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一月五号放假到家到今天,一个月零一周了,带回来的四五本书依照计划作为假期重点,时常拿出来轮换着看,偶尔看些先前家里的书。
回顾一下这段时间的读书经历,中国古代的目录书和文学理论,都是先前没有致力读过的,读之前,也觉得不容易,虽然不至于望而却步,但实在也是不敢等闲视之的。然而慢慢地读下来,还是较为满意的。逐渐有收获日多的感觉。《四库全书总目》采取的是茶前饭后随有空随翻的办法,随手翻到一页,或是总集的,或是别集的,有时是子部小说家类的等等,顺手翻下去,看上一两篇,甚至四五篇,是件很惬意的事。至于《文心雕龙注》则采用最笨的办法,每天一篇或者两天一篇的抄原文,以繁体的形式,一行一行的读,甚或一句数遍的读,至于抄录下来。完了得空,或晚睡前,或早期前,在床头灯下看正文后的各条注解。以上即是读中国古书的情形。这里不再多说,要说的是,假期安排的另一部分,那就是英语书的阅读,回来正经带的有两本,一是《马可波罗游记》,一是《呼啸山庄》,虽然一是译本,一是原作,但都是用英语印出来的名著。前几天又偶尔在洛阳中州路老集段路旁每年年初的旧书会上买到一本汉语原作,英译本的《从皇帝到公民》,即清末帝的自传《我的前半生》,买后到今天已经读了几天了。这三本英语凑到一起,算是成为我这一假期英语学习的主要痕迹了。关于这三本书的阅读有些体会,是这会儿很想记录下来的。
先说第一本《马可波罗游记》,这本书是去年下半年国庆左右就想定要下功夫攻一攻的,后来实际学习情况变化,拖延到了假期。因而看之前作了不少心理准备,比如它的内容、它的难度等等。假期开始后,始终抱着郑重地态度,希望有所收获。看了一周之后,渐渐熟悉全书的结构、分合,以致各节的行文习惯,以致最后某些篇、段、句都能接近准确的看懂了。先前的恐怖渐趋消退,攻克难关的喜悦逐渐增多。实在有妙不可言的体会。比喻起来,对于整部书,以及个别章节的理解已经达到仅隔一层有色镜片的程度了:虽然看不准镜后面物体的色彩,但色泽之外,形貌、结构已经看清楚了。
接下来再说《呼啸山庄》,这是十九世纪英国女作家的小说,看了十几次,也用了不少精力,但始终进步不大。起初一段的意思也看不清,如置身浓雾之中,五米之外难辨轮廓;之后一章完整地读,综合起来理解,简单的段落大致可以解得一半,难的仅解三分,整体理解仅知道全篇大致写什么事,在什么地点,主要人物,哪里是写景,哪里是对话,哪里是心理描写而已。至于人物的心理状态、气质面貌、场景的精微细致之处,一点不能体会到。打个比喻,仿佛雾里看花,仅知道其为花,及花的大致颜色与形态轮廓,再细致的地方就无力看清了。
最后要说的是中文的原创,而译以成书的《从皇帝到公民》。这书的阅读虽只有三四天,但第一次读近半个小时后就慢慢了解了全书结构,随后就明了了作者的行文风格。待到第二次拿来读具体章节时,已经知道各段各句所讲何事,作者于事中所怀何情了。总而言之,这书的阅读很快就可以达到七八成的程度,稍有一部工具书在,即可以较快地将它译成汉语。这本计划之外的书的较为成功的阅读体验,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呼啸山庄》阅读中没有进步的失落感。
读书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理解中国人的思路自然比外国人的容易;理解分章分段的独立故事的游记又比全书结浑成的小说容易,这或许是读另外两书收获较大,而《呼啸山庄》反而小的原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