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相》是一本由(日) 织田作之助著作,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出版的208图书,本书定价:25.00元,页数:2011-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世相》精选点评:
●感觉他没有太宰治那么无赖
●性与肉体虽未睹见,颓废阴郁之味倒是遍布全书
●我喜欢“世相”这个标题。既然是世相,那么自然是比较贴近现实,也就比较朴实平淡,给读者的感受这是一种取材于生活的现实题材的作品,而且没有太明显的加工痕迹,说是小说更像散文。喜欢一句“虽说圆鸡蛋也能切成方的,但还是剩下了边边角角”
●世相本是如此,又何必呕心沥血粉饰雕琢。你抬眼看镜子里的那张脸,竟与其余千千万万张,没有什么不同。
●絕望時讀太宰,迷茫時讀織田
●绿木之都 其间夏天匆匆而过 以为是夏虫正要用团扇去扑 哪知已经是秋虫了 略有点流水账的意思
●织田用第三人称写的小说总是比用第一人称写的来得流畅自如,更有生机,很多细节直熨帖进人心底。按理说用第一人称更能表达细腻情感,但往死里抒发主观感想,常常只让读者感到作者海一般深邃的自恋,到位的客观描写反而事半功倍。最爱《听雨》和《赛马》两篇,《世相》中的“一毛钱艺伎”辛酸至极。这本集子总体来说不如《夫妇善哉》,织田还是适合写关于颠沛流离的故事。
●东太宰、西织田,这当是武林大会了
●十钱艺人。哪怕在桥下参加流浪汉的盛宴,也会涂满雪白的粉,盛装妩媚地出席。
●跟想象中的有点不一样@。@,居然是这么的朴实(。诚然,关于人物世相的描绘都挺好的。
《世相》读后感(一):如果不能够迎合,索性堕落
读的是台版新雨出版社的本,篇目跟大陆的不同,相同的只是《世相》与《新绿之都》(台版译作《树之都》,应该)。
很切合我心性的文字。现实里一直表现得很努力上进的人,骨子里却有对能够随意怠惰甚至不负责任的人生方式的向往吧。
所谓的无赖派,只不过是不想勉强自己走不喜欢的人生道路罢了。我这样以为。
《世相》读后感(二):他的作品中背景中有着浓厚的大阪风光和江户风情。
织田作之助1913年出生于大阪,战争期间开始文学创作。1941年出版的小说曾《青春的反证》以“伤风败俗”罪名被禁止。战后,他迅速活跃于文坛,因《世相》等作品成为无赖派的代表作家。素有东太宰,西织田之称。在理论上,织田主张彻底打破旧的传统道德。织田作之助的小说内容上、表现上富于直露 性,一般将他看作战后肉体颓废文学的先驱。
织田作之助的成名作是1940年发表的《夫妇善哉》。
他的作品中背景中有着浓厚的大阪风光和江户风情。
《世相》读后感(三):远远不如旧译
旧译参看《维荣的妻子》http://book.douban.com/subject/2075629/
柯森耀译
略引两端我最喜的:
柯译:
焦躁之雨不住地打在放荡不羁的风俗作家凄凉的心上,能为他挡住这场雨的,恐怕只有想象中的一角钱艺妓那把破烂伞了。
侯译:
为我这个放荡无赖的风俗作家的落魄心灵遮风挡雨的,就是想象中一角钱艺妓的那把破油纸伞。
又
柯译:
尽管他们把我定为颓废派作家,如果我因此就慌忙去迎合时代的潮流,那未免太丑恶了。不良少年被人说是不良少年,就会更加不良下去,与人抬杠,以此表示他的自尊心。你们要葬送就葬送吧,我以破釜沉舟的心情继续写下去。
侯译:
如果因为被贴上了颓废派作家的标签就惊慌失措地迎合时代的风潮,仔细想来这也是一种丑态。一旦被扣上不良少年的帽子便越要作恶多端,拉开架势接招儿才是最起码的自尊心。打入冷宫就打入冷宫吧!我怀着破锣破摔的心态继续奋笔疾书
《世相》读后感(四):这个世界的真相
第一次看织田作之助先生的作品 也是因为他与太宰治先生同属无赖派 而这两位先生与我这个时代将近隔了70年 然而世相却没能够改变多少。这世相为何 先生在书中并没有明确的指出 但这书中的文字却又明明白白的说着 这就是世相 也许当真只是简单的世间的相貌吧。这书中收录了先生的八个短篇 但取了《世相》这篇作为总书名我想这一招是高明的 毕竟大部分人对这所处世间的样貌还是不胜好奇 我也不例外。先生的小说中总是或多或少参杂着自己人生里真实的份量 无论是早年丧失双亲 身患肺病 迎娶招待女还是流浪 甚至作为一名小说家 无不真实的用颓废的手笔写下了二战期间的日本人民现状。他曾在《乡愁》里写到‘为何我要写世相 而不去写人类呢?’这样的疑问却是无人能答的。在八个短篇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赛马》 因为在 赌 这件事情上最能显示人性和 世相 尽管在战争中饱受摧残 生活困苦 但在国家宣布投降战败后 人们一下子仿佛像是什么都没有失去一样又充满了熠熠的生机与活力 这让我想起了张恨水在《纸醉金迷》里描写的中国人民的这一时段 二者简直如出一辙 尽管二者的原因相反着一者为战败 一者为胜利。所以先生才特别容易在小说中提到 赌 这个元素 无论是赌大赌小 赌钱赌情 还是赌名声赌荣誉 更甚者赌命这样的故事都异曲同工 告诉我们 这就是世相 这就是人性。虽然先生与我们相隔半个多世纪但他的文字却能引起我无限的共鸣。‘我将若潭边水车般周而复始的悲伤看作人间世相,而反复描写那些世相的我亦如潭边水车般悲哀。’最后引用这一句来结尾 ‘对高声呐喊也感到难为情,对细腻的情绪也感到难为情,对自白也感到难为情。这就是我们这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