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习“六尺巷”有感
作者:光求荣
国庆节节前,要放长假了,中国用这种特殊纪念方式能够体现出民族的凝聚力,增强国民信心与自豪感。皖西报社为了完成“十一”对各行各业专访事宜,谢副主任拟定要对我进行采访,问我这么多年在国庆节放长假的日子里最有意义的事情是什么?即时被问起,第一时间想到了就是2012年带孩子重游桐城六尺巷,那也是多年在部队回到地方之后,真正有了属于自己的国庆长假。近日,我重新利用网络资源的便捷,阅读了各个方面对六尺巷故事的叙述,有了更深的感悟。
故事所讲的是清朝礼部尚书张英世居桐城,其府第与吴宅为邻,中有一属张家隙地,向来作过往通道,后吴氏建房子想越界占用,张家不服,双方发生纠纷,告到县衙,因两家都是显贵望族,县官左右为难,迟迟不能判决。张英家人见有理难争,遂驰书京都,向张英告之此事。张英阅罢,认为事情简单,便提笔沾墨,在家书上批诗四句:“一纸来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张家得诗,深感愧疚,毫不迟疑地让出三尺地基,吴家见状,觉得张家有权有势,却不仗势欺人,深受感动,于是也效仿张家向后退让三尺。这样,张吴两家的院墙之间,就形成了六尺宽的巷道,成了有名的六尺巷。这个故事说明,邻里之间相互谦让、相互谅解,就没有什么问题解决不了。
故事简短,道理值得回味,意义久远。此时的我又不禁想起今年7月份习主席受邀访韩时说的:中韩两国毗邻而居。百金买屋,千金买邻,好邻居金不换。在国际关系中践行正确义利观。“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在国际合作中,我们要注重利,更要注重义。中华民族历来主张“君子义以为质”,强调“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邻望邻好,亲望亲好。”毛主席在建国后会见苏联驻华大使尤金时,曾经也讲到这个故事,说起张英的这四句诗,用来表达两国之间的事宜应该谦让、平等。
国与国如此,更何况人与人之间。相互谦让、相互谅解,这一理念用在今天人与人相处的方方面面事情上,我想更有必要。每每想起,人生每天面对的无非就是人和事。随着时代的发展,当下独生子女相对较多,由于生长的环境特殊,以自我为中心,自大的心理和排外的情绪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另外城里人生活也不同于农村的左邻右舍,人与人相对也较独往,可能一个楼道的几户人家在若干年后也不知道谁与谁是邻里,偶尔我就能听见小区内两户人家在为一些琐事争吵,人来到这个世间为了什么?做的事情又为何用?自2009年以来,梳理媒体曝光21起官员打架事件,无不是在工作矛盾的处理上出现问题,多数不外乎用人用车用钱,自私自利之心在作怪,结果可想而知,开除的、降职的,还有死去的。父母、邻里、同事等等都将不能去选择,那就要睿智地去面对。最近我在看天津、江西等电视台播出的爱情保卫战和金牌调解栏目,有的家庭有些事情我想都没有想到过,但就是在电视节目中却出现了,出现的事情同出一辙,那就是自私,不懂得忍让,现场诸多心理专家我想也只是专家,解决问题的最终答案还是当事人双方。处理棘手的事情,双方相互多多换位思考,效果将会得到很好的体现,“已所不欲,勿施于人”“授人玫瑰,手留余香”的道理只要每个人能践行那怕只有那么一次,都将受用终生。因为,一个人的内心无论强大与软弱,基本的要素还是一样子的,那就是公平与正义。
包容忍让、平等待人,作为一种美德,早在古代已经提倡了,六尺巷的故事想必起到了一个里程碑意义,但真正能做到的人并不是很多,尤其涉及到自己切身利益的时候。心胸宽广、放眼远处、恭谦礼让的人无论在何时都是受人尊敬的。在物欲横流、钱、权当头的今天,提倡这种美德,似乎更为必要。如果能让孩子身临其境感受一下谦让的现场,相信这对孩子在以后成长的道路上,这一举措授之有意!更有义!
2014年9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