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生活这件小事》是一本由邵盼盼著作,39.8出版的277图书,本书定价:平装,页数:2016-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独立生活这件小事》精选点评:
●开玩笑说:这世上有买别墅的人生,当然也有租一辈子房的人生……夜深人静时,我思考着我这一生过得好与坏,到底应该拿什么来评判,想半天也没个答案,也许人最大的难关是过自己这关。这本书记录了我的一些思考。兜兜转转,需要正视自己真实的情感,好想一生都能像此刻,宁静、平和。当一个人独立,并不代表他不需要这个世界的爱。相反,只有当这个世界给予他足够多的爱,他才能独立生活下去。这是一件再小不过的事,万物有灵,各自幸福与不幸,愿你遇到温柔待你之人。自己写的东西,含着泪也要给好评,哈哈哈...
●说好的写书评,到现在才能完成,欠了这么久,这次一定要还了。
●看同龄人所经历的对此刻的我是一种安慰,一样的期望独立与自由,我还在努力,挣脱内心的束缚。 看完作者写青春时代经历的往事,让我感觉非常真实,自由独立,经历生活的种种,我们平凡普通却又独特闪光。
●十一的假期,图书馆的下午,捧起了这本书
●跟盼盼认识应该有三四年了,虽然我离开上海后几乎很少见面,但也未感到过生疏。很开心之前念叨了很久的书终于出版了! 独立生活这件“小事”确实挺适合她来讲述,印象中的盼盼始终是个有美妙想法也愿意付出行动的女生,还记得当时我们说要做个情绪管理的app来着:)。 独立生活,并不是因为独而孤独,而是我们在离开父母找寻自己生活的必经之路。只有热爱生活,才能找到合适自己的生活。这或许是我们这辈人或者每一代人都必经的道路。 今天跟盼盼聊天,她说想再写100个青年的生活故事,我觉得是个超赞的点子。庆幸有人愿意记录我们独立生活中的平凡故事,但一个个平凡的故事,汇聚起来不就是我们这个伟大时代的缩影么。 愿所有人能不卑不亢的活着,愿大家能保留心底的小美好,愿独立生活这件小事成就美满生活
●在图书馆无意发现这本书,起先是不打算看的,但翻开第一页,照片意外地非常非常熟悉。真的很有缘分遇见这本书,以后我也要做决定是否定居上海这个地方,也要经历独立这个过程,现在想想还是怕自己会承受不了、不能很好适应。 我很喜欢前面的部分,那些细碎的小事奇异地安抚了我焦虑的情绪。而那些关于家乡的描述,也会让我回想起那个美丽的地方,想起在那里度过的时光。我非常喜欢这种类似随笔般的写作,因为它贴近现实,能轻易地牵引起我相似的情绪和过往。 还是很想很想感叹很有缘分遇见这本书啊,图书馆里也就一本,那么刚好被我发现,那么凑巧也是我的家乡,还是我喜欢的文字,我真幸运。
●契合现在的我闲暇心态。
●当时被题目和封面吸引了,再加上也是独立北漂,也是IT 也曾文艺过。 但看完后,感觉就是个人微博大杂烩。
《独立生活这件小事》读后感(一):独立生活这件小事,我在上海的第五年
这是我写给过去五年的书,写给自己,也写给周围的人。
▼
写点什么好呢,想来想去,就先写写微信公众号由来吧。
看我朋友圈的人可能知道,这个号,与我最近出的书同名,叫“独立生活这件小事”。本来这个时间点,我应该在努力啃书,一想到一周以后的考试可能会不及格,我就有点头大,此刻窗外的雨声噼里啪啦,惹得人心烦意乱,无心恋战。总是为自己的懒找借口,这也许是最真实的我之一。
刚拿手指头数了数,我在这个城市生活已经五年了。(突然想到,如果谷阿莫看到,可能会吐槽,啊废话,难道是拿脚趾头数的吗... )
《独立生活这件小事》读后感(二):那些年,那些事
说一些题外话。
关于照片。
我很早就开始接触摄影这回事。
高中时我就看完了各种大16开理论专著,从光圈景深到色温曝光白平衡,从海鸥到莱卡了若指掌。到了大学,更是从色影无忌到国家地理,从百脑汇到中关村在线,并在买第一台相机之前花了大半年时间看各种相机选购指南,以及从中关村在线的产品库里一款款排除机型。
付款之前,导购指着隔壁的机子说,新上市的产品,十倍光学变焦,只贵300块钱。
于是我有了第一台相机,十倍变焦,黑色,只比单反小一圈。
尽管如此,我看上去依旧是个数码IT小达人。于是盼盼想要一台相机时,我顺理成章地成了导购。
我说,富士的画面好,尼康的锐度精……哦你还要看光学变焦和光圈范围,CCD不能太小……
最后盼盼买了佳能的卡片,因为蓝色好看,而且薄。
再然后,我出门前的口头禅变成你带相机,回头发我。
当美图秀秀ins等众多P图软件兴起时,盼盼迅速get了修图调色找角度。对此我嗤之以鼻,表示要的就是原汁原味。
于是我俩出门的时候,盼盼只发自拍和风景。
不幸的是,我俩一块玩耍时往往是需要秀美照的时机。痛定思痛,盼盼决定手把手指导拍摄视角。多年下来,她出这本书时,终于积累了两三张侧脸和背影可以放上去。
虽然拍照渣了些,但在文字上我向来有些自负。凭借初中就能用文言文写作的底,和借遍图书馆若干个书架的战绩,在阅读量和文笔上向来鲜有敌手。
直到遇到3G书城。一入耽美深似海,从此文笔是路人。
当我沉迷连城西陆鲜网路西弗时,盼盼依旧在码字。
我注册晋江的时候,盼盼已经遇到了问她要小说授权的网站。虽然正如所有的小网站一样,它迅速地消失在文学网站堆里。我上派派糯米完结小说网的时候,她开始在晋江写文。于是我每天披着马甲留言,夸几句损几句伪装路人。
之后在派派上看到了txt下载,说早知如此应该由我来发。
盼盼表示赞同。
准备踏入出版行业时,最常说的就是你写书,我当编辑,到时候大卖躺着赚钱。
多年之后,我迷上了动漫,盼盼成为了现充。
07年我注册了豆瓣账号,之后在小组窥屏灌水。
08年盼盼也注册了一个豆瓣账号,之后建了个小组。
小组的文风总是弥漫着45°的忧伤。我很嫌弃,盼盼倒是一如既往地发帖回帖。
在我眼不见为净的时候,盼盼集合了一堆人做电子杂志、读书漂流、图书推荐。
夏忧风依旧充斥,小组也终究没有成为大组,但她与其中不少人成为了朋友。
盼盼着手这本书的时候,我表示私货太多,走市场书会很难。
她一如既往地坚持了,众筹,推广,写作,出版。
这本书出了以后,盼盼在微信上说,得意之作从“当傻逼遇上傻逼”变成了“当傻瓜遇上傻瓜”,逼格瞬间消失。
大概是看多了日剧,总觉得“傻瓜”这个词有股娇嗔宠溺劲。
里面的很多故事,是我所熟悉的,也多了不少陌生的文字。
很少看这种私人印记浓重的文字,总感觉在窥探和触摸另一个人的人生。
不过我毕竟在这个世界走过。
“我们在不同的人生阶段成为彼此生活中浓墨重彩的一笔,随后在接下去的人生里成为彼此想念的对象。时光终会带走一切,也留下了一切。”
祝福。
《独立生活这件小事》读后感(三):世界是孤独的,也是温柔的。
两年前盼盼还是单身,她写了一本书,起名叫《独立生活这件小事》。那会儿的她意气风发,大谈为什么要学会一个人生活,如何学会一个人生活,正如她所说的,一人的生活,最珍贵的是内心的自由和选择的权利。
她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得。
她在书中说自己从小就喜欢一个人待着,喜欢安静的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如果有想到一些好的故事,或者是自己暗恋的男同学的名字,她就会试着把这些名字和故事写进小说里,虽然现在的她说,都不忍心看自己年少时的写的小说,怕感觉到羞耻,可真何尝不是一种真实,因为这就是年少的心境:哪个少女不怀春,哪个少男不钟情。
她在书中说自己是很内向的人,而且是固执的认为。她说她告诉别人,别人都不信。但是我信,因为同样的事情,也发生在我身上。我坚定确定以及肯定自己是内向型人格,同样别人也觉得不信。我能一个人花一天时间看完几本书,也能一个人花几天时间打通关游戏,甚至能一个人出去旅行一个月都乐此不疲,独处对我来说是乐趣,丝毫没有任何烦躁。
她在书中说一个人也要好好吃饭,她还会善意的附上做饭指南,比如晚饭可以做快手菜,面条是王道;比如买一个可以定时的电饭锅,等等。正因为自己会做饭,才深刻的意识到,如果没有足够的爱,根本没办法支撑着一个女人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为一家子解决吃饭问题的付出。然后她写下来了这么一句话:请务必珍惜为你做饭的人,这辈子很难遇到。
可不巧的是,2年后的真被她遇上了,她也很珍惜,她和他携手走进了婚姻的殿堂。
在这之前,她说年少的她会想象各种各样的爱情的模样,发生在她身上的必须是什么样。比如觉得在一段恋爱里被宠着是天经地义,比如男友惹自己不高兴了,会摆出一副趾高气扬的态度。而随着时间的流逝,经历过太多人太多的事的她,早已经放下了年轻的张扬自傲,奉还了现在的理智静好。
遇到他,她将不在是独自的生活,她会变得越来越好,因为她坚信了一个真理:婚姻的终极意义,是在于让彼此成为更好的人。他是这样的人,而我想这个真理,也适用于大部分的人。
不知道过些年,盼盼会不会写一本《婚姻生活这件小事》,能谈谈围城里面的点点滴滴,分享被爱情熏陶过的甜蜜。
期待!
作者邵盼盼是我在上海认识的第一个朋友,那是2012年,似乎那时候,我所宣扬的indivdulism对她产生了巨大的心理阴影。第三页的已婚男士,第23页的已婚男,都是我,一个很怪异的姿态。读着这本书,也就一点点想起自己的过往,为什么我会变成这样。写下此篇,权当番外吧。
打开我手机的app随手记,里面记着我2010年来沪的第一笔账,在西郊卜峰莲花花费了一百二十二块钱,一些半成品菜和临时,装在右手的塑料袋里左手拎着新买的垃圾桶,沿着剑河,回到了我的租屋,这是第一天。而这个app,也是我和过往仅剩的唯一联系。
我租的这个房子是三室一厅,但只住了我一户,早晨出门,晚上回来,关门,换鞋,开灯,我从不会担心有别的东西出现。一开始,这里没有宽带,我就半身躺在床上刷谷歌地图,上海很大,有趣的地方很多。2010年底美团刚出现,每天只有一单,都是精选,我在谷歌上设好线路,到了地方用街旁签到拿勋章,借此我就慢慢熟悉这个城市,一点一点去认识这个城市的有趣。
和盼盼不同,我的第一个公司很大,人情很冷,当她和面试官一起吃拉面的时候,我一个人在面试间吃着公司订的盒饭,盒饭是公司食堂做好送来的,规格很高,我后来再也没吃过这么好的盒饭。但是我们的人情关系也很淡,我每天就是面对三个不爱说话的程序员同事,他们还经常出差,我学会了接客户电话说这事儿不归我们管,我们公司就是这样,不同部门独立账务,没事不要给自己部门添乱。
这样呆了半年,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我每天不说超过3句话,其中一句是吃完盒饭找前台领餐后:“酸奶和水果,谢谢”
“不会!”操着台湾腔的前台笑魇如花,我突然感到一阵厌恶,这公司里所有人都很虚伪,人和人隔着无形的壁障,明明很近,却触不能及。
三天之后我裸辞,很浪,可浪也是我的精神支柱,对于我这样无亲无朋在外的人,精神崩溃是很可怕的,连一点点动摇都不可以。一边面试一边在家看书,几个月以后,我有了新工作,如你所知,这个城市很大,找个工作并不难。
很久以后我才知道第一份工作有多好,我们的伙食之好,连国企的浙报食堂也自叹弗如,我们工作节奏很慢,每天按时下班,周末双休,这给了我很多时间去慢慢欣赏这座城市。
我在这里听live看话剧,泡图书馆看展览,玩摄影拍短片。但我还是不喜欢和同事过多接触,所以我总是独来独往,形色匆匆,好在这个城市人人都是形色匆匆,独来独往的也不少。我在小南门上班的时候靠近的那个箭馆要经过一个天桥,我经常喜欢在夜晚灯火阑珊的时候站在桥头看车流过往,驻足良久。离开家乡,离开学校,没有人会反对我玩这玩那,也没有人关心我在干嘛,这时候我感觉自己是自由的,也是孤独的。我彻底跟以前所处的主流社会彻底脱了节。
第二年的春天,发生了两件事,一,我的隔壁住进了新室友,她住进来的第一天我很激动,因为下了班终于有人可以说说话。二,我养了一只小猫。
这两件事都没能善终,我的那位室友虽然大部分时候人都很nice,但我受不了她总是带着党员的高傲看待我这个无党派民主人士,“你们群众啊。”“我再说一遍,我是无党民主人士,不是群众!”,政治理念的不合注定了大家不能玩到一起。而那只小猫,因为我过节回家无人照顾,我把它放在猫箱,贴上求收留的纸条丢在楼下,看着一辆杭州牌照的车捡走了,很多年后,我还是怀念自己身上那一股猫味儿。
第三年的时候,以前的老同学也陆续来到上海,我庆幸发现我的初中同学也在附近,于是我们合租在一起,但是他的女朋友很不待见我,而我也发觉我们之间的处事习惯和兴趣爱好不同,他仍然是很好的人,和我十二年前认识他的时候一样温暖如夏日早晨的阳光,但我却变得更一板一眼,专断独行,这些因素叠加在一起,不久之后大家分开以后,我们的关系都疏远的厉害了。我回江苏结了婚,然后又回到上海一个人浪。我有不少新朋友,关系上不远不近,毕竟物以类聚,大家都不喜欢太过热情。
通过我的初中同学,我惊奇地发现这自己身上发生的变化,在他看来已经是完全不一样的另一个人了,但我自己清楚,这从来都是我自己,我一直就是如此。从前他看到的,因为努力想融入主流,看着正常,而掩饰了真实的自己,而终于有一天,我发现自己在这个世界上并不孤独,会有许多人和我一样有着独特的视角和奇异的爱好,这种感觉就好像大半夜跑出来扫街,镜头里发现另一只镜头,我放下相机,看见你在桥的那头傻笑。
因为知道我们这样的人就像夜空中点缀的繁星,在白日的阳光下无可窥见,在夜晚也只能遥相远望,但是一旦确认了彼此的存在,会更加坚定脚步,我就是我,是颜色不一样的烟火。
你以为这就完了,不,并咩有。即使是繁星之间,最终也会发现彼此的巨大分歧,人和人之间,一直就隔着无形的壁障,大家彼此靠近不得半分,就这样不远不近的距离,就挺好,诚如我常说,人人都是孤岛,况且,年纪渐长,精力减少,没法再对每个人都待以上宾,对东西要断舍离,对人,也是。然而也不会刻意封闭自己,人以国士待之,我以国士报之,彼以众人待我,我以众人报之。用传统价值观对我,我就用传统价值观对他;人若以现代价值观对我,我就用现代价值观对他。公平,正义,我想,坚持这两个原则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