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胜员工守则》是一本由周志友 编著作,安徽人民出版的309图书,本书定价:35.00元,页数:2006-9,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一本让我看完后觉得回到了80年代的书
●完全吹出来的
●建筑业的海底捞。
●中国少有的企业文化,或许没有之一。令人羡慕,向往之,渴望之,值得领导者和管理者学习,反思
●上班无聊时书柜里看到的 典型洗脑书 你的讲话里不断地儒家小伎俩 又把底层工人当小孩管 也就适合管理民工
●用洗脑的方式解决了:“关系”,“权谋”和“投机取巧”,似乎简单粗暴有效, 但是是否人性化?是否道德?无法评价。
●读完后,想起那儿工作的想法,苏州的波特兰小街
●垃圾
●看了一眼规章制度 就草草翻完了 想知道这一套管理制度和办法是什么年代出来的 完全不认同
●我实在没有什么别的本事,我只有认真做事的精神。诚实、勤劳、有爱心、不走捷径,就是我制胜的法宝!中国的企业都应该向德胜学习下,如果停止弄虚作假、停止伤害消费者、停止用不正当的手段来获益,你反而能走得更远。
当我们讨论企业管理时,经常听到一些玄奥的管理哲学,飘渺而又无现实指导意义的方法论。与学院派们专家们大部头的理论相比,《德胜员工守则》,这本不厚的一本小册子,分量更足,因为它里面的含金量,绝非前者能比。
德胜,绝对是企业管理中的异类。条条框框规定细致的让人诧异,从各工种的操作规范,到员工业的余生活,德胜事无巨细的都在操心;它提倡的一些管理理念,诸如“员工永远不是企业主人”这样的另类论调,更让人有种石破天惊的震撼感。
德胜是个建筑企业,他细化的管理指标自然没有太大的普适性,因为每个行业面临的管理问题千差万别。研究德胜为何这样规定员工,为什么要发出各种惊世骇俗的论调,却还能把企业打理的井井有条,成为各行各业争相学习的对象,这才是管理者们阅读这本书的终极目的。
管理是一种人与人的双向互动,离开了人,就无所谓管理。中国传统儒学对人有性善论与性恶论两类迥异的观点,那在德胜看来,人究竟是如何的?
在德胜眼里,人是恶的。
这里的恶,包括两个方面,源于骨子里的私欲,如贪婪、惰性,所以,德胜倡导诚实、勤劳,有爱心,不走捷径,德胜对原则性的错误绝不包容,对能跳出私欲的美德从不吝惜褒赏。就是希望借助制度的力量,压制对企业发展有害的恶,弘扬对企业有益的善。
恶的另一方面是来自于阶层的属性,在一个建筑行业,员工绝大部分是蓝领,在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看来,这是一群刚满足了生理需要与安全需要,处于温饱阶段的人群,所以他们有更高的另一种欲求,希望得到社会的认可和尊重。
在德胜这家公司,他们的这类诉求完全得到了满足,福利优与同行,高度的社会评价,甚至连亲友都是公司福利照顾的对象,对于一群一直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来说,这样的认同与归属感,是多少金钱都换不回的。
总结来说,无论是从人性本善还是人性本恶作为管理的理念和出发点,管理者需要了解员工,知道他们的诉求。从人性的角度,来设计制度,激励员工。管理是大道,法无定法,但是以人为本的理念,是不会错的。
《德胜员工守则》读后感(二):小议“走捷径”——读《德胜员工守则》有感
读完《德胜员工守则》,我特别认同其中诚实、勤劳、有爱心,不走捷径的核心观点。作为原装标配的中国人,我认为,做到诚实勤劳有爱心再简单自然不过,但真正拒绝捷径却很难,因为它太有诱惑力。
这个社会到处都流传着各种版本故事,重点都是耍小聪明走捷径完胜严守规矩的大智慧。我曾经看过一个故事,一个肥皂生产线出现包装盒漏装故障,工程师设计包装控制机械处理报价是190万元,而一个打工仔用台100元的风扇对着流水线吹就能分离出漏装的肥皂盒。老板盛赞打工仔具备真正的中华智慧,讽刺掌握专业技术的工程师对中国现实狗屁不通。的确如此,当老板面对100元的成本怎么舍得花上百万来提升技术呢;当一个公司造假上市能轻松圈钱过亿又怎能拒绝在账目上动手脚呢;当一个国家光出口低端产品经济规模就成世界老二还肯花心思改造传统产业吗…,所以,要求一个普通人在如今靠人脉能定乾坤、决生死、评输赢的大环境下拒绝那金光四射的捷径太难了。
然而,走上这看来鲜花似锦的捷径,真能成功吗?倒在捷径途中的累累白骨告诉我们,事实与想象相距太远。拿上文中案例来说,老板选择了短期利润,而不是彻底研究改造生产线,进而发展自主知识产权,建立后备技术力量支持。我们可以预见,生产线的故障不会只发生一次,而缺乏技术支持的老板运气不会好到故障都为他量身定制,更不用说那些风头浪尖上的公司名人一朝落败后的冷冽萧索。从洋务运动到金融危机,舆论不是宣扬师夷长技中体西用,就是扬言要赶英超美只争朝夕,迷信捷径梦的中华民族想跨越式发展大国崛起,现实中却专注挨打一百年,这不能不说是一个绝大的讽刺。
值得庆幸的是,以中国之大人才之广,还是有一个聂圣哲对近在咫尺的捷径保持一份清醒,德胜公司在成立后坚持不上市、不广告、不偷工减料也不做红顶官商,裹挟着现代企业理念冲破重重阻碍走到今天。而作为团队中的普通员工,我们更应对所谓的捷径保持十分的警惕,要知道即使是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也不会发生随随便便成功的“中国梦”,多数捷径往往都是陷阱,要想我们人生与众不同,就必须把握生命里的每一分钟,来全力以赴自己心中的梦。
《德胜员工守则》,是德胜集团员工的必读书目,是德胜员工的行为准则。我利用周末时间看完后,深有感触。初读此书,看到前86页的员工守则,不免觉得十分苛刻,缺乏人性化管理的意味。但是看到关于企业文化的篇章,看到聂圣哲总监的讲话记录,慢慢有了这样的感觉,严格而琐屑的规定,是为了形成一种习惯,一种认真负责的习惯;这种习惯,促成了企业的成功;这种成功,又转换为企业对员工的福利。所以,这是一种良性循环,是一种从个人到个人的回归,尽管公司要求“It’s good for company”。归结起来,就是:“不以小惠乱大谋”。
书籍前部分,是每个德胜员工必须牢记于心的员工守则。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琐碎,像中小学生守则,而且有些条文,涉及到了个人习惯问题。诸如:“每月剪头,不得出入网吧”等条文,有些限制个人自由之嫌疑。另外有些条文,在一开始看来,有些近似苛刻。例如不得顶撞上司,上司永远是正确的等,这些条文让我想到了美国西点军校。
这些条文,在一开始我看来,全无必要。但是反过来想,德胜的员工组成,基本上是由学历较低,文化层次不高的农村务工人员构成,一些必要的条文,是十分必要的。但在我心里仍有些抵触,认为十分不人性,而且限制了进言创新的通道。
但是看到企业文化篇中,聂圣哲总监的讲话,才觉得,这些琐碎的条文,苛刻的纪律,对于德胜集团来说,十分重要,是成功的基石。尤其是聂总监所讲的心态问题,我十分的认同。正如封面上所写:“一个不遵守制度的人是一个不可靠的人;一个不遵循制度的民族是一个不可靠的民族!”虽然,客观决定主观,但是,主观能动性能够反作用于客观。所以,一个好的心态,能够让员工发挥最大的效率。
这种心态体现在平时的习惯养成上。习惯就要从日常的行为做起,包括行为规范,包括思维模式。所以聂圣哲总监不厌其烦的强调一些日常琐碎的纪律,不断严格规范员工行为,不端刺激员工神经。可以说,这种刺激是不近人情的,例如“集团在我的努力和你们的不努力下,拥有了3个亿的固定资产”。这句话听来很个人英雄主义,违背了历史由人民群众所创造的历史观,但是细想之下有其正确之处。聂总用这种话来激励员工不断奉献,并且取得了成效。在企业中,只有把企业做大做成功才是硬道理。
话虽然苛刻,但是在日常管理中,德胜有十分注重员工生活质量的保证和员工福利的保障。尽管看起来是矛盾的:员工不是企业的主人,员工只能为企业着想。但是员工的努力是得到公司认可的,是能够得到相应的回报。聂总注意对优秀员工的奖励,同时也不姑息犯了错误的员工。正是这种奖罚分明的制度,也促成了员工良好心态的养成,从而提高了工作绩效。
1、“洗脑”有没有用?
怀着“一本员工手册有什么了不起”的成见开始看,看到比如“必须绝对服从管理者、任何职位的新人入职都必须先从两天打扫卫生和刷马桶开始、每月员工自发聚餐不超过1次、各种罚款……”,一种强烈的简单粗暴扑面而来,草草翻完前半部分的规定篇后越发不能理解这怎么能被当做代表中国优秀管理的公司?!坚持看吧,看完手册中间部分,总经理聂圣哲在不同时段、不同场合的多篇主题演讲稿,竟然难以置信的有了一种真想加入这样的公司和如果能为这样的公司出一份力那真不错的冲动。
从对这本册子和这个公司的怀疑、轻视、反感到感触、尊敬和向往,我反正是被成功洗脑了。
2、是什么洗了我的脑?
绝对不是前半部分无比细致的行为规定,很多条款只适用于某些行业,甚至对另一些行业来说绝对不适用。
洗脑的是后半部分演讲稿里一个又一个和他们推崇的企业文化口号对应起来,让人感觉真实、鲜活、不断发生着的真人真事。
3、洗完怎么落地?
规定要合理。公司的高要求应该和物质给予成正比。谁能饿着肚子追求什么精神和信仰。
规定要有“个性”。谁会被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温吞吞的企业文化所吸引?既要靠“公司永远不实行打卡制度”这种让人怦然心动的规定来吸引人,也要靠“所有新人无论任何职位,入职都必须打扫两天卫生、刷马桶”这种让一部分人简直不能接受的规定来挑到合适的人(比如我刚开始看条款的时候就绝对不能接受,心想虽说自己不是人才,但这样规定的老板也太自以为是,太不尊重人了吧,绝对不去这样的公司。最后被洗脑成功后,又心想,根本就是自己自以为是吧,怎么就不能打扫卫生刷马桶了?在家里不也做吗?二是作为管理者之一,不看公司整体的优秀,而揪着这一条不放,也太没有抓大放小的精神了吧?三是人有点能屈能伸的体验不是坏事吧?四是聂圣哲不是强烈号召要带着爱心去工作吗?如果每个管理者都打扫过卫生,刷过马桶,那么本职打扫卫生的人员是不是也不会觉得自己的工作低人一等,无形中他们也能更坦然的面对工作,这是否也是对他们的爱呢?怀着这样的爱心,他们一定会把大部分都难以打扫干净的卫生间干得总是让人称赞吧)。
要有“故事集”。虽说看书开卷有益,就个人偏见来言,看好的小说最能陶冶情操、教化人于无形。所谓文化这个词,就是说以文学去感化一个人吧。因为优秀小说的崇高立意都是通过不同的人物、生动曲折的故事情节、细腻又真实的心理描写去体现的,读者不由自主的将自己代入不同角色,一起哭一起笑,一起纠结,一起挑战,一起超越,最后读者各自得出了各自不同的崇高体验和对崇高的向往,潜移默化地完成了对未来自身行为规范的调整。他们的故事里不仅有正面典型,也要有反面典型,反面典型产生的威摄力应该能让员工们在制度没规定全、领导看不见的地方,默默地起着约束力。
口号化。我确实记不起来他们有没有愿景或价值观的口号。有一种要自己默默地从演讲稿和故事中总结出来他们的价值观是什么的感觉,总体是要做君子。从这个角度是否再次证明演讲和故事的力量?
企业家带头。我自己,算一个态度较端正的HR,为什么没兴趣看书中夹杂的普通员工心声、部分高管,包括HR写的稿件,即便他们也是讲故事配心得。可能是人之常情,谁都愿意听“领导”讲话,毕竟领导的经历、眼界、心胸、高度、全局性、气魄、甚至文笔综合起来,讲出来的故事确实“好看”得多。所以,领导要带头宣讲企业文化,带头身体力行地执行企业文化。
买这本书回来看,完全出于偶然,因为我在公司里面负责整理和维护《员工手册》,希望找一个其它企业的类似东西来借鉴下。没想到却由此收获了一个宝藏:隐藏在这个不起眼的书名之下的,竟然是一个黄金屋,里面充满了金黄色的沉甸甸的灿灿发光的东西。
关于企业经营管理的图书我看了不少,却从来没有哪一本像《德胜员工守则》这样,让人的心灵受到如此巨大的感动。因为整本书中所倡导的东西,是人类灵魂深处最真善美的本质,字里行间流露出来的真情实意瞬间就引起了我的强烈共鸣。个人觉得与其说这本书是关于企业经营管理的书,不如说它是一本帮你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教你如何为人处世的书。
德胜的名字,我以前是没有听说过的,对德胜的了解始于此书。就是这么一家低调的企业,没有做过广告也没有进行过任何公关的企业,在大多数人都还没有搞明白的时候,做到了行业第一。它靠得是什么?靠得就是把这么一句话发挥到极致:“我实在没有什么大的本事,只有认真做事的精神!”因为这句话充分体现了德胜的企业文化和价值观:“诚实、勤奋、有爱心、不走捷径”。要知道这是一个物欲横流、信仰缺失、价值观扭曲的时代,在这么一个环境下,能提出并坚持这么质朴的价值观,需要巨大的勇气和决心,而要在整个公司内把这些落到实处,其难度更加可想而知。德胜却做到了,它用事实向世人证明已经被很多人视为“愚蠢”的那些观念,蕴藏着多么巨大的价值!
在刚翻开本书,阅读前半部分的规章制度时,我略感不适,感觉其中有些条款似乎过于严苛,不近人情:譬如有些规则对于员工的个人卫生,睡眠休息,休闲娱乐甚至是员工之间的业余接触次数都有限制。可看到后来我却逐步释然了,因为德胜的这些要求,都是旨在帮助员工成为一个“君子”,这些规定都是“君子”所需要做到的东西,实际上如果我们严格拿古人对君子的要求来衡量,它还不算很严厉,还可以补充很多东西进来。另一方面,这些看似严苛的要求其实态度鲜明而果决地传递出来了公司的价值观念,让人很容易记住,比那些冗长而缺乏特点的制度要有效得多。
说到君子,我为德胜的用人标准所倾倒,它不看重一个人有多么光鲜的背景和文凭,只看这个人的品质。这种选人理念是很值得学习的,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保证公司的健康发展,基业常青。君不见有多少企业在员工管理和监控上耗费巨资却收效甚微,更不见多少曾经的巨无霸倒在了小人当权、官僚腐败之中,中国历代的政治兴衰不也反复印证着同样的道理嘛?所以启用君子,重用君子,坚决跟小人作斗争,这样的理念高明之极!中国的圣贤先哲们对这个理念不知道提了多少次,目前我只在德胜看到了它的实践和效果,这给了我极大的信心!
德胜不但在选人方面眼光独到,在育人方面也倾情投入,毫不吝惜,你完全可以感觉到它特别注重员工教育,重视得不能再重视了,每年都在这方面投入巨大的财力、人力、物力。只要你这个人的本质不错,愿意磨砺并提升自己的人品,德胜就可以把你培养成一个可靠的、职业化的、高素质的公民。它能提供一个环境给你,让你不断培育自己内心中的那些优秀品质,让这些真善美的东西发光发亮。我很想知道德胜是如何能做到这点的?根据本书的内容,个人猜想有一个很大的原因是德胜在企业文化方面下了苦功,因为德胜老板聂圣哲在书中的几次战略性会议上的讲话,几乎都是关于德胜核心价值理念方面的内容:“诚信、爱心、敬业”等等,完全不是我想像的那些类似业务扩张啊、财务整顿之类的东西,看来企业文化才是一个企业最核心的竞争力。
胡乱写了些关于本书的感受,希望对大家有帮助。其实当我看到赵晓老师的序和周志友主编的后记时,就感觉他们已经把这本书中能提取出来的东西都精辟地进行了剖析,如果再写任何读后感或者评语之类的东西,都是多余的,可我还是忍不住啰唆了半天,呵呵。建议想要对这本书有个主体认识的朋友,先去看那两篇精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