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应松这个名字以前略有所闻,也是从别人的口中得知他是一位多产的作家。迄今为止,不及半百,就已经问世30多部作品。昨天是世界读书日,他不远万里,莅临黄师,倾情作了演讲,我也慕名而去做了他的粉丝。
看到他的真面目时,感觉他的长相与如今中国文坛的现状相得益彰,一副平静祥和模样,说起话来也是慢条斯理。后来,才慢慢发现他宁静的外表下也有点“野路子”。
他的讲座主要涉及读书方面,对文学也发表了些看法。在谈到中国目前的读书现状时,他慷慨陈词道“现在是个有色馒头的时代,国有企业喝茅台酒的时代,三聚氰胺的时代,贪官污吏横行的时代,红字协会吃大餐的时代,官二代富二代盛行的时代,唯独不是读书的时代。”对这一观点,我深有感触,愿以亲身实例稍加说明,为陈应松的陈词提供现实依据。
我于本周一在图书馆借了一本书,计划在一个星期内看完。奈何截止到今天,才读了不及三分之一。为什么?且不说杂七杂八的课长期雄霸着白天的时间,就说晚自习吧。我以前是利用晚自习看书的,每个晚自习大概能看个七八十页,一个星期看完一本基本上没问题。但由于目前5万字的读书笔记迫在眉睫,所以不得不转移目标,忍痛割爱让长达100分钟的晚自习“英勇就义”。下晚自习后,还得忙着赶毛笔字,这个星期又添加了宣纸作品,还要顾着第二天有没有古代汉语,有的话得赶紧突击一下古文背诵,我还不喜欢预习,要预习的话,还得“在海绵里挤时间”。经常感觉啥都没干就神不知鬼不觉地到了深夜,于是又要赶忙匆匆入睡。这个星期就这样碌碌无为、忙而无果一阵风似地刮过了。何来的闲暇读书?白天昏天暗地的上课,下午两点进教室总得一点半起床吧,还有晚上徒有形式的三字一画,练字本等等这些琐琐碎碎都无情地吞噬着时间。所以“唯独不是读书的是时代”是对我所在的黄师文学院的真实写照。如果说学文学的没有时间去读文学作品,只能说是我们命运不济,一种悲哀,暂且不说是民族的悲哀,但一定是个人的悲哀!
说到文学理论读书笔记,我忍不住要在这里放几个屁。什么玩意儿,真是!假如我是老师,我肯定因材施教,让有习惯边读书边做笔记的同学去热衷于那五万字,让只喜欢读书而不爱做笔记的同学用做笔记所消磨掉的光阴去多读几本书,让不喜欢读“文学理论”也不喜欢做笔记的同学爱干嘛干嘛去,我就不相信他会因为没有学文学理论没有做读书笔记而讨不到老婆。我还是那个观点,作为老师,应该鼓励同学们把课本吃透后,在学有余力的情况下,再去广泛涉猎,不应有什么“一刀切”之类的全部都要抄读书笔记。“一刀切”的结果只会像“三字一画”那样徒有形式,我们不妨在睡余饭后或是孤窗听雨一片寂静的时候,扪心自问想想,我们马不停蹄所抄的那些东西与我们所花掉的时间究竟成正比还是反比?我们究竟抄出了什么学问?这些时间究竟花的值不值?
还有,据我所知,我们所抄的那些“形式主义”里面鱼龙混杂着些不少的“伪经学”。写这些东西的所谓的学者,为了赚点版税,急功近利,到处东挪西借,速成一本书,摇身变成自己的“一家之言”,结果不免要露些马脚。在不同的两本书中可以找到长得一摸一样的大段文字,同一个观点在不同的书中或是一本书的不同章节中重复使用,更是数见不鲜。还有,书里面即便有些独家之言,也是在放屁,我在《超越文学》第五页抄过这样一句话“通俗的语言只能使思想通俗化、普通话,而深奥的思想只能通过艰深晦涩的语言来表达。”依照此理,那么我们如今所佳话传颂的茅盾的思想就是普通的、庸俗的了,所设立的“茅盾文学奖”更是“庸俗”产下的“儿子”,因为茅盾的语言是以“平淡朴实通俗”见长的啊。再依照此理,我们平日在QQ空间里发表的那些故弄玄虚、故作深奥的连我们自己都看不懂的东西就有着深刻的思想了,因为它们的语言都是艰深晦涩难懂的啊。很显然,事实不是这样的。因此这句脑残的话只能算作从屁股后头放出来的霸气,霸占了版税,霸占了我们抄你的时间。
我们学文学的之所以没有时间去学货真价实的文学,就是因为我们的时间一直被类似于这样的“霸气”霸占着。说来也奇怪,我们今日的大学教育徒以教材为本,再辅助乱添一些无聊至极的消磨时间的类似于五万字的东西来滥竽充数,然后在把我们一齐推向为才是用的社会,结果这个单位不收留,那个部门不接纳,奚落我们一番后,再责备我们为何都是一副模样。无论如何,把一个正经长大的青年送进大学,使他与外界完全隔离的情况下,再以这样的任务那样的任务逼得他没时间从课外书中弥补社会经验的无知、填补社会阅历的空白,结果,到头来连母鸡不要公鸡可否生鸡儿子都不知道。你说这个责任该由谁来买单?受害者又是谁?
本来读书是自己的自由的事,与任何人都不相干,但偏偏要受到莫名人士的干涉,而变得无法自由,只能从牙龇裂缝里偷出半点时间来读。如果在大学里不能靠意气风发之志多读几本书,等到将来各项责任如洪水猛兽般袭来,“既要赡养父母,又要俯给妻子”,还要教育孩子,又怎样沉得住一颗平静之心去读书,这对学文学的来说实在是一桩罪过!
我想着,可不可以斗胆不写那些扯淡的五万字,可不可以不进那些学不到东西的课堂,也免去所有的诸如三字一画、毛笔字、练字本之类的消磨光阴的繁杂琐事,而专心致志地读几本有用的书。但仔细冥想万万不得。为什么?说来话长,学校的注册部不同意,如果一不小心行为越轨,学籍可是有被注销的危险。还有是因为要行孝道,拿了父母的钱,心里难过,还是要规规矩矩安心定志地把大学四年的教科书念完,稳稳当当地把文凭拿到,不能辜负了他们。
思来想去,得出一个结果,人不能不自量力地做些傻事。书还是要读的,看来只是读多与读少的问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