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实之间
人活着,似乎就是为了承受压力,一种压力解除了,就会不自觉地寻找另外一种压力,以填补压力解除后所造成的空无状态。最大的压力也就是最大的实在感,它有效的阻遏了人对虚无和死亡的透视,使人生变得真实不虚,言之有物,使命定的死亡成为从事物中脱身的一个动作,而不是对世界的永恒告别。对人生有实在感的人,他也就相应的避免了人生的虚无感。但另一方面,如果人持续承受压力的逼迫,他就会枯竭,失去生命的活水,而走向崩溃。所以,适度的虚无感,适度的死亡意识,适度的对永恒的观照,乃是人生的必须。只有实在感,没有虚无感;只有生存意识,没有死亡意识;只有对目前当下,现在此时的执迷,没有对永恒的直观,人就会陷入实在事物和实在感的泥潭,而不能自拔。所以,我们既要把必然的生存当作人生必要的负载,又要能在精神上随时卸去它,担负和解除全在我现实的境遇和遭遇。在轻与重,虚与实,有和无之间达成一种弹性的平衡。
平淡如水的事物
岁月使平常的事物变成了沧桑,又使沧桑的事物变得平常。当初那些刻骨铭心,要死要活,仿佛天要塌下来的事件,在未来的岁月中回望,或许只配做讲故事的谈资。而那些似乎平淡无奇如流水般滑过的事物,在岁月的流程中,却逾显出它的幽远和绵长。因为,越是平常的事物,越属于岁月本身。而那些让我们大喜大悲的事件,却只属于我们自己,只关涉到我们自己的具体感受和生存。它们让我们完全的关注于自我,而忽略了自在的时间。
平淡如水的事物源远流长,与岁月融为一体。或者说,它就是岁月本身。而那些生命中大喜大悲的事件,却游离出了时间,他们永远只是一些事件,凸出在岁月的河流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