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体验方法论》是一本由[美]卢克·米勒著作,中信出版集团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5.00元,页数:2016-1-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傻逼周鸿祎和相信他推荐的我
●不要被名字迷惑,说实话,不是特别适合新手作为入门的一本书,书里讲的东西没有任何体系,读完了也不值得整理读书笔记的一本书
●严重注水,干货比较少,读着不费脑。
●作者思维混乱,读来甚是难受
●微信读书上的评分和豆瓣差异真的很大。 很标题党了,整本书都是零碎的经验集合,中间跳过了很大一部分,草草看完。 适合小白看。
●有些具有启发性的点,但内容不成体系。读完后想立即去做的事情是,去各个应用市场看用户评论,并关注竞品的用户评论。
●老周推荐的
●总体还不错 学会给用户讲故事、不要为创新而创新以及保持开放性思维 不过互联网时代的“教科书” 等到出版的时候总觉得已经“老生常谈” 但worth reminding
●有个问题,就是书出来了就会滞后,尤其这个行业。btw,翻译太差了~
●易学、高效、易记、纠错、满意度;如果功能需要向用户描述,说明你的设计很糟糕……
看到书名很激动,看完了很失望。怀疑自己有问题,本书是作者华尔街日报移动应用工作经验的杂乱拼凑。写的很糟,容易断片。其持续使用“我”证明其经验有限而且无视了团队贡献。作者表现出了对敏捷方法论的欠缺。
:周鸿祎的序与本书毫无关联。。。
“听过过很多大道理,仍然过不好这一生”,按理说不应该是这样的。“道理”都是前人的心血换来的,应该很有用才对。那么只能说,虽然我们听了很多大道理,但都把它当白开水,没啥感觉。也就是我们觉得这些道理不重要,后来我们也就忘了。这也就让那些有“精彩实例”的道理格外珍贵了,这本书是有精彩实例的。
的确,理解好了“道理”,才能谈改变嘛!
作者只用了短短的5章来阐述自己的“体验设计”生涯,读完之后,发现我的工作内容和作者的工作就是八九不离十啊!但人与人之间的差别,咋就这么大呢?我琢磨着,我大概是缺了“执着和热情”。同样的事情和工具方法,作者可以严格的执行,可以在任何时候抓住机会测试,可以是食堂,可以是走廊。我做不到!也不是我做不到,而是我不愿意做,心里就没产生过这种想法。或者也想做,只是觉得做了也啥用。这就是听了大道理,还是过不好一生的原因了。作者还提到,自己每天的日课----收集创新的用户体验案例,我也在做同样的事情,只是不能叫日课,得叫“1天打鱼,99天晒网”。量变都不够,又何必期望质变呢!
《诫子书》说:“淫慢则不能励精”,能无愧呼!?
一句话总结:用户体验方法论,模仿式学习方法论 阅读类型:运营类书籍 阅读评价:三星半 作者:是美国的书籍,作者是卢克·米勒,被媒体誉为“最懂用户体验的人”。先后担任《华尔街日报》和新雅虎移动产品部用户体验设计师。 初衷:为什么阅读这本书 我在建构自己的互联网学习架构,而用户体验是属于其中的一个分支。互联网是一棵大树,有很多分支可以看,用户需求的可以看《用户力》,用户体验的那这本《用户体验方法论》也能看看,用户参与的可以看看《参与感》。 所谓产品,就是找到自己的用户,然后让用户使用,用户使用的很有爽感的东西。 WHY:为什么有这样一本书 这本书的副标题是:最懂用户体验的人教你做用户体验。 一定程度上我是被标题吸引的,因为市面上讲用户体验的书很少,想看看其中有没有什么新观点。 这本书的话,不具有一个很强的逻辑搭建性,其实偏案例教学一些。结合作者本身的时间去写他关于他的用户体验案例。 而他的从业经验是在华尔街日报还有雅虎,互联网浸淫较深,很多别人叫做基础建设的东西,你都没有。 从一个实践参考性来讲,你无法进行一个很好的模仿学习,不具有强参考性。 所以1:它是一个案例教学集,2:它的案例对于中国的互联网不具有强参考性。 结论:这本书可看的价值型偏低,无法搭建你对于互联网用户体验的脉络之树。 有时候评价一本书看起来爽不爽,主要看它有没有提供给你一些与众不同的角度去看问题,从这个角度来看,这本书其实看起来并不很具有爽感。 本书的联系: 《参与感》 黎万强 了解小米怎么去做用户体验的事情,有较强现实借鉴性 《用户力》 郝志中 了解用户需求是决定产品的唯一和关键因素,并由此作引申 WHAT:这本书写了什么 本书核心:用户需求决定了产品存在,产品存在人机的交互,人机交互的艺术被称为用户体验。 本书主题:用户需求决定用户体验+怎么创造用户体验 HOW:这本书是怎么写的 用户需求决定用户体验:用户想要什么比你做出来什么更重要,所有用户体验的目的是其实是为了让人机之间的交互更流畅,这种流畅本身就意味着你意识不到你在交互。 如果有一本写苹果的交互的书,我想是非常具有参考性的。不用学就上手的人机交互是用户体验做到极致的夸奖。 怎么创造用户体验: 1,知己知彼:了解自己所拥有的系统,技术,资金投入。任何情况下,资源总是有限的,要在有限的环境下,做出一个最佳的交互效果,使资源使用实现最大化。 2,可视化:产品的第一方向是用起来好用,第二方向是看起来好看。好用才会有人用,好看才会有人分享。这应该是作为一个市场产品的基本标准了。实现产品的可视化,这就是细节之美了。乔布斯以前曾为一个像素颜色而去跟高管打电话,这就是对于细节的精益求精。在拼完产品功能以后,接下来就是会拼产品的细节之美了。 3,创新:简单是大美,偏离于产品需求的花样创新是不必要的。任何都是有优先级的,当一个功能的实现不是必要的功能的时候,那么你就放弃它。放弃有时候是比坚持更好的方式。立足产品的需求,不贪多,做好单点功能的深入即可。 4,协作:做好一款产品的交互体验是需要互相的协作配合的,优秀的团队协作能力能够产生1+1>2的效果的。 以上,大概是这本书的主要内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