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忆逝水年华》是一本由(法)普鲁斯特(ProustM. )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CNY 38.00,页数:43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追忆逝水年华》精选点评:
●不知道是翻译的问题还是本来就如此,很多地方不通顺而且令人费解。我想阅读困难的问题不在于是否“意识流”。 倾尽生命的全部力量,掰开揉碎地描绘和解读感官下的现实世界与其投射到意识中的映像,以及意识真空里的化学反应。 念念不忘他笔下纤毫毕露的情感,斯万经历爱情时风云变幻、天崩地裂的内心世界。
●另外一个精华本
●喜欢 超喜欢 能翻无数次 舍不得看完那种 于是买了全集
●我以为是另一种杜拉斯 结果完全不是 又不同于波德莱尔他们的象征主义和哲学的直觉主义 对玛德莱娜蛋糕印象最深 你是找不到那些回忆的 但是view sensory feeling 可以 特别适合深夜阅读 最喜欢第一篇
●美妙碎片,飘忽细节。无限回环、战栗的世情生死。
●“难读”的书,但可以锻炼让人静下来,当你真的神奇般的静下来时就感受到这书的魅力了。
●只有通过艺术我们才能摆脱我们自己,才能知道别人是怎样认识这个世界的:别人心目中的世界和我们心目中的世界是不同的,在别人心目中这个世界的景色就像月球中的景色一样鲜为人知。多亏有了艺术,我看到的不止是一个世界,而看到我们的世界变成许多的世界,有多少独特的艺术家便有多少不同的世界,它们之间的不同胜过茫茫宇宙间的星球,在发光体陨灭许多世纪之后,无论它叫伦勃朗还是叫弗美尔,还在向我们发射它们独特光芒。/事实上本书仅仅是这部伟大巨作的四分之一,但我觉得自己在五年之内都不会去阅读他的本体。但正如曾经的某位友人所说:“只要我还存在着,我就在不断续写着这个故事。因为只要我存在着,我就必然会无拘无束地去爱一切”,这路途实在是太过于遥远,而寻找失去的真正天堂,有生之年可能也无法做到。
●选了完整的七段。冗长中存在惊喜。比如细致的人物描写,微妙的关系变化,一些关于创作的思想……如果普鲁斯特对材料进行结构化的裁剪,很多有意思的内容都不会出现在书里,那就成了文学史损失。为了这些东西,冗长的阅读也是有价值的,就像漫步在山中突然转见奇景一样。
●我…看不进去呀 左翻右翻走马观花的看完了QAQ
●就是潜心看下去也是走马观花,那个一二三四五六卷的全译本是不敢读了
《追忆逝水年华》读后感(一):今是方才昨非
生活禁锢的地方,总要寄希望于思维打开缺口。作家已经在文中预料并回应了最饱受诟病的叙事结构问题,表明了创作意愿,“有些人期望小说像过电影似的把事情一一排列出来,这种观点是荒谬的,实际上我们的感知要比电影镜头的排列深远得多。”同期在读《西方哲学简史》,对自己所推崇的作家表露出的思想内涵无非是将哲学家的思想加以祖述、拾人牙慧的真相深感无力,但仍旧非常推荐这部作品,尤其是《六 失而复得的时间》一章涉及到创作论和二元论,值得反复阅读。
普鲁斯特既能使用文学性的语句表现感受,如“山楂花嗡嗡作响的香味”的通感手法;也能精准地评述常见现象,如表现生命无可抗拒的流逝时的“老年人百事不劳神……甚至中止书信往来,认定人世间已无话可通”,将爱情比喻成一种与生命相通的疾病;还有二元化的“人们往往分将一切归于客体,而实际正相反,一切在于主体,在于思想”,人类分成两部分,一部分对陌生的事物感兴趣,一部分对熟悉的事物感兴趣等等论调。
“艺术不是玩笑,而是生命攸关的事”,莫里亚克的评价恰如其分,通过唯一的手段——艺术,时间失而复得,起死回生。而我,糟蹋作家回忆的读者,辜负作家坦诚的读者,只能用阅读去补偿草草的时光,勉强安慰自己逃避没有勇气正视的生活,也算是一种知识渊博。
《追忆逝水年华》读后感(二):这名字翻译的真没问题吗?
非常难读的一本书,难点主要在于情节线不突出,而普鲁斯特又在解释人物想法或说明自己看法上不惜笔墨一路铺陈开去,令人非常容易分神。甚至比之前的《城堡》更难读,因为没有符合当时当刻心情的经历感受作为参考。此外,我可以确认翻译还是有不准确和不连贯的地方,以至造成了理解上的困难,但我不懂法语,所以也无从考究。
这本是精华本,其中《斯万的爱情》非常精彩,《盖芒特夫妇的晚宴》大部分也描写得极为精确,一直到后来历数那些贵族姓氏和家族关联让我开始抓不住了。而《失而复得的时间》的信息密度大到严重拉低了阅读速度,而阅读质量也不高。所以,恐怕短期之内我是没有能力把全本读完了。
关于翻译另有一事,我严重怀疑《追忆似水年华》这名字是否有误。美则美矣,但普鲁斯特要寻找要固定下来的完全不是往事,不是过往岁月,更不是什么似水年华,而是既非回忆或印象的通俗真相,也不是经过智力推理得出的逻辑真相,是真正的真实,那种穿梭于过去现在将来的,可能通过味觉触觉嗅觉偶然间被激发起来的似成相识的感觉,有点类似现在我们说的Deja vu。在他看来,那种感觉是自我最深层次的真实,是真正的艺术和艺术的真正表达,而所有真正有价值的艺术都是主体的,而不是客体的。就像那感觉一样,人只能被动等着它出现,而不能或很难却找到它,固定住它。而文学作品是作者翻译自身真实的结果,对读者而言,与其说他们在阅读作者,不如说他们以此为工具来阅读自己,来对照和验证那种真实。
瞧瞧,很简单的事情,我几句话就讲清楚了,而普鲁斯特反反复复讲了那么久。
. 果然,它的英文名是
【完】
《追忆逝水年华》读后感(三):逝去与永恒
在我看来,这本书的主题是时间。
第一章,孔布雷之夜,作者回忆儿时的自己。
第二三章,在斯万家那边和在盖芒特那边,分别是儿时在老家散步常去的两个方向。
第四章是最长的一章,斯万的爱情。富家子弟斯万不可自拔的陷入了对家境平平,靠男人养活的奥黛特的爱恋。在遇到她之前,他也是一个风流潇洒逢场作戏的男人,竟为一个姿色平平的女人变成另一个人。即使这个女人,依然和别的男人暧昧,但斯万还是无法自拔。最后当他终于释怀,又从别人口中得知奥黛特对他赞不绝口...普鲁斯特没有明确交代两人的结局,从别的章节看,斯万和奥黛特应该后来结婚了,但斯万已经筋疲力竭,完全变了一个人,奥黛特还是不改往日作风,甚至到老了以后还和一个公爵有染。
第五章 盖芒特夫妇的晚宴,讲了上流社会也没有那么高尚,关系混乱,虚伪逢迎...
最后两章为失而复得的时间,普鲁斯特集中给读者讲述了他对时间,对回忆的一些想法。
普鲁斯特的书难在,他的句子都很冗长,而且很多句子前后连接的很突然,没有因果等关系,所以经常要反反复复的看那些句子,而且这还是翻译者把原本的长句截短之后的效果,原版可想而知。
关于爱情,当我们陷入爱情时,我们总是无法自拔,即使那个人有百般不好,但理性已经失去功能。可是一切终将过去。有时恋爱就像一场疾病,我们终会痊愈,即使会有疤痕。
关于时间与记忆,我们的一生中,总会有某些片段在我们头脑中停留很久,比如某个特殊的味道,特殊的触感,声音等等。哪怕过了很久,那些片段还是会不时袭来,仿佛就发生在刚刚,在身边。很奇妙的感觉。
普鲁斯特说,看他的书的人,不是他的读者,而是读书人自己的读者,因为虽然看的是他写的字,但读到的却是自己的人生。
而我,仿佛看了这本书后,交到了一个朋友,即使作者已经去世很久(1871-1922), 但他的文字在和我交流,就像他本人一样,我们默默的交换着彼此的悲伤与共鸣,欢喜和忧愁。
《追忆逝水年华》读后感(四):《追忆逝水年华》奇葩书摘
对了,这两天打算读些大部头的,这本七册之巨的鸿篇巨著一直如雷贯耳看了半天才发现是精华本,卧槽,这种前言不搭后语,把人绕懵,故弄玄虚,物与人、虚与实、时间错乱,想到哪写到哪毫无章法爱谁谁去你大爷的故弄玄虚装孙子看的人云里雾里纯粹是19世纪欧洲上流社会空虚装逼的产物然后一堆捧臭脚的出来美其名曰意识流的破玩意法国英国普鲁斯特伍尔夫有一个算一个真的配得上精华本这种奇葩出版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