定的你,即使日后,山高水远,分道扬镳。经历过,不遗憾。
《母亲的回家路》——3次婚姻,12年逃亡,一个女人的流浪史。
陆玉明和母亲当是真心相爱,旧观念中洋洋自得的陆兴国令人咬牙切齿,一个女人,三次婚姻,碰到了自己喜爱的人,却仍旧在逃亡边缘徘徊。
故事结尾,小文和母亲一同坐上回家的慢车,是回忆,更是经历,这条长路,走了整整12年。
一家人终究在一起了,其乐融融,天伦之乐。
《出路》——服刑人员的子女被称为刑二代,他们的成长交织着鄙视、贫穷,还有无边无际的孤独。
年幼的孩子,多数撑不住谩骂、诋毁、歧视……难道要无人看管的他们,饿死或是冻死或是再一次走上不归路吗?日后的政审、面试等等已经对他们关上了大门,但也请给他们,留一条不那么艰难也不那么光鲜的出路。
《一个中年女人决定去乞讨》——一个在家庭中找不到价值的中年女人,决定成为一名乞讨者,重新定位自己的生活。
乞讨的一个月,阅遍人生百态,体味世间冷暖,这种独特的体验倒也令我向往,但她仅仅是为了去北京的路费,为了不花丈夫的钱,中年夫妻,却仍划清了彼此,有别于对隐私的尊重,倒是写满了讽刺和尴尬。究竟是,谁挣了钱,谁说话算数,那些无法量化的付出和辛酸,终究被埋没在无数次争吵和冷战中,消失殆尽。
非虚构写作,是一种生活的英雄主义。
不同的人生样本,真实的人生出路。没有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幸福,也没有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悲哀,这就是人生,普普通通,艰难如斯。每个人被困在牢笼中,做困兽斗,少数几个挣破时代枷锁的人,独立鳌头,大多数人,浮沉一世,浮尘飘散。模拟人生8.0真实故事计划 / 2020 / 天地出版社
《模拟人生》读后感(四):人类学家说,是故事改变了人类。
我从小就特别特别喜欢听故事。
在我小的时候,幼儿园和小学入学之间是有一个衔接班的,叫做学前班。一般是针对刚从幼儿园毕业的小朋友做一些简单的课堂规则、帮助适应小学的转变。
我读了一年的学前班,这明明已经是20多年前的事了,但是我现在想来却依然对大部分事情记忆犹新。
那时候只有语文、数学这样几门基础课,我印象最深的是常识老师,一个短卷发、矮矮胖胖的和蔼中年女老师。
面向一群6岁左右的学龄前小朋友授课,显然并没有成绩的压力,她最大的工作职责可能就是让闹哄哄的我们安静坐下来。
她有一个好办法。
她每次照本宣科的念完课本上的知识之后,都会拿出一本故事书来。每次她讲故事的时候,讲台下总是鸦雀无声、大家都听得入了迷。过了几年之后我才知道,原来这么迷人的东西叫做 短篇小说。
有一次,她选了一个中长篇的故事,实在太吸引人了,我全神贯注的听着 直到下课铃响。故事还没讲完,她显然沉浸在即将下班的喜悦中,一边合上书一边向教室外面走:「我们明天继续读接下来故事吧。」
我现在已经忘了那是一个怎样的故事了,我只记得我带着沉沉的心事放学回家、没有心思看动画片、连晚饭都没怎么吃。
—— 这是我印象中对一个故事最早、也是最深的渴望。一心想着:后来呢?后来怎么样了呢?
现在不会有这种被「后来呢?后来怎么样了呢?」的念头折磨的感觉了,信息、科技、物流已经飞速发展到我可以随时随地的去打开任何一个装着故事的魔盒——只要我想的话。
非虚构写作是一种基于事实素材的写作,所有的表达都不能超出原有的事实素材。这不仅要求你的整个故事是真实的,同时故事里所使用的所有素材和细节都要是真实的。因此非虚构与虚构的本质区别是非常分明的。可能你的整个内容框架是真实的,但是改变了一些细节,那么它仍然是超出了非虚构的界限,已经进入到了虚构的领域。
这是一本非常非常容易进入的书,随时随地翻开它,就有一个看似遥远其实却离我很近的故事。不需要专门的培养情绪,只要大胆走进人物内心就可以。
刚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最先吸引我的是目录。
穿婚纱的杀人少女 当一个抑郁症患者决定去说脱口秀 17岁的他偷摩托车养我 在工地,玩《王者荣耀》的父亲 流水线上的莎士比亚 养了100只猫的上海女人 网吧里,渴望一夜暴富的年轻人 一个中年女人决定去乞讨 …… ……
每一个故事的名字都好像是一个夺人眼球的新闻标题、或者微博热搜。
早前曾在豆瓣上看见过「真实故事计划」这个账号的一些故事转载,有时也会点进去读一些。一口气读到被戳到自己软肋的地方,才像被水壶烫伤了的手一样,急忙忙的缩回来。太真实了。
也许是出于一种本能,我总是在告诉自己:虽说是非虚构,但是总会加些虚构色彩润色一下。
但是当看到《当一个抑郁症患者决定去说脱口秀》里写:「如果我没办法面对自己的一事无成,就不可能把它们编成段子讲出来。脱口秀是个宣泄的出口,有点破罐破摔的意思。既然自己 loser 的一面可以逗人笑,就把这一面展示出来呗。这不也是种自我放逐吗?生活这么差劲,我没有一点儿办法,开它玩笑总可以吧。」
又看到《开黑,在孩子熟睡后》里写:「过了25岁,不是很难喜欢女人,而是没时间喜欢自己。 年轻就像一座监狱,不管是到期释放,提前越狱,都有那么一天,你要面对没有边墙的阳光,要认识到世界不只有自己。 你会结婚,会工作,会有孩子,会扶住衰老的父母,在焦头烂额的间隙,在生活的破绽里,有那么一点空间,点上属于自己的烟。」
这些话和事都太真实了,仿佛昨天就在我的身边发生一样。每次看到这里,我就会告诉自己,非虚构其实比虚构更不现实、更残忍。
每个故事的外壳虽然不同,但是内核的力量却可以穿透小小的手机屏幕,带来一场巨大的震撼。
就像它的豆瓣签名写的那样:每天一个从生命里拿出来的故事。
看完书之后专门去「真实故事计划」的豆瓣账户和微信公众号去逛了一圈。
看见了一段腾讯传媒对真实故事计划创始人雷磊的访谈,谈论到了雷磊从记者到媒体人的角色转变、谈到了生活性和真实性、也谈到了好故事的标准。
好故事的三个标准
第一是真实性。故事是真实的、经得起验证的,这是最基本的要求。
第二是故事性。散文、个人口述史、纪实文章、学术论文、学术调查等都是非虚构的内容,我们通常只选择故事性比较强的内容。好故事一定体现了较为复杂的价值且在叙事之中是有变化的。一个好人,在一系列的事情之后变成了一个坏人,或者说是一个坏人变成了一个好人,我们知道这个人物的价值是变化的。比如说林冲,他想做一个好人,他不想做一个反贼,最后逼得他不得不做了反贼,这就是好的人物,好的故事。
第三是线条清晰、语言简洁。我们很少用那种结构比较复杂的文体去展现故事,通常按照时间逻辑或者说是事理发生的逻辑去写就行了,要尽量少一些插叙、倒叙这种炫技式的东西,少用成语,少用形容词、连词、介词,同时要多用标点符号,多用短的句子和段落。
雷磊说,非虚构文学,是大众化的文学。我非常认同这种说法。
虽说是真实故事,但即便再努力的还原真实、总带着作者的主观情绪书写。但即便如此,我们也已经有幸看到故事完整的一个侧面了。
我的才华有限,注定不能成为一个笔者。但是我希望我可以成为一个好的读者。
人类学家说,是故事改变了人类。生活也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