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力与弱力》是一本由[日] 大栗博司著作,人民邮电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00元,页数:28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强力与弱力》精选点评:
●最突出的特点是没有牺牲太多的严谨性
●很精彩,也很有挑战性,总算明白了一点点强力跟弱力是啥了。不过后面的对称性自发破缺以及希格斯场的部分还是太难了,基本没看懂。总体上感觉这本比起作者讲引力的那本要好。
●读起来一气呵成,作者把标准模型安排得明明白白
●看完觉得杨振宁好厉害。。。
●看了一半,另一半智商不够用
●不得不说,在我目前读过的科普书里排名第一位,艺术性与理论性兼具,通读两遍,做了十几页的读书笔记,书中很多比喻贴切、形象,解释很到位,让我对一些很不理解的粒子物理的概念、原理豁然开朗(当然也只是皮毛)。另外,我很喜欢书中体现出的这种写作态度,作者的科学精神。这是在中国科普书中读不到的。
●人的思想可以比人的眼睛看的更远。
●总是对一些根源性的解释感到疑惑,例如对称性自发破缺还有希格斯场,这些东西究竟是简历模型得来的还是通过计算得来的还是通过实验来证实的,已经设定了预想再发现希格斯玻色子来证明希格斯场的存在确实是一个创举,但是关于粒子标准模型还是有好多不能理解的地方,如果说能够给一个完全权威的统一物理模型该有多好,这也是无数物理人终生的梦吧。
●一半之后就开始晕,再往后就疯了。 翻校还是有毛病…不过比那本《引力》强一些。
●大栗博司的科普水平很高。对物理学的三观也很合。
《强力与弱力》读后感(一):内容加分,文笔和翻译减分
这本书比之前一本《引力是什么》,我觉得文笔更差,翻译也更差,很多问题我觉得说得不清不楚,虽不至于语焉不详、前后矛盾,但足够让读者不能完全理解所介绍的内容,更别说理解作者的用意了。本来就这样来说应该给两星的,但是这本书的优点在于内容充实,不同于很多科学书籍讲个现象就完了,科学的根本就从来就不是“是什么”,而是为什么,因此此书便值得进入三星行列了。
《强力与弱力》读后感(二):有种看推理小说的感觉
这本书读起来很有趣,标准模型介绍的很有趣。
如果你对物理感兴趣,会有种读推理小说的感觉。精彩的地方是一层层讲标准模型是如何构建的。
稍微有些问题是,很多东西说的不是很清楚。不过对于科普来说,要想讲清楚问题本质、让大家体会到理论美感、而又不讲数学是基本无法实现的。
所以,这本书终究是本科普书籍,适合感兴趣但是又没精力系统学习粒子物理理论的读者。这个角度上说,这书真的很不错。
《强力与弱力》读后感(三):四种基本力
自然界中的四种基本力:引力、电磁力、强力和弱力。
引力最早被发现,引力按照牛顿解释就是,有质量的物体之间相互吸引的力;爱因斯坦解释为,有质量的物体导致其周围时空弯曲,而弯曲的时空又影响位于其中物质的运动,这种几何效应表现出来的外在现象就是引力;量子力学标准模型中假设引力是由引力子相互作用产生的,但目前未经证明,也是唯一没有纳入标准模型的力。引力的特点是非常弱,只有单向吸引力,不受阻隔,传播速度为光速,作用距离无限远。
电磁力,远强于引力,从磁铁吸起小铁片可以看出,一块磁铁所产生的电磁力就可以大于地球所产生的引力。电磁力是原子中电子与质子、原子与原子、分子与分子相结合的力,没有它世间万物都会分崩离析。理论上所有由变形引起的力,都属于电磁力,是由于构成物质的粒子之间位置和距离发生改变,打破了原来电磁力的平衡,宏观表现就是产生了作用力。例如压力、摩擦力、弹力等等物体间作用力。
电磁力可以用电磁场来描述,电荷产生电场,电流产生磁场;变化的电场产生磁场,变化的磁场产生电场。麦克斯韦电磁场方程准确描述了电磁场,证明了电场和磁场本质是相同的,可以相互转换。电磁场的波动性表现为电磁波,粒子性表现为光子。在标准模型中电磁力是带电粒子之间通过相互交换光子产生的,所以受阻隔,光子静质量为零,传播速度为光速,作用距离无限远。但因为正负电荷产生是双向力,所以自然界中电磁力基本都抵消了。
强力是使得质子和中子结合在原子核中的力,它远大于电磁力。质子都带正电,电磁力是相互排斥的,依靠强力才聚合在一起。在标准模型中强力是夸克之间通过交换胶子产生的相互作用力,这也是物质有质量的主要原因。假设质子的质量是一千克,那么组成质子的三个夸克的质量和仅为十克(占比1%),其余99%的质量均来自强力的能量。也就是质能方程所揭示的,能量和质量是等价的。胶子静质量为零,所以强力的传播速度是光速,但强力是作用尺度最小的短程力。胶子类似于弹簧,在其有效作用范围内,距离越远力越大,但超出有效范围则无效。
弱力是原子产生放射性衰变的原因。恒星能够发生核聚变就是需要弱力作用,两个质子结合发生聚变本来因为同性电荷排斥力是很难发生的,但质子偶尔会因为弱力衰变成中子,才能发生核聚变。而且因为弱力非常小,才使得核聚变缓慢发生,太阳才能燃烧100亿年。在标准模型中弱力是费米子(夸克、电子、中微子等)交换W/Z玻色子产生的相互作用。因为W/Z两种玻色子都有质量,所以弱力作用范围很小,只在量子尺度起作用,在宏观世界不会察觉到。
目前,四种基本力的后三种都可以纳入统一的框架,即量子力学标准模型中,并且可以用“规范场论”(也叫量子场论)进行解释。只有引力还不行,引力一般还是用广义相对论进行描述,也许因为引力场就是时空本身。
规范场论就是一套适用基本粒子的通用规则,只要设定不同的初始参数,就能对应描述各种不同的对象。德国数学家韦尔最先提出规范场,并且发现在给定某种参数时,它就能描述麦克斯韦电磁场。后来杨振宁和米尔斯改动参数后,用它描述了弱力(杨米尔斯理论),发现了夸克的盖尔曼又用它描述了强力。也就是这三种力都可以纳入标准模型,但其中有一个无法解释的问题,就是在此理论下,各种基本粒子都不应该有质量,而电子、夸克、W/Z玻色子等却都有质量。
因此科学家就假设宇宙中存在一种新的场,叫希格斯场,在这个场里粒子会因其作用而产生质量。关于希格斯场的发生机制,可以用以下的比喻:一个广场里有大量的粉丝(希格斯玻色子),他们对经过的各种各样的人(粒子)都会产生不同的反应,有些像路人(光子、胶子等)一样完全没有反应,有些像小明星(电子、W/Z玻色子等)有一定的反应,有些像大明星(夸克)有很强的反应,粉丝(希格斯玻色子)反应越大,则意味着对应的明星(粒子)质量越大。这个假设就解释了各种粒子质量及质量大小的由来。
但希格斯场的这种机制是如何形成的?这是因为宇宙形成初期的对称性自发破缺造成的,还是用上面的比喻:刚开始,广场上的粉丝都闭着眼,对经过的人毫无反应,忽然有一天,粉丝们全都睁开了眼,并且随机转向某个方向,这时候他们对与方向一致的明星就产生了反应。也就是说,宇宙刚形成时,希格斯玻色子对各种粒子均没有反应,粒子也都没有质量,这时候忽然发生了对称性自发破缺,希格斯场对不同粒子就开始区别对待,粒子就产生了各种质量。对称性自发破缺理论已经被证明成立。
以上假设成立的证据之一就是找到希格斯玻色子(上帝粒子),希格斯场理论在1963年提出,直到2013年欧洲核子研究组织才宣布,他们利用欧洲大型强子对撞机发现了上帝粒子。
这就说明宇宙最初很可能只有一种力(大一统理论),后来分化为四种基本力,其中电磁力和弱力已经被证明来自同一种力,强力也属于标准模型框架,标准模型预言的61种粒子也全部被发现。但是强力还未被证明与电弱力完全统一,引力还没有被纳入模型,目前最有可能实现大一统理论的就是超弦理论(M理论)。
标准模型:所有物质均由夸克和轻子(费米子)构成,它们之间通过交换不同类型的量子(玻色子)相互作用,这些量子由麦克斯韦场和杨-米尔斯场来描述。
《强力与弱力》读后感(四):物理以统一为美!
电磁力、强力、弱力,三胞胎。(希格斯玻色子)
电磁力:原子聚拢构成分子,分子聚拢成物质。
产生射线的原因就是弱力,不稳定的原子核会释放电子(β射线)和电磁波(γ射线)的现象。
强力>电磁力>弱力
拥有高能量的电子和电磁波一旦进入我们的体内并穿过DNA,就会切断原子间的相互结合。
DNA为双螺旋,一列受损,可以使用另外一列的信息实现修复。不幸两列的同一地方都被切断,那就无法进行修复。带有错误信息的DNA会导致人体产生大量的恶性细胞,从而诱发癌变。半衰期的长短取决于中子变成质子的速度,也就是弱力的大小来决定的。
核能利用铀等原子核在核裂变过程中释放出的能量,而太阳的能量则是在核聚变反应中产生的(能量以光的形式照射地球,万物生长)
第一章 质量从何而来
牛顿经典力学,质量关乎运动状态变化的量。重量:引力大小不同,同一物体也会表现出不同的重量。
原子——>质子、中子、电子——>夸克基本粒子(三种,上、中、下)
物质的质量=原子的质量*数目(严格上还需要把使原子结合的电磁力的能量也计算进去),原子质量=质子+中子(而组成质子和中子的夸克只占1%,质子和中子的质量基本源于束缚夸克的能量。)
E=mc*c 质量与能量的相互转换,质量和能量就不是各自独立存在的量。某一现象的前后,保持不变的量不是质量,而是质量和能量的总量。
第二章 “力”是一种改变的作用
力、场 场是“特定数值的各处的集合”,光是电磁场的波
光的波粒二象性,普朗克与爱因斯坦对光电效应的解释(光照金属,电子逸出只跟光波长有关,与光的强度无关),定义光子,光是粒子 ,其能量中存在最小单位。
光的波长越短,光子的能量越大。光子数量多的光会表现出具有连续性的波的特征,光子数量少则便显出离散的特性。
电子、夸克为费米子(直接构成物质的粒子),胶子、光子、W(weak)玻色子、Z(zero)玻色子为玻色子(传递力的粒子)
费米子具有这样的特性:在一种状态下,要么存在一个粒子,要么没有粒子。相反,传递力的玻色子具有在同一状态下可以存在任意数量粒子的性质。
希格斯玻色子所传递的力是通过“给予质量”改变粒子状态的“力”,(引力为第四种力,它可能则是第五种力)
第三章 距离越远力越强——强力的奇妙性质
强力的相关研究是从构成原子核的核力问题开始的。中子的发现(钋-po原子核释放出呈电中性的射线,中子的发现)和原子核的人工破坏(强电场给粒子加速的加速器)揭开原子核结构的神秘面纱。
此时结合质子和中子的力成为了谜团,汤川秀树,(近距离的力)预言传递核力的粒子,并计算出该粒子的质量,介于电子和质子之间,称之为介子。理论物理的成功
“新粒子大丰收时代”,Bevatron加速器,物理学是“实验物理学家”和“理论物理学家”相互支撑而成的一门科学。盖尔曼的基本粒子分类法(类同于门捷列夫的元素周期表)利用电荷和奇异数这两个数的组合。粒子的基本组成单位夸克(3)。
基本粒子的标准模型认为电磁力、强力和弱力原本都是用同一理论进行解释的三胞胎。杨(杨振宁教授)-米尔斯理论,根据麦克斯韦的电磁理论,存在电场或磁场的时候,如果有带电粒子从其中通过,那么粒子的运动就会在电磁场的影响下发生变化。杨-米尔斯理论也涉及类似于电磁场那样的场,不过该理论的场不仅会改变粒子的运动状态,还会使粒子的种类发生变化。
麦克斯韦理论预言了电磁波的存在,电磁波是一种叫作光子的粒子。杨-米尔斯理论则预言了这种没有质量的粒子就是传递强力的胶子。
电磁力源于光子的交换。一个带电粒子释放出光子,另外一个粒子吸收了该光子后,就完成了电磁力的传递(电磁场)。同理,当利用杨-米尔斯理论解释强力的时候,叫作胶子的玻色子就会以杨-米尔斯场的波的最小单位出现,并完成强力的传递。胶子的交换不仅改变了夸克的颜色,还产生了夸克间的引力作用。
胶子是什么?为何没有发现胶子?杨-米尔斯理论应用于强力的问题如此堆积如山。
LAC的实验所确认的粒子不仅仅是夸克,当然其中也有夸克,自由转动的粒子数据中还包括传递强力的粒子——胶子(距离越远强度越大),因此质子中夸克可以自由转动。天才霍夫特的“负号”,这个“负号”意味着强力“渐近自由”的性质。胶子不仅仅囚禁着夸克,还互相影响其他胶子囚禁自身。夸克和胶子在质子等粒子内部自由活动,但是它们全都无法逃到粒子中。
囚禁的性质还未得到严密的证明。它是一个极其难以证明的问题,它被命名为“杨-米尔斯规范场存在性和质量缺口假设”,2000年发表的七大“千禧年大奖难题”。
第四章 上帝是个左撇子——弱力的怪癖性质
传递弱力的W玻色子和Z玻色子,电子和夸克都是具有质量的粒子,所以就无法将规范场论(杨-米尔斯理论)应用于弱力。
弱力,β衰变在弱力的作用下发成【中子+中微子——>质子+电子】弱力是通过W(weak)玻色子、Z(zero)的交换,使得上夸克变成下夸克,中微子变成电子。弱力宇称不守恒正是杨振宁和李政道教授获得1957年诺贝尔奖的原因。如果弱力仅作用于具有顺时针自旋的粒子,那么镜子映出的世界中,弱力仅作用于具有逆时针自旋的粒子,镜子内外所遵循的物理定律不同。
南部阳一郎的“对称性自发破缺”,解开弱力这种乖僻的性质。给南部阳一郎的理论带来启示是超导现象。在超导物质的内部光变重了,金属导体中,温度高时,电子“具有旋转对称性的相”,到了超导(电阻为零)的低温时,发生了相变,电子们就变成了“对称性自发破缺性”。
光能以光速运动,是因为光子没有质量,而超导的迈斯纳效应却出现了“光变重了”,南部阳一郎发现,只要发生超导状态那种对称性自发破缺,光就会出现既有横波又有纵波。只要是对称性自发破缺的状态,无论什么物质,一旦发生轻微的摆动就会轻而易举地泛起涟漪。此时必然会该涟漪的最小单位,便是没有质量的粒子。
2012年夏天CERN(欧洲核子研究组织)验证希格斯玻色子这一基本粒子的存在,为“标准模型”的基本粒子领域理论完成添上最后且最关键的一块砖。标准模型中的基本粒子的质量等于“希格斯荷×希格斯场的值”。因此充满空间的并非希格斯玻色子而是希格斯场。希格斯玻色子可以衰变成具有质量的基本粒子及其反粒子的粒子对。希格斯玻色子的寿命大约仅为1/10ⁿ(n=22)秒。
人类追寻着光,以为充满空间是光,然而光只是一部分。光只是一种电磁波,任何角落都存在电磁场、引力场、气压场和温度场,同样也存在希格斯场,希格斯决定的标准模型的基本粒子的质量,然而人类发现的这些粒子仅仅为5%。人类科学家还将继续追寻着光,让光照向未来,太空,暗物质和黑洞,甚至超越光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