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O财务透视》是一本由叶金福著作,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的240图书,本书定价:39.00,页数:2014-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IPO财务透视》精选点评:
●书 讲了IPO审核过程中关注的财务问题,好像是大华的合伙人写的。还不错的入门读物,案例堆砌得有点多,写书的时间也比较早(2013年),案例不够新,实践操作比较少更多的是对已完成项目公告内容的摘录。
●很多干货
●硬着头皮读完的第一本泛财务类书籍,Mark一下
●简洁明了,实操性强,值得一读
●有点老是一方面,另一方面也确实相对粗浅了一点点...但总的来说还是挺不错,不啰嗦的同时也有足量干货,可以说是接近8分的水平吧,能推荐了。
●很好的一本书,值得细细品读。
●首先,切中要害开门见山,废话很少很不错。其二,通过很多具体实在的案例让我体会到了会计不仅作为被动记账其本身也是一门艺术的魅力。缺点是内容摘抄发审委文件的太多,很多讲解还是略显粗糙。
●一本入门之作,很多地方点到为止。进一步了解建议看《计学撮要》、《大信IPO800例》。
●些许问题
●理论结合实际案例,非常专业!非常适合财务工作人员看。2019年度好书!
《IPO财务透视》读后感(一):对IPO审核中的财务问题写的很透
有方法,有理论,不是像市面上很多类似书籍一样有大量IPO申报材料的堆砌,对一些会计处理的审核思路讲的很透,如从申报报表的可控性阐述建造合同准则、研发费用资本化等,另外专有一篇从内控出发阐释相关问题,很有参考价值,感觉比《计学撮要》和《中国证券市场IPO审核财务问题800例》的性价比要高些。
《IPO财务透视》读后感(二):了解IPO
从大的方面聊了聊IPO,阅读过程很顺畅,有广度,深度不够,点到为止。
新《证券法》大幅提高了证券违法违规成本,突出强调了投资者权益保护。
证监会发文,财务造假严重挑战信息披露制度的严肃性,严重毁坏市场诚信基础,严重破坏市场信心,严重损害投资者利益,是证券市场“毒瘤”,必须坚决从严从重打击。
《IPO财务透视》读后感(三):心得
I.应收票据
1.应收票据直接用于经营性支付,不会影响经现流;用于投资性支付、筹资性支付,可能影响经现流;提前进行买断式贴现,可有效改善经现流,因为买断式贴现下,银行不能对票据贴现申请人行使追索权,所以贴现申请人可以将收到的钱确认为“经营性现金流入”。“经现流”是IPO财务分析的核心指标。对于事务中用应收票据结算较多的IPO公司,要注意不同运用对经现流的影响,不要因为票据的不当使用影响经现流。 2.原理上,CF的现金性质和BS及IS关于现金的处理是相互呼应的。具体到票据贴现,如果满足票据“终止确认”的条件,应作为经营收到的现金处理。如果不“终止确认”的,则BS中确认为短期借款,CF中应作为“借款收到的现金”披露。实务中,我们找银行贴现的应收票据一般都是附有追索权的,不应终止确认,所以应作为“借款收到的现金”披露。
II. 门店装修支出形成的长待摊
1.门店装修完成后,距下一次装修期是5年还是10年,除与装修档次和装修质量有关外,还与不同门店的使用情况和经营好坏有很大关系。所以,受益年限难以有一个固定标准,只能做一个整体的综合性评估。要评估摊销年限的适当性,应当着重于和同行业标准进行比较。 2.如果财报没有披露装修摊销年限,可以倒推计算装修摊销年限:装修平均原值=(期初装修原值+期末装修原值)/2,平均摊销年限=装修平均原值/当年摊销额 3.装修摊销法,可分为固定的“可使用年限”和变动的“以租赁期和可使用年限较短者为准”两类。在原则上,变动的方法似乎更合理,但在实务中,高档酒楼属于长期固定投资,正常预期的运营期间不会短于10年,但有的合同首次签订的租赁期很短,甚至是一年一签,这种情况下,将装修费在首次合同的租赁期内摊销明显是不适当的,会导致不同主体间业绩不可比,也可能会带来在不同年度内操纵利润的问题。而对于固定的方法,直接客观,具有更好的可比性。
III.开发支出的资本化
1.资本化过程本身缺乏可控性,开发项目是否属于新技术、如何划分研究和开发阶段,是否满足资本化条件及项目费用的归集等,主要依赖于公司内控形成的内部证据,而往往缺少外部证据的支持。在IPO过程汇总,开发支出的资本化处理宜于操纵利润,而费用化处理则更具有可控性。一个公司应保持研究项目和开发项目的合理比重,从历史经验看,50%以上的资本化比例是相对偏高的。 2.如果单个项目支出较小,且从名称上看存在较多同类项目的版本升级,则相关项目能否满足“生产出新的货具有实质性改进的材料、装置、产品等”之资本化条件,直观上是存疑的。
III.关联交易
1.通过对向关联方和非关联方销售同类产品的价格对比,对关联销售的公允性进行分析。 2.对关联销售的考核——是否存在“最近一年营业收入或净利润对关联方存在重大依赖”:看关联销售收入及毛利占公司同期主营业务收入及毛利的比例的变动趋势 3.对关联采购的考核——①采购的商业必要性;②采购的公允性:采购后再转销的毛利率是否在正常范围?该采购是否对公司持续经营有重大影响(i.e.是否影响公司独立经营,供应商集中度)
IV. 跨期问题
可以容忍的跨期应是靠近财务报表截止日发生的,即由于业务传递和记账时间的原因,靠近截止日的业务未及时记录或提前记录在财务报表之中。如:当期发生的业务,由于财务部未及时收到做账凭证,而导致没有在当期予以确认。
《IPO财务透视》读后感(四):理解IPO项目审计的入门佳作
叶金福老师的这本书浅显易懂,是理解IPO项目审计的上乘佳作。
我们知道从业务环节到财务端生成环节,数据可以说是经过两个阶段。一个是由业务数据转为直接的财务数据,例如企业中最常见的产供销活动,通过数量和价格的汇总,得到了财务报表最初所需的基础数据。然后第二个阶段,则是在这个基础上,在会计准则规定的范围内,选择合适的会计政策和会计方法,最终产出提供给报表使用者使用的报表。例如我们收到一笔客户打来的钱,只有满足收入确认原则才能确认。客户打款的具体金额,形成最初的基础数据;而我们如何对这笔业务进行会计处理,则是第二步。
这本书第一部分先讲了会计方法的选择,也就是第二阶段如何对数据进行会计处理。
第二部分则讲了建立有效内部控制,可以理解为第一阶段通过内控的建立,有效地将这部分基础数据汇总上来。
第三部分根据自己的经验作为会计师如何应对发行审核。
第四部分则是再次强调如何减少会计造假的嫌疑。
可以说每个部分都是字字珠玑,没有多余的废话。多次阅读下来感觉收获颇丰。目前只接触了一些新三板的企业。感觉很多民企的财务总监,甚至是券商一线人员,面对会计造假不以为耻反以为荣,将其作为是津津乐道的法宝。甚至为了展现自己的机智,其实是蝇头小利也要去造假,以展现自己的专业。其实说实话如果真的不被查出来也算是厉害,但是真的有那么厉害么?没有实物流的支撑,基本上分分钟就被查出来。心思没落到实处,反而账做的非常烂,没法看,认为是避税或者逃避检查的一种办法,蠢得触目惊心。一名优秀的财务总监,应该合理规划企业财务工作,建立起一套透明有效的财务体系。准准IPO企业如何保证真实数据有效地体现到报表层,通过审计能够从报表一竿子查到业务层。这本书提供了很好的方向。
我认为对于会计师最重要的还是前两者,下面讲一下自己的阅读感受。
一.可控的会计方法
可控的会计方法主要说了四点:
1. 收入确认有说服力的外部依据,容易获得信赖。例如开票确认收入,发票作为税控凭证能够保证收入的客观性。或者将货物的送达作为收入确认时点,将客户签收货物的签收单作为收入确认的依据。尽量不要用那些都是内部证据来确认收入,会被理解为你有很大空间自己操纵收入。
工程收入尽可能采用完工一次确认,减少使用完工百分比法。因为使用完工百分比法这个进度很难有一个公允的说法。按照成本,成本就是你自己付出去的钱,存在操纵空间。按照实际工程量,现场计量又徒增管理成本,并且监理作为弱势单位基本上业主你说啥我就做啥,反正不影响工程质量我也没啥责任。但是我个人认为,那种跨年的大项目你用完工一次确认也不合适。所以基本上这类项目年报做做也就算了,IPO风险还是很大的。
2. 开发支出尽可能不要资本化,因为开发支出基本都是内部依据
3. 减少不必要的会计估计。其实在开始辅导阶段,就可以看看现有的上市公司采用哪些会计估计,以免出现会计估计变更的情形。当然上市公司的财务设计和IPO也有一定差异,书中有详述,也就是说上市公司侧重真实性,而准IPO企业侧重可控性。会计估计如果不具有一贯性,很容易被盯上认为是存在会计操纵粉饰报表。业绩不够,调整来凑。
4. 增加会计估计的可计量性。以坏账准备为例,做接近真实的情况当然是个别坏账计提法。因为是根据每个账款的实际情况分析后单笔计提,汇总成表。看似很好其实漏洞百出。会计估计之所以为会计估计,就是因为其不确定性。我们作为现在的人,没办法知道未来百分百的情况,所以只能估计。你以为能还的钱,第二天老板就跑路了。你以为收不回来的钱,老板中了彩票彰显人格,本息都给你还上。这在现实中都是层出不穷的事情。所以个别计提法不仅有着会计估计共有的不确定的特点,还特别容易被操纵,因为每一笔基本都是主观判断,没有依据支撑。所以,采用账龄分析法,按年计提,反而是一种稳健的做法。事实上我们在实务中看到大量通过个别计提法操纵会计利润的情况出现。
二、有效的内部控制
这块叶老师讲了很多,但我的理解最重要的是这几点:
1. 如果是制造业,有明确的产供销链条的,一定要有并且重度使用ERP。保证货物从采购、材料领用、半成品生产、产成品、销售、甚至是回款,各个环节的数据能够准确没有被篡改地汇总上来。因为现实中在一线工作的人员,水平素质或者是重视程度不够的原因,手工操作基本上漏洞百出。管理信息系统能够减少因为失误产生的基础数据差错。
2. 业务流提前做好规划。一般来说,整个业务流的清晰和透明是很重要的。尽可能减少关联交易,能在国内做的业务不要放到国外去,尽可能保证好查易查。每笔交易都要有合理的解释,尤其是大额的。凭证后面支撑性材料要充分,不要一张发票、甚至是一张收据就敷衍过去了。一般来说,除了会计调整、结账凭证外,凭证后面都是要有翔实的佐证材料。
3. 不要有重大的会计差错更正。首先我是觉得会计人员自己不要有造假的主观故意,其实真的没意思的,水平差真的不要造假,真的没意思的。在一开始就订好会计政策,根据业务做好推演,然后订好就不要变了。另外老板不要听风就是雨,自己给自己搞事。新三板就不要虚增了利润了,何必呢?上市公司要操纵,直接在业务流上筹划,不要动会计政策的歪脑子。这些都是一查就查出来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