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读书日的设立,有些不解。
现在啥事,都要搞个庆典或纪念的日子,以此警示世人,似乎很有必要。譬如国耻日,又若消费者日…等等。唯独对世界读书日,不以为然。
现如今,读书的或许是少了,据称上海人年均读书4.7本,从量上讲或是少了点,也就三个月读一本,以此考量,设个日子,轰轰烈烈宣传一番或许有点意思。但从读书的质的上判别就未必恰当了。现如今,有许多励志的忽悠书,如《头顶上的六顶帽子》、《加西亚的信》等等,像此类书一年读几十本都可以,反正不知真伪,而若读四书五经这般书,大概一年一、二本足矣,毕竟难啃的很,读懂读透也不易。所以,读书日提倡读啥样的书也很重要,比如这两天老讲读莎翁的著作,这也是有失偏颇的,下里巴人和阳春白雪毕竟要有区别,读书大一同要不得。
再说,现在的人读纸质的或许是少了,但读电子的未必少,从微信上微友的转发内容看,每个人都在读,不过管是二手的,还是原创的。信息化时代,以怎样的载体阅读,并不重要,就如复旦图书馆陈思和馆长所言,应宽容各类阅读方式,只要阅读永不消失,用电脑手机都都可以。因此,阅读的关键再在于以读而达“三省吾身”,在于“学而时习之”。但若脱离这二者,任何方式的读,都没意义,充其量不过是“东施效颦”罢了。
以前,为了庆祝或祭祀,搞个日子隆重一下,而今,为了逝去的读书氛围,搞了这个日子,其实,真的是种悲哀!只不知道,这悲哀是活动发起者的,还是世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