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太平洋战争(第2卷)》经典读后感有感

  《太平洋战争(第2卷)》是一本由山冈庄八著作,金城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80元,页数:39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太平洋战争(第2卷)》精选点评:

  ●山岡繼續語無倫次,對史實的尊重比第一卷更差。(雖說歷史小說是"小說",但虛構的程度該有個底限吧?!)

  ●书中对一些日本军人的描写很悲壮,站在作者身为日本人的角度来说也无可厚非。面对一场场明知必败却还是要打的海战、空战、岛战,很多战死的日本兵和职业军人也是军国主义的炮灰,可悲可叹。另外,山下奉文临终时告诫国家要提高妇女教育,培养好母亲,进而培养更优秀的国民的遗言令人印象深刻。

  ●为什么一个1978年就已经去世,而且描写的是六十年前战争的书,却被弄上了一个苏34,F16和E2的一个照片呢。

  ●电子版已经收入

  ●文笔不是一般的差。替日本军国主义找原因,涂脂抹粉,推卸责任。对战争的反思远不如德国人。对日本的警惕不能放松。

  ●重新解读了那场战争,重新清楚了这个民族为何战后能够迅速迈入经济的强国。期待第3卷一年了,为何还不出?

  ●初三看过,记得牟田口廉也的吃草。

  ●21/12@2018 在图书馆无意间发现的,借回来为期一个月。没想到密密麻麻的字不到400页我也能读完,证明作者的叙述还是不会枯燥的吧。这一卷极尽东南亚战场的失败,日本无论形势如何,命令都必须是“决战到底”的大英勇姿态。而美国物资成十倍以上的丰富,为了人道主义伤及生命即停。

  ●你的内心无法原谅这个群体的恶劣行径,却又不得不为其中的个体感到悲切!What a dilemma!

  ●第三部呢?

  《太平洋战争(第2卷)》读后感(一):编制的翻译错误

  书中用”师团“表示美澳部队的”师“(division)很可能是照书直译,由于日军”师团“和美澳军的”师“基本平级,所以尚可以接受。

  不过,书中大量的出现“连队”一词,却会影响阅读,不知道是翻译错误还是编辑的原因。

  日军编制中并不存在连队一级,而且书中“连队”指代含糊,从“两个连队不足一个大队,约1000人”这个“连队“似乎应指的是”中队“。

  可是后文中关于”20师团长率领第78连队阻击澳军“的描述看,”连队“似乎又指代的是”联队“(经查78联队确为20师团下属部队)。

  由于是战争小说,部队完全可以算作是”时间 地点 人物“三要素的一部分,如果在这方面翻译不严谨,只会令人费解,闹出笑话,也是对原作者的不尊重。

  《太平洋战争(第2卷)》读后感(二):就战论战,有酸也有遗憾

  要是一直留心着山冈庄八在书中流露出来的遗憾情绪的话,这一册真想一颗星也不给,差评!不知道没受过日本侵略之痛的读者看这套书时,会是怎样的读感和立场?

  毕竟是日本人的视角,审视自己发动的这场战争,而且又在报上连载,自然会借反思来表达遗憾、用苦战来稀释恶行。这就像以前读到过的太平天国故事,用斩了几个根本不存在的偏将的yy式胜利聊以自慰,用定都南京貌似辉煌的凯旋来忽略进城之后的屠戮(多灾多难的南京)。只能讲:统治阶层的意识形态反映该社会的经济基础,表现出该社会的思想特征,而反映出的社会经济基础和思想特征始终为这种意识形态服务。

  抛开书中因作者的意识形态而表述的主观论调,纯粹阅读他所描述的这场战争和这些战役,相信还是客观居多的。第二册中的日军陷入接连不断的一场场苦战中,瓜岛之战后的美国人开始全线反击了,新几内亚、缅甸、塞班、莱特湾、菲律宾,作为读者是第一次从一个日本人眼中、笔下来看读这些战役,以前看读的都是战胜国的著作。

  接着看最后一册,估计作者会花较大篇幅描述在原子弹恶行下日本人所遭受的巨大苦难了

  《太平洋战争(第2卷)》读后感(三):《太平洋战争2》硝烟弥漫,结局却定

  在读这部《太平洋战争》作品之前,我其实也通过网络查找了相关的历史概述。所谓的太平洋战争日本法西斯发动的侵略战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主战场之一,是民主力量与法西斯势力在全球最广阔海域的大冲撞。它以日本偷袭珍珠港为先导,以日本投降结束。

  作为战争,它势必带来了诸多的话题,反思和回顾。相信不同的立场,不同的角度,不同的观点可以让这场战争的后话有着不同的着眼点和切入面。而人们在和平年代享受安逸的同时,也不应该忘却那段曾经的历史。不过毕竟有些人了解这段历史,有些人只是道听途说,有些人只是知道某些方面,如何才能真正研读这段硝烟弥漫的战争历史呢?这里,我们不妨来一读日本作家山冈庄八的大作。

  延续着前一部《太平洋战争1》,在二这本书中,我读到了更多的战斗史实。尽管笔墨触及到了很多的战争场面,但是作者同时也在不知不觉中渗透着更多的内容和深意。透过这些战局,我更看到了如下的诸多讯息。有关于日本当时的政局,日本当年的国际关系,相关战争之中的策略和布局,最终结局等等。从地点角度而言,这场所谓的太平洋战争波及着很多的地域;就时间角度而言,如此国际性的战争时间也延续比较长远;就空间角度而言,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全世界性的大波动。一次如此之大的战争涉及面和影响范围绝对是不容忽视的。第二本书中,重点详细介绍着密林之战,缅甸战线,南海群岛战火等等。虽然处处是战争,但是对日本而言却是处处是困境。一场注定失败的战争注定带领着他们损失惨重而归。但是,失败归失败。透过此书我任然冥冥之中察觉到了日本民族精神的浓厚和忍字当头的那股子坚韧性真的有这强大的实力。在如此的结局之中,他们依然可以如此坚持着。哪怕到彻底的投降。在日本兵心目中,他们的天皇似乎有着神圣般的力量。

  与其说是透过战争看和平的重要性,我倒更觉得透过太平洋战争看到更多的内涵和深意。硝烟弥漫,结局却定。在如此失败结局的状况下,日本自身的民族文化和精神也同时在反射给我们当代的人们。尽管战争不可取,但是,他们这种义无反顾的决绝和至死不渝的坚定信念的确让人钦佩。也难怪于日本可以在如此资源频繁,地震频发,躲在多耐的岛国却在战后凭借自己的能力再次地成为了资本主义的强国之一。其中的东西真的狠耐人寻味一二。

  《太平洋战争(第2卷)》读后感(四):将死亡描述下来也是责任——by《南宁晚报》记者李宗文

  很多作家在拿笔之前,可能拿过手术刀或者扛过锄头,或者有过别的非文学创作经历。日本作家山冈庄八在早期的生涯中,虽然是从军作家的身份,但是他拿相机或者枪的时间多过笔。43岁的山冈开始执笔长篇小说《德川家康》,而他真正写《太平洋战争》时,已经55岁。

  之前的山冈也是文学青年,只不过写来写去,脱不了男女之间的风花雪月,而大家知道,在当时日本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没有血性的作品作为成绩单交出,作家也许难有一席之地。

  命运给了山冈机会。二次大战期间,山冈被征召入伍,他的身份是“海军报导班员”。所谓“报导班”,是战争时期,日本政府要求作家“奉公出征”,到前线各地,撰写战地报导、战争文学的一种动员组织。山冈因此走遍华北、华中、华南,甚至远赴泰国、马来西亚等地,写出了不少“样板作品”如《军神杉本中佐》、《御盾》、《山本五十六元帅》等。这些“主旋律”的作品迎合了日本军方口味,因此让山冈获得了一些“骄傲”的资本。而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战后山冈一度曾被摒弃于文坛之外,猜想应该与此有些关联才对。

  真正让山冈名扬天下的是《德川家康》。而作为战争的亲历者,创作《太平洋战争》让山冈赢得尊重。3册书,90万文字,详细描述了太平洋战争里与日本有关的每一次战役。中途岛大海战、瓜达尔卡纳尔岛之战,战火瞬间点燃,生命如电光火石般迅速消失。每场战斗让人看后心情特别复杂,这种复杂就是欲罢不能和不忍卒读的交织。

  让我们回到山冈写这本书的原点,就可以了解他写此书的苦衷。1945年10月15日,山冈从海军司令部的长官那得到一个装有500日圆的信封。从这一天开始,山冈不再是军人,而日本也不再拥有军队。10月的太阳温和地照耀在东京这座废墟上,从挑起战争到战争以失败落幕,山冈始终被命运牵引着,目睹了战争,见证了灾难的来龙去脉。

  山冈决定用细腻的笔触去挑动战争给日本乃至人类带来的伤疼。战场上的人们复员归来,人们原以为死了的人突然归来,原以为还活着的人却早已死了。这就是战争,战争让生死无定数,让死亡随时发生。

  将死亡描述下来也是责任。当年,没有电脑,山冈于是每个月写40张稿纸,每张写满4百字。这样的时间持续了9年。9年里,山冈描述的战争少不了死亡:山本五十六随座机坠落在太平洋丛林中;众多日本军官绝望后的切腹;太平洋群岛上日本士兵的尸积如山;更有文字之外,你可以想象到的受到伤害的国家民众的累累白骨……

  尽管书中的每个章节甚至每个字都与死亡有关,但是透过这些沾满血迹的文字,山冈带来的是关于和平的思考与向往:战争因谁而起?为什么日本人要自己陷入这场苦战?是谁将战争延伸到日本以外的国家?为什么日本自己受到战争几近毁灭的打击?

  书中给出答案,或者没给出答案。但不论如何,请阅读后的每个人不要忘记那段由死亡与战争串联的历史,从而警醒自己,现在你该做些什么。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太平洋战争》经典读后感有感  太平洋战争  太平洋战争词条  读后感  读后感词条  有感  有感词条  经典  经典词条  
美文

 什么是快乐

 什么是快乐?要是问起这个问题来,那答案可多了。小朋友会说:快乐是天天能吃巧克力;小学生会说:快乐是天天没作业;老人们说:快乐是儿女常回家看看;对于我来说,快乐...(展开)

美文

 吃饱了,咱也聊聊“地摊儿经济”

 两会之后,对大家影响最大的宏观政策,也许就是这两天铺天盖地的“地摊儿经济”了吧。  有多火,昨天我去给一家外企客户做咨询,一上来对方的老总就半开玩笑的要求,他...(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