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师和玛格丽特》是一本由[俄] 布尔加科夫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3.00元,页数:403,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撒旦起舞。
●唉!我讨厌讽刺文学,讨厌装神弄鬼、阴阳怪气。这本书就是自恋的布尔加科夫的一次撒娇。排除掉翻译因素(其实高慧群的翻译还行)语言依然平庸,叙述技术乏善可陈,我想象不到它能对文学有任何启发。如果布尔加科夫烧毁了手稿之后不再重写,文学史不会有任何损失
●206:2.29纪念吧。一本很好读的故事书。比较好的章节是1.大师出现描述爱情,最后迷走雨夜(13)。2.玛格丽特(19),3.撒旦的盛大舞会(23),场面大4.宽恕和归宿(32)
●像你我这样被剥夺一切的人,只好求救于彼岸世界之力。
●关于译文准确性我没发言权,但是遣词造句明显不如钱诚译本老道
●魔幻现实主义鼻祖?
●刚开始的时候被俄国人的名字搞的要死要活,但是坚持看完会有不一样的感觉。当然谁是谁的名字还是搞不清楚
●魔鬼一如既往的有趣,至于这本书。。。只能说和我不在一个频率上。。。。
●貌似看了个最差得译本。。
●烈。千年前耶稣殉道一段尤其出彩,返回现代有一种很奇诡的感觉,于是找出《浮士德》重新翻一遍。着魔之所以也能使人完整,恐怕是捕捉了最本质的弱点,从这点上来说,魔是另一种毁灭性的圣。
《大师和玛格丽特》读后感(一):无论怯懦,最终还是要放过自己。
毫无疑问,文中的大师即布尔加科夫。在时代的洪流下,被冲刷的体无完肤。这个人被苏作协主席评价过:是一个无论在创作上还是在生活上都没有背起沉重的政治谎言包袱的人。他走过的一条真正的人生之路。
在生活困苦,精神压力沉重,明知作品不可发表的处境中,他仍坚持修改,并补充它的原因,只是因为:怯懦是人类最严重的缺陷。
而我欣赏的他钟情于此书,是否因为他正处于他的玛格利特的羽翼保护之下?所以读来感同身受、酣畅淋漓……
书中的大师作为主角,看似出现太晚,但其实一直都在,因为大师是大师,所以彼拉多是彼拉多。
困扰布尔加科夫最大的是怯懦,因为怯懦而愤怒,因为怯懦而妥协,因为怯懦而毁书。
最终直到沃兰德把大师带到彼拉多身边,说:“好吧,现在用一句话结束您的小说。”大叔高喊:“你自由了!自由了!他在等你!”的时候,彼拉多得到了真正的宽恕,大师亦是。
时代是时代,时代永远往前走,而活在魔幻现实之下的我们,终要学会放过自己。
《大师和玛格丽特》读后感(二):像你我这样被剥夺一切的人,只好求救于彼岸世界之力。
看完以后深为布尔加科夫天马行空的想象力折服,这本书读起来很流畅,甚至有点停不下来,但是你很难抓住作者的具体意图,写作手法十分新颖,现实和幻想的交织,传统与神话的碰撞,每个人物都塑造的丰满而模糊,丰满是因为不论是凯撒沃兰德,总督彼拉多,大师和玛格丽特还是流浪者诗人以及沃兰德的随从包括那只黑猫都刻画得层次分明,惟妙惟肖,但是这些角色都有别于其他作品,他们好像并不是一个个简单的人物,更像是作者寓意和寄托的合成体。
《大师与玛格丽特》被誉为魔幻现实主义的先驱,作品中常常出现魔幻和匪夷所思的画面,巧妙的是这些画面并不显得荒诞,因为这些画面都被融入到了一个个现实的问题当中,正是由于人们自身的罪行才招来了撒旦的厄运:有人因为品质恶劣引来杀身之祸,有人因为贪污受贿被关进铁窗,有人因为贪图钱财而人财两空,有人因为怯懦功败垂成……
作为本应是主角的大师和玛格丽特两个人,却在作品的中篇才出场,然而这并不影响两人的光芒,大师洁身自好,不为世俗所污,玛格丽特更是善良勇敢,感情炽热而且敢于为爱情献身,这两人应该是作者心中美与爱的化身,两人最后的命运也代表了作者理想中的世界—和谐,自由,平静。
魔幻与现实交错,两条叙事主线穿插进行,这是整部作品的整体基调。
作者布尔加科夫曾费时两年写了15章节,后来却将手稿焚毁。再到后来有重新展纸,一气呵成撰成本作。这与书里主人公“大师”的遭遇如出一辙,作者应该多少有些在“大师”这个角色上注入自身境况。
直到第13章,主人公大师才出现了(小说分两步,加尾声共有33章)
玛格丽特深爱着大师,为她放弃一切,只想大师能够重操旧业,把烧掉的小说再重新开始写作。大师也深爱着玛格丽特,不想让自己堕落的境遇影响玛格丽特,只想让玛格丽特从此离开他,不再受他的拖累。
书中提到了很多行业的人,老百姓,作协大佬,某部门负责人,等等,这些人都因为行为不端,贪心,卑鄙丑陋等作为,受到了撒旦的揭露,惩罚,审判,赐死等。有人活了下来,却从此一蹶不振。然而想大师和玛格丽特这样的所谓“好”人,从此摆脱人间疾苦,飞升了,从此因为皮囊的死去而获得了灵魂的永生。
书中有很多宗教因素,也有关于一些宗教人物及其故事的描写,因为不懂其来历,不能很好的理解,但这些都不大能影响阅读本作品的整体体验。这是一部不会让读者失望的经典之作。
终于看完。上上周看到第二部分之后就停了一周,想想也没什么特别的原因,完全是因为读了三分之一才见到标题里的主人公,心情复杂。前天兴起又打开某豆阅读,很愉快的就看完了,可能因为大师和玛格丽特的部分比较多,人名也熟悉了,章节也不都很长吧。
总的来说故事挺流畅的,众人的结局也没什么意外的地方,唯一令我失落的是尾声里没有写阿尔奇,精明的餐厅主任。虽然算不上主角,但能细心辨认出来着何人,还能对事态有较为准确地预估,因该不会过的很差吧,但偷了两条干鱼肉可能就要另当别论了。
至于序言提到文中的种种内涵,我觉得这不正是文学作品所应有的吗?可能我不适合提前看序言或简介,剧透太多很影响我的心态。而且因为序言里一句“也是几十年后才滥觞于拉丁美洲的所谓魔幻现实主义式的”,匆匆一瞥只看到了魔幻现实主义和滥觞两个词,使得我一度把这本当作魔幻现实主义的开山鼻祖来读,有点硬着头皮的意味了。反倒是读完之后再看序言,对文章情节的回想更具深意。特别是前述这句话,让我意识到自己犯了一个多么可笑的错误。
插一个无关紧要的亲身经历。下晚课出来路遇几个汉语言的女生,正在及其八卦地讨论班里某某找了了新男友。一个女生说某某男友来陪某某上课,课上自己看《围城》,极投入极认真,手机都没看一眼。另一个女生拖着长调、以一种极其嘲讽的语气说:“《围城》?!大一的吧?!!”听罢,我只能默默感叹不懂来自文学系的嘲讽。
翻译还算流畅,感觉后半部分的略胜一筹。法语音译成俄语再音译成中文真的非常奇特。印象最深的是“柏辽兹”译为“伯尔利奥滋”和merci译为“梅尔西”。当然也有些句子读起来很拗口,使我一度怀疑是不是两个人的合译。
始终不明白为什么是《大师与玛格丽特》这样一个书名,用众多主角中的两位之名作为书名。感觉有点偏。可能因为这是作者想要赞颂的部分?但总体感觉还不错。对我来说算是对撒旦的另一种解读吧。
最近一段时间,无论是看电影还是看书看剧,都很难有“同感”,很少被直击心灵。《化身博士》是个例外。这挺让我难受的,分不清是作品本身不够打动人,还是自己太麻木。
要说这书讲了什么道理、给予怎样的警醒,我还真说不出来。但无说教的书不见得不值得夸赞,比如其中有些修辞我还是蛮喜欢的。
“秋夜的黑暗就要压破玻璃窗涌进屋里来,我会在这墨水似的黑暗中被呛死。”
“玛格丽特又一纵身,大片屋顶完全没入地下,冒出了一泓电灯光摇曳不停的火湖。这火湖突然竖立起来,移到她头顶上,月亮从脚下一闪而过。”
“轻浪般的暖气从壁炉中涌出,驱散潮湿,带着芳香充满了整个房间。”
“月光路上沸腾起来。一条月光河流从中奔涌而出,并向四方漫溢。”
“月亮开始疯狂,把一股股流光朝伊万直泻下来,光芒四散飞溅,房间里犹如洪水泛滥。那汹涌的月光不断上涨,渐渐淹没了伊万的床铺。”
有趣。这些会让我不自觉地想起《时间与河流》的作者,尽管我对他的认识只停留在《天才捕手》。
“他躺在那儿,听着咚咚的心跳,仿佛那颗心不只在胸膛里,也跳到了脑袋和耳朵里。”
生动。经常会体验到的感受,被这样直白又形象的写出来,感觉亲切又欣喜。就像《历史系男生》里Hector对Posner说的那段话。
“帽子突然喵呜一声,变成一只黑猫崽,蹿回到他头上,四爪紧紧抠住了他的秃顶。”
读完这句我吸了口气揉了揉自己的头顶,感觉好痛。
还有一些鸡汤式的短句:
人间之最大不幸莫过于丧失理智。
可悲的倒不是那些话本身,而是那些话里面包含着的真实。
他丝毫不能改变自己,所能者唯有忘却而已。
只要从灯下抬头望望天空,就知道今夜一去不复返了。
他发觉自己无人过问,孤独无援,终于下定决心从床上爬起来,不管这需要他付出何等非人的努力。
任何时候对任何东西都不要害怕。害怕是不明智的。
人类最大的毛病之一就是怯懦。
「我说过多少次了,你们的主要错误在于低估了人类眼睛的意义。要知道,舌头能掩盖真情,眼睛却绝对不能!别人突然向您提出问题,您能不打哆嗦马上控制住自己,您知道用什么话来掩盖真情,而且说得振振有词,连脸皮都不皱一下。可是,唉!真情已经被别人的问题触动,霎时间它从内心深处跳到了眼睛里,一切都完了。真情被发现,您也就露馅儿了!」
「反正你们这些人都让我讨厌了,说不出有多么讨厌!跟你们告别是我的福气!你们统统见鬼去吧!」
最后还有两句普通但吸引我的细节比喻:
只有一棵病恹恹的无花果树,抓住一块老天不要的旱土,在崖缝中苟延残喘。
……从带着水珠的淡红色鲑鱼肥肉上剥下它那蛇皮似的银光闪闪的鱼皮。
当然不排除还有因眼花困倦而被我遗漏的细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