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的智慧》是一本由(比)莫里斯·梅特林克著作,漓江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7,页数:487,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花的智慧》精选点评:
●慢慢读
●更喜欢《蚂蚁的生活》。梅特林克不属于劳伦兹那种大德鲁伊,他很少自行实践,更多的是对他人科学记录的文学性陈述和总结。他只是德鲁伊世界的观察者。
●这是什么鬼
●我读完了?感觉像是没写完。但是作者前二十章的文字十分优美,要是有配图就好了,像文字版动物世界。
●bbc出品的 植物的私生活就是对这本书的致敬吧 人类最迟出现在地球上,所发明的东西在植物界早已存在,我们所走过的路植物早已走过。
●象征主义其实很无聊
●美文写作者梅特林克。文学教材在学生讲诉故事的时候,总是会引起误解,给了他们作者的作品以及评价,让学生们知道了他们是著名的作家,是要成为作家所要仰慕的标杆,可往往这种说教就变成了一道习题,梅特林克变成了知识符号,最坏的情况既成为一种死的东西。学生们无法对他了解更深。梅特林克是谁?他为什么写作?他写作是为了谁?
●花是无用而美好的,它代表了这个世界上大量同物质的东西。 一个社会应该能够允许无用而美好的东西存在,容忍有一类人为这样的东西投入时间和精力。。。 当然,所谓的无用, 只是主流社会的评价,对于个体来说。。。。。
●青鸟也是这本书里的
《花的智慧》读后感(一):像那些以小说为世人所知的人,有时他们为数不多的散文和诗歌也异常迷人心醉。
梅 特林克的小说写的很好,但从不知他的散文也很好。偶尔看到,竟有种心生海棠的感觉,无法舍弃那字里行间的温柔和深情,就像尼采的诗歌一样,我竟以为他不会写诗。。。。但怎会写的怎么怎么温润和感动,泰戈尔和仓央嘉措应许他一个位置。
《花的智慧》读后感(二):可惜没有配图
这本书与其说是科普,勿宁说是自然类小品文。书中提及的花种不多,类似含羞草,兰花之类的早已被现今大众所熟知,因此读来鲜有惊喜之处,又作者的某些观点会在文中反复提及,因此也给读者带来稍稍不耐烦。本书好在语言优美顺畅,虽然是本外国著作,译文却很符合中国散文的特点,读来十分舒服,比较适合中小学生们作为知识的拓展及语句表达的学习的课外读本,而如果你有闲心闲时,也可伴着香茗浏览一二,舒展心情。
《花的智慧》读后感(三):这本书要是有插画就更棒了!
不知道有没有爱好植物的同学能给出书里那些花的图片啊?
要能做出视频就更好了,比如苦草挣断花梗的那一跃——"它们把自己
从花梗上撕开,以无可比拟的一跃,在快乐、晶莹的小水珠中,花
瓣飞升而起,破开水面。尽管伤可致命,但它们依然容光焕发、
自由自在,在粗心的新娘边上漂浮了一会,完成结合,然后这些
自我牺牲者就从那里漂走,萎谢;与此同时,那位已做了母亲的
妻子,也合上仍存有生命最后一息的花冠,蜷起螺旋状花梗,重
又沉入水塘深处,好让无畏的亲吻之果成熟"——真是动人啊!
《花的智慧》
“生菜处于野生状态时,”我在上文提到的作者这样说道,“如果我们撕开叶柄或叶子,就会看到一种白色汁液渗出,我们称之为乳浆。它由各种成分组成,这些成分能防止鼻涕虫的侵扰,有力保护植物自身。另一方面,人工培植的品种虽从野生生菜发展而来,但乳浆几乎丧失殆尽,因此令园丁们心头黯然的是,这种植物已失去了抵抗能力,只好等鼻涕虫来吃自己了。”不过,下面这番补充说明仍然是正确的:除幼苗阶段外,这种乳浆其实很少匮乏, 生菜一旦长成 “蔬菜” , 或成熟结籽, 乳浆就会相当丰富。 可是, 在它生命刚开始的时候,最初的嫩叶萌发的时候,正是植物特别需要自我保护的时候啊。你也许会这样想,如果我可以这样表达的话:人工栽培的生菜大概有点神经错乱,它真是昏头昏脑了!
吐槽:植物和人一样,也挺贱的。。。。
“不过最独特离奇的,还是芸香的方式:它属于臭名昭著的通经药 一类,是一种有点难闻的药草。安静、温顺的雄蕊在矮胖的雌蕊周围排成一圈,在黄色花冠里等待着。到了结合时刻,雌蕊仿佛发出召唤,呼唤谁的名字,于是雄蕊就听从了指令,开始有一根动身接近并触摸雌蕊的柱头。然后是第三根、第五根、第七根、第九根,直至所有奇数雄蕊都俯身效劳为止。然后轮到偶数雄蕊,依次是第二根、第四根、第六根等等。这其实就是遵命式的爱情!这种会数数的花,在我看来真是太离奇了,以至于当初我连植物学家也不信了,于是我打定主意反复核实它的感觉能力,结果不得不承认。现在我可以肯定:它很少会出错。”
吐槽:。。。。。。。。。。。==
“如果大自然无所不晓,如果它从不出错,如果它在任何地方、 任何事务中, 一开始就能表现得完美无缺、 绝对可靠, 如果在所有事情上它都能显示出一种远远超越我们的智慧,这倒是一件使人恐惧、丧胆的事儿。我们会觉得自己是一种奇特力量的牺牲品和猎物,而我们则毫无希望去了解或揣度这种力量。相信这种力量至少从智力角度来看和我们的能力是非常相似的,这或许更好一些。我们的智力和大自然的智力一样,利用的是同样的储备资源。我们属于同样的世界,我们几乎是平等的事物。 和我们发生联系的, 并不是无法接近的神灵, 而是种种隐而在偶然中发现这些意志,并隐而不露、 兄弟般亲近的意志 以引导,这就是我们的职责。”
吐槽:自然不是神灵,它是一种力量。
“有人坚持认为, 与其说存在或多或少具有智慧的生物, 不如说存在一种散布的、 普遍的智慧, 一种宇宙的流体, 根据它遇到的有机体在悟性上的好差,以不同的方式渗入有机体 我想,这样的观点并不是很冒失的。如此说来,人类或许就是迄今为止这个地球上生命典型的代表, 因为他对这种流体, 即宗教所谓的 “神” , 阻力最小。 我们的神经可能就是传导这股更为微妙的电流的线路。我们大脑中的脑回在某种程度上或许会形成感应线圈, 电流的力量在线圈中加强, 但这种电流不可能是另一种性质的电流, 也不会源自别的地方, 而是流经石头、 星星、 花卉或者动物的一种电流。”
吐槽:这种智慧是流性物质的观点很有意思,好似一种电流,而世间万物是不同的导体,我们的思想其实都源于同一种物质,只是导体自身的性质不同,使得表征不同。因而,可以说,花的智慧也便是人的智慧,这也便是万物有灵且美。
《蚂蚁的生活》
“人是唯一一种没有社会器官的动物。”
吐槽:蚂蚁有一个小口袋,用来装糖蜜,这个口袋和胃是分开的,这个蜜它不是用来给自己享用,而是把自己作为一个活的贮藏体,用于而饥饿的同伴享用。而这个口袋就是一个专为他人考虑而生成的一个社会器官。蚂蚁的天性是利他,让它违背自己的天性去做利己的事情是不太可能的,人和蚂蚁的道德极端是相反的,有趣的现象。
《白蚁的生活》
“这样我们就解释了众多的神秘现象之一:它引导我们懂得, 比如, 几千年来只管产卵的蜂后从不工作, 从不采花、 收集花粉、 吮吸花蜜, 可她为什么却能产下工蜂, 后者出没于蜂室,通晓它们的母亲自远古时代就已丧失的知识。它们从第一次飞行的时刻开始就知道关于飞行方向、采集战利品和培育蜂蛹的每一个秘密,同样熟悉蜂巢内复杂的化学作用。它们知晓一切,因为以它们为一个细胞的有机体知道所有自我维护的必要常识。 它们似乎广泛分散在空中, 但不管飞离了多远, 工蜂总与中央统一体联系在一起,它们永远属于那个统一体。它们沐浴在流动的生命体内, 犹如细胞在我们人类的生命中, 但在它们那里, 这种流动似乎更加分散、 更加灵活, 且微妙和超自然得多,或者比我们身体内的流动更加精妙。而这个中央统一体无疑与蜜蜂在世界上的灵气紧密相连,更可能同事实上的那种世界的灵魂相通。
多少可以肯定,我们曾经比现在距离这种世界的灵魂要贴近得多,我们的下意识依旧和它保持着联系。我们的智性已将我们与之分开,一天天分开得越来越远。我们的进步有可能意味着孤单吗?难道那不就是我们特定的错误吗?我们认为扩充人类大脑可能会产生伟大的福祉,这里就出现了一个必然的矛盾。 但是在这些领域, 没有可以肯定的东西, 因而各种假说必然相互冲突。而且,有时碰巧当一个令人遗憾的错误被推到极致时, 它就转化成真理; 甚至一个长久以来被奉为真理的观点变得混乱起来,剥掉伪装之后显示出的不过是一种错误或谬误。”
吐槽:为什么一只脱离原来蚁群的蚁后可以在别的地方重新建立起一个蚁巢,而又是谁去教会那些新出生的幼蚁们如何分工、如何工作的呢?答案目前来说是他们的本性使然,而这本性是自然的灵魂所赋予的。人类的智慧算是本性,还是后天发展而成呢?越来越发展的人类和自然越来越隔离,智慧使得人的灵魂和自然的灵魂分隔,我们是上帝之娇子,还是上帝之逆子呢?
这三部作品分别将文字镜头对准了三种不同生物,《花的智慧》描写了花儿们的生存方式,《蚂蚁的生活》和《白蚁的生活》则分别关注两种蚁群的生活细节。作者并没有将这些作品打造成科普文,而是将科学观察融入文学作品中,或者说用带有哲理的透析视角来呈现这些生物,最后回归到我们人类自身。
自己也是第一次接触到这种自然文学相关的作品,让我窥见了这些常见生物的生活隐私,在为它们的生存智慧感叹之时,也感受到了人类自身的局限。我感觉作者想要传达的哲理内涵远不及此,迫于体悟能力有限,只记录下此时的感受,但愿未来某个刹那得以醍醐灌顶。
这几本书最让我惊艳的地方莫过于这些小生物所展现出的生存智慧。花儿为了繁衍,进化出特殊的装置吸引昆虫进入体内,将花粉送上免费的顺风车;而蚂蚁竟是这样一种社会性的动物,它们的糖袋不是为了自我贮备,而是为了分享给别的蚂蚁,乐此不疲;白蚁相对来说,显得更为自私一些,当蚁后失去了生殖能力、当兵蚁失去了战斗能力,它们就会断绝食物供给,让失去价值的伙伴死去。当然,还有很多惊艳之处,比如会畜牧的蚂蚁、会种植伞菌的蚂蚁、会奴役的蚂蚁等,这些生物不再是我手中那个逃不出去的棕色小点,而具有了它们自己的个性以及智慧。
书摘中的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世间万物都有智慧,人类并非是这种资源的垄断者。假若智慧是一股流且有源头,那万物的智慧之源是相同的,不同的导体承载了不同的流量,并随之呈现出不同的状态。在自然其他生物面前,人类没有必要自觉骄傲,骄傲是因为盲目,盲目是因为欠缺认识。
不知道从何时起,我们就有一种习惯性蔑视自然的心理,也许我不想承认,但我能感觉到它深根于我的潜意识中,大概从我认字时就开始了萌芽。夏天,在黄瓜藤下抓瓢虫,然后塞进纸糊的灯笼;在市场上看到可爱的金鱼便随手买下,摆在桌前玩赏;大人们将各种树苗移植到街道两旁、高楼之间、霓灯之下,美其名曰绿化,明明是自己亲手将生长于斯的绿生命摧毁,然后将它们的后代禁锢,仿佛一场人对自然的殖民。
为何,我们在非人类面前的姿态都是那么高傲,凡是被我们研究过、了解过的东西,我们都会丧失了最开始的敬畏心理,继而想方设法为己所用。这是人类的本能?还是人类的智慧?
书中出现的争议之一便是动物所表现出的智慧是否只是它的本能。为何小海龟一孵出就知道要往海里爬,为何工蚁一孵出就知道如何去工作,它们的社会没有学校、没有文化,那它们的生存之道是如何一辈辈传承下来的呢?我不知道有没有科学家对这个领域做了研究,在这个我们还无法理解的地方,我们便尊称自然为神,自然赋予了它们带有智慧的本能,让它的子民得以生存。而现在来看,我们还知道我们的本能有哪些吗?我们可分得清哪些是先天,哪些是后天?我们是否人为地给自己添加了多层的本能,无论是为了文化意义还是社会意义。
如果自然是神,那我们这一族的孩子已经离它走得很远很远,好似叛逆期的少年,拼了命想在父母面前展现自己现学的本领,沉溺于展现中,似乎忘记了当初要这么做的理由。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b568cc50102vilm.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