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登庭神秘事件》是一本由[英] 安东尼·伯克莱著作,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5.00元,页数:27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莱登庭神秘事件》精选点评:
●又一部罗杰疑云呗
●大神的出道作果然是大神级别的。抽丝剥茧的逻辑推理淋漓尽致,roger简直就是个话痨,萌翻了!解答回收伏线异常出色,如果密室的技术含量能高一些,可以给满分。
●有趣的薛灵汉、没有委托,自己就开始侦查的薛灵汉。。。基本上没什么诡计,有的只是一步一步的调查和推理,倒有点像西泽,但是没西泽那么严谨。。。
●‘迷糊侦探’罗杰•薛灵汉这本书内误打误撞地探案。从未有看过比这个更小儿科的密室了,说是说密室,结果连机械都懒得用,直接就从窗子里出去了...安东尼•伯克莱的这部反推理出道作的亮点是对薛灵汉的刻画与调侃。因为很多英式的幽默很难让我们中国人会心一笑,就好像外国人(包括中国人)很难看懂《笑林广记》里面的笑点。不过即便如此这本书翻译得也确实糟糕。
●侦探的好友是凶手,过于降低阅读的趣味性,行文线索过于明显,再度降低阅读的乐趣
●密室很水,布局很一般…凶手设置有些许意思,语言倒是幽默流畅,很好读
●糊涂侦探的确好糊涂。。一开始真以为助手又呆又蠢又碍事,后来每每有怀疑都还是被骗过了,所以最后还是觉得挺意外的但又感到合情合理。虽然过程中经常很捉急,也没有什么很高明的犯罪手法和破案方法,但总体来说读起来很顺畅,加上happy ending,是个挺不错的故事~
●被编辑大为吹嘘的幽默文笔,其实经过翻译,或是岁月的洗礼,显得很普通。侦探大人如此啰嗦,并且看不到那条最有嫌疑也最后确认是罪犯的线索……不过多重推理的框架确实和别人很不同,一改卷福那种事情只会是他说的那样……稍稍期待下另一部更有名的作品,是不是能将多重推理,放到更让读者惊叹的位置。
●略狗,无聊刷
●比毒巧克力给人的印象好多了。另外真没想到薛灵汉是这么有特点的侦探,当然二人组的互动也相当有趣。反正确实是不错的作品就是了
这是一次艰难的推理——罗杰无论是对受害人还是对嫌疑人都非常不了解——起码在他知道真正凶手是谁之前是这样没错;能够用得上线索少得可怜,有的就只是一些琐碎的疑点;作为一名从外地来的的座上客,罗杰与他的朋友阿莱克又不便高调介入此事……
面对种种困难,罗杰总算把谜题解开,然而事实却是惊人的……
《莱登庭神秘事件》读后感(二):我们都是这么开始玩游戏的
罗杰就像一个玩冒险游戏的小孩儿,用埋藏在理性外表下的那颗敏感而跳跃的心来欢呼雀跃地扎进这场游戏中。他何止不是在破案,他简直就是在用那小说家丰沛的想象力构思剧情。每当一个小线索冒出来的时候,他的小脑袋瓜里立刻就像火山爆发一般喷涌出无穷的故事。在美妙的灵感的喷发中,他欢催地行动着,在不时出现的小尴小尬中,想象着自己就是福尔摩斯,就是波洛,就是奎因。在所有猜测到的可能性被排除后,这位伟大的创造型侦探,很有范儿地结束了这个案子,留下了一件漂亮的作品,谦虚地供人瞻仰。
像不像刚开始接触推理的自己?其实,我们都是这么开始玩游戏的。
《莱登庭神秘事件》读后感(三):糊涂神探薛灵汉
安东尼·伯克莱以其在《毒巧克力命案》中惊世骇俗的多重解答而留名于推理界史册。这本《莱登庭神秘事件》则是其早期长篇作品。相比毒巧克力,本书又会带给我们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本书以罗杰·薛灵汉为主角,故事中,薛灵汉及友人阿莱克受邀前往莱登庭参加聚会,然而邀请他们的老绅士却在第二天被发现在密闭的书房中饮弹身亡。这到底是自杀,还是他杀?发现了事态蹊跷的薛灵汉决定一查到底,却发现情况比自己想得还复杂……整个故事,遵循古典推理的基本套路:案件发生、侦探断案,最后真相大白,意料之外,情理之中。从这一点上,本作相比《毒巧克力》的多重解答,或是《裁判有误》的不按牌理出牌,显得中规中矩,毕竟是作者的早期作品。从构建推理核心诡计的方面看,本作虽是“密室杀人”推理,但密室稍显简单,调查过程中已经破解,没有太大悬念。因此整体剧情的推进主要依靠情节,即“Plot”的展开了。这方面,安东尼还是显示了他独具一格的功力,而这也是和他对本作主角薛灵汉的塑造大有干系。
本作中的侦探薛灵汉,是安东尼笔下的主要人物,相比福尔摩斯这样的冷静镇定的经典侦探,薛灵汉却是显得一副大大咧咧的样子。他虽然有着敏锐的洞察力,但往往在推理时太过自信满满,结果就是屡次把案件调查“带上错误的道路”,弄得错漏百出,令人啼笑皆非。可虽然一副糊涂样子,最后薛灵汉却总能峰回路转,把握事实真相。整个剧情也就在他的错进错出之间,充满了令人捧腹的笑料。加之安东尼那诙谐幽默的笔法,令读者在阅读时经常被逗乐。不过笑料归笑料,对线索的铺垫和案情的深入却也是毫不含糊。到最后,当被层层包裹的真相终于大白,读者在惊呼真正事实的出人意料之余,也不得不承认其在情理之中。这可说是作者对人物塑造和剧情构建的成功。
因此,虽然比起后期作品,本作有些“特色不足”,但仍有可观之处。也许对初次接触安东尼·伯克莱的读者,《毒巧克力命案》是更具有代表性的选择,但本书也不失为一部推理佳作。喜欢伯克莱,喜欢薛灵汉的读者不应错过。
《莱登庭神秘事件》读后感(四):别以为你叼把烟斗,拄把手杖就是福尔摩斯
看这本小说总是能让我想起前不久闹得满城风雨的蓝可儿事件。记得那几天,每张报纸、每家电视台都争相报道蓝可儿事件的最新报道,而她生前的电梯视频也被疯狂转发。蓝可儿的死一时间成为街头巷尾茶余饭后的谈资,很多论坛都在讨论蓝可儿事件背后的真相。每每看到大家谈论此事,心里总是感到不舒服。把别人的死当做游戏来看待,这是对死者最大的不敬吧。有人和我说百度贴吧还有“蓝可儿”吧,我听后一直不敢去看,不愿意看到一些自以为是的人探讨自己的推理,炫耀自己的智慧。 我和朋友也谈及我对此事的想法。他和我说,既然警方把电梯视频公布于众,就是想聚民智来还死者一个清白。和人论理一直是我的一个弱项,被他这么一说,我自己也开始有点怀疑自己的想法。我只好回驳道,就算要还死者清白,也不能把案件当儿戏看待吧。 后来有一篇标题是《我们还要拿蓝可儿消费多久》的文章说出了我一直想说的话。蓝可儿事件一曝光,有很多人开始扮演了侦探的角色。他们仔细研究警方公布的视频,有些人甚至到事发酒店去寻找线索;他们去打探受害者的人际关系,却没有几个人真正想了解她生前的样子:她生前喜欢什么歌曲、爱好是什么。大家只是为了填补自己生活上的空虚,却不理睬爱她的人的感受。 仔细看看书中的业余侦探薛灵汉,你会发现他刚开始也不过是把这场死亡事件当做一场锻炼智力的游戏而已。他在案发地点搜寻着或真或假的线索,还把自己的朋友兼侦探助手戏称为“亚历山大•华生”(“华生”先生也很配合地称薛灵汉为夏洛克•福尔摩斯)。这一次,侦探和死者也只是有两三天的交情。在书的开头,他几乎不关心受害者生前的一切,直到书的后三分之一的部分,薛灵汉才明白过来要探究死者生前的所作所为才能破解疑案。这本侦探小说中的人物(除侦探与助手外)就像同时期的侦探小说中的人物一样,只不过是凶杀案这道数学题的已知条件一样。他们虽然是人,但是毫无人的特性,是典型的E•M•福斯特所说的“扁形人物”。这种侦探小说中的“小说”二字几乎是徒有虚名,它更接近于谜题,是读者与侦探(确切地说是小说家)之间比拼智力的竞技场。不得不说,安东尼•伯克莱独具慧眼,居然能正确地预言“未来的推理小说,心理成分吸引读者方面将超过数学成分”。 单纯地简评一下这部小说。小说的文风很幽默,轻松耐读。由于死者一上来就毙命了,太过路人化,读者也不会在阅读过程中包含着悲愤。 我窃把“密室小说”分为两类:一种是,全书的核心诡计就是凶手如何形成密室的,写这种类型作品的作家以约翰•狄克森•卡尔为首;二是,密室的形成过于简单,所谓的密室杀人只不过是个噱头,密室只能充当一个次要诡计,甚至连诡计都不属于,这类书的代表作(我读过当中的)是阿加莎•克里斯蒂的《圣诞奇案》。很显然,这本书归类于第二种。 书里最大的看点是迷糊侦探薛灵汉的迷糊推理,还有安东尼•伯克莱的幽默文风:书中有一段确实能让你开怀一笑。我还认为书里有一部分可以算作叙诡,不知大家看法如何。 整本书情节的时间跨度只有三十多个小时,所以情节不拖沓,节奏很快。侦探的推理,在书的最后三分之一的部分渐入佳境,也更为精彩。最后的推理还算中规中矩,虽然我怀疑部分线索是不是有点不公平。 本可以给这本书打7-8分的,无奈以前看过的小说与之相类似,大大地打击了读书时的乐趣,故评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