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唱歌的墙》是一本由莫言著作,作家出版社出版的简裝本图书,本书定价:20.00元,页数:313,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会唱歌的墙》精选点评:
●看完他的短篇小说集和这本散文集之后,我只觉得,他很真诚。特别真诚的同时,又时不时地透出来一点点的古怪色情。想想他在描写死去的表妹的时候一笔带过表妹已经僵硬的乳房吧。但是这种描写却不显得色情,也丝毫不会给人以亵渎尸体的感觉。这本文集并未收入太多有关于文学的文章,不知道是莫言本来就写得少还是怎样。但是就单从那几篇讨论文学的内容里,我觉得对于作家很有作用。不是随便看看增加见解的作用,而是必须要看的那种。有人喜欢拿木心来对比莫言,我只觉得,绝大多数人更喜欢站在高处指点江山的“天才”,而不喜欢这种真正根植于自己文化、自己的童年的真诚的作家。但是,读者尚好,作为搞创作的人,是绝对不可以自认天才的(除了尼采、叔本华这种极度自恋却天才的人)。因为你越是想成为天才,就越会把自己跟外界“天才”的概念比较,不妥
●一本杂文,浅显易懂,倒是没什么魔幻现实主义
●从散文和随笔中去看小说们的背景。
●最近很多人因为莫言的言论在网上抨击他,我觉得大可不必。不能用鲁迅的骨头来比较每一个作家,莫言的诙谐与可爱,坦诚与虚伪是他的特色,他是很会做人的一位作家。
●还是在山上一个人吃饭无聊防止搭讪时候看的。当时就奇怪于这样一个唠叨没思想没文采的人怎么获了诺奖
●这个写东西的感觉真是让人怀念啊。。特别像小学课本里选进的文章。不是说内容哦。。果然一个时代的作家真是有深深的烙印啊。。顺便,这本书自己看就没有张涛念出来那么有趣了。。
●莫言在书里说等他有了钱就要造一个自己的澡堂 不知道现在他造没造
●前面几篇喜欢,后面的那些篇章就不太喜欢了
●初读,读得很痛快。作家们,毕竟不是学问家。文学,创作是无比快乐的,研究是无比乏味的。研究多了,和生活就远了,读者自然少了。文字,一种表达工具而已,要是一辈子都用来咬文嚼字,还不如去搞科学研究来造福人类。浅显的说,文学于创作者自身是记录、表达,于受众,则起娱乐、启发、教育作用,其实本质还是一种沟通。让人开开心心最大限度地理解创作者的想法,让他们在看得见摸得着的生活中去反思,去发现美,这样就好啦~~搞纯文学研究真苦逼,向他们致敬。
●第一本莫言 和想象中有点不一样 差点路转粉 说相声 逗 有为艺术的夸张
《会唱歌的墙》读后感(一):初之本心
这四个字实在这本书中的某一篇里出现的,大体是在讲自己用自己的童年作为了很多写作的素材。
一如作者所说最真实的作品无非是自己的自传,字里行字都是写着心中最真实的自己,初之本心,大体就是叙新所言吧!
并不是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为作家,就想文中所说的一句话“本来只是想着打家劫舍,没想到弄假成真。”作者也是嘲笑自己是这班人,但是从莫言的字字句句中渐渐懂得,别人也许会对你写出的东西指指点点,捧到顶点抑或是贬到低谷,但是作为写的自己一定不能失去本心。
《会唱歌的墙》读后感(二):初学者心境典范
我是非常感谢这本书的。我初学散文,很多道理都是从这里学来的。尤其是莫言先生在“超越故乡”那篇谈及一个作家的故乡对其文学世界建成的深刻影响,我大受彼益,便知追回自己记忆的重要性。曾偶然看到新版的,竟删去那一章,不甚可惜。可能因为那章太散了吧。这也是本书有些为人诟病的地方,不过这不是诗歌,老是强调不够“优雅高贵”,这就有些过了。
若小说是一个作家的文学世界,那么他的散文就是他所接触的所有世界。
我虽没读过莫言先生的小说但是也能想象得到他的世界,也算是为读他的小说做铺垫了。
最近也在重温朱自清先生的散文。突想到,如果把一个作家的散文比作墨,读者的心比作纸,那么朱自清先生的就是一团十分浓厚的墨,我以前的纸是会被浸穿不能承接得住,而莫言先生的就是一团淡墨散在我的纸上,显得很自然我吸收得很快。
并不是说两位先生谁更厉害,只是各有千秋,全无高下,全凭喜好,不同时期体会不同罢了。
《会唱歌的墙》读后感(三):我就是想谈谈“吃”
前期我是看不进这本书的,可能是心静不下来,也可能他描写的属于他的那个年代的艰苦我体会不到,但自从读了《吃事三篇》就彻底的喜欢上了这个毫不做作的吃货。
莫言是个在乎别人眼光的人,说他吃多他就吃饱了再赴宴,说他吃太快他就学大家闺秀一根一根的吃,说他装斯文他就无奈的哭爹找娘,哈哈,这是一个多么坦诚的人!
我就来说说我关于吃的事情,我生在这个稳定繁荣的时期,不存在吃不饱饭的事情,但在儿童时期,还是会随着长我几岁的哥哥姐姐到处去挖树根吃,白色细小的吃起来有点甜,不过我可没有莫言敢去试百草那么勇敢的心,哥哥姐姐也不知道哪些草可以吃,我们一群小伙伴就只敢遵着爷爷奶奶辈的吃一些小野果之类的,印象最深的是,长了好多年的桑树,一到桑果成熟的季节,上面总是坐满了小孩,每每吃得嘴周围乌黑回去,外婆就问我是不是又去吃桑果了,我说没有啊…总是逃不过一顿说教。
印象还比较深刻的是钓龙虾,到了夏天,外婆家门前的小池塘里面就有很多小龙虾,我至今觉得不可思议的事情就是我们是拿龙虾肉去钓龙虾,它们难道尝不出这是同类的肉吗?有可能还是它们亲人的躯体,太恐怖了…由于外婆禁止我接近小池塘,每次钓了很多龙虾只能交给邻居家的同伴,他的妈妈我喊姐姐,就会去掉虾头,只剩虾球用大油大辣翻炒,吃饭的时候就端着碗去蹭几个,实在想念那个味道。
关于吃的我也是有太多话想说,但只能挑几个至今还没忘的来说说。在外婆那个小乡村有座寺庙,里面的和尚和外婆关系很亲近,有次过年碰巧去吃了顿年饭,你们知道和尚不能吃鱼肉,那你们知道她们吃什么吗?我第一次见时也是叹为观止,满满一大桌子的菜,除了常见豆腐青菜,全是树叶炸成的片儿,各种我叫不上名字的树叶,有好几种呢,虽然味道都是一样,形状大小却各有差异。这是我隔了十一二年回想起来还会讶异的事。
还有一件关于吃的事,不过这次是浪费粮食,恐怕那时候的莫言碰上那时候的我会恨不得把我大卸八块。从我记事起,我就厌恶吃米饭,每天都是想着法的把米饭倒一点在煤堆里,倒一点在下水道里,倒一点在水沟里…有时候被外婆发现挨骂不说,还会给我加饭,这就变得苦不堪言了,如果没有被发现,那这一顿饭吃起来会相当轻松。
总是会怀念起那些年在乡下度过的时光,没有手机所以有收到父母寄过来的信和新钱时候的欢呼雀跃;没有高级零食所以有一起偷西瓜吃野果子时候的快乐经历;没有高楼大厦所以夏天都会相聚乘凉热闹非凡。也怀念某些人,那时候的外婆精气神十足,吃饭的时候在门口喊一声我的名字,在多远都可以听见。那时候的青梅竹马,天天跟我比赛写作业都会输,他的妈妈总是把他的书包丢出门外,说他不如我。那时候的自己,好像真的一点烦恼都没有。
《会唱歌的墙》读后感(四):我与诺贝尔文学奖
两极相通 草木鱼虫 就像南极和北极都是冰天雪地一样 莫言的这几篇散文比那些意识流的长篇有意思多了 这几通吐槽别致有趣
在北风呼啸的夜晚,我们躺在被窝里,听着来自东南方向变幻莫测、五彩缤纷、五味杂陈的声音,眼睛里往往饱含一着泪水,心中常怀着对祖先的崇拜,对大自然的敬畏,对未来的憧憬,对神的感谢
你什么都可以忘记,但不要忘记这道墙发出的声音。因为它是大自然的声音,是鬼与神的合唱
社会会变成个什么样子,就像二十年前做梦也想不到今天的现实一样,今天做梦也想不到。如果非要让我想象二十年后或者说"展望"21世纪是个什么样子
99到19 二十年之转瞬将过矣 不只是这枚诺贝尔奖 世界变化了太多太多
莫言小时记忆力的确也好 看过那么多书 也还能记得大多大概的内容 然后还能成功的 不带隔阂的 转化为了输出 了不起
不像别人 被历史播种下的一个个的关键词给耽搁而惋惜了
他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触动记忆 如同几乎同岁时之海蒂 对那本书里的不少细节依然有着印象 前些时候看电影版时 都还能对其中她和克拉拉的故事串联起来不少 对农村 高山 大川 田野 一种无忧无虑生活的向往
毛老那天
以当时作为一个普通人的视角 把毛和当时人民群众的关系 写的算很形象贴切了
陪考一日
其实行文重点倒反而是在那几句 认识不少报社的人 可以借助媒体的力量
有一个能持续输出 发光发热的super man 不是一件幸事吗 后来再保送 出书 人生从头到尾的easy模式
洗热水澡
只有寄希望于我能写出一部畅销书,卖了几千万本,收入了亿万元的版税,那时,我的大澡堂子就可以兴建了
真的是把想法抒发的好淳朴乡土好直接实在啊
谈谈福克纳老头
他们回国后寄给我一本有关福克纳生活的画册,其中有一幅福克纳穿着破胶鞋、披着破外套、蓬乱着头发,手拄着铁锹、站在一个牛栏前的照片。我多次注视着这幅照片,感到自己与福克纳息息相通
是海内外的知己 天涯间的比邻
俄罗斯散记
草是奇迹,木是奇迹,花是奇迹,鸟是奇迹,我是奇迹中的奇迹。如此一想,遗憾不成遗憾,感慨不算感慨,如果大家都如是我想,国将不国,民将不民,君将不君,臣将不臣,那样的日子与马克思想象的共产主义相差不会太远……
我仰望着星空,从没见过的如此灿烂的星空。在漫野的虫鸣声造出的特殊的寂静里,我倾听着星斗的声音。星斗灼灼,摇摇欲坠。流星如火,划破天穹
我们头顶着同一个星空。我们仰望星空时,国界便模糊不清了
奇思妙想 诺贝尔奖
望星空
我们渺小得可怜,但我们也伟大得可以。千千万万年之后,当人类的子孙分布到许多星球上之后,他们会不会迷惘地问:"据说我们来自地球,但地球在哪里呢?"
于是,我们就成了与女娲、盘古、后羿、夸父比肩的英雄
时事杂谈也能写出有笔有划的科幻味道
历史在某种意义上就是一堆传奇故事,越是久远的历史,距离真相越远,距离文学愈。所以司马迁的《史记》根本不能当做历史来。历史上的人物、事件在民间口头流传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传奇化的过。每一个传说者,为了感染他的听众,都在不自觉地添油加醋,再到后来,麻雀变成了凤凰,野兔变成了麒。历史是人写的,英雄是人造。人对现实不满时便怀念过去;人对自己不满时便崇拜祖
作家的故乡更多的是一个回忆往昔的梦境,它是以历史上的某些真实生活为根据的,但平添了无数的花草,作家正像无数的传说者一样,为了吸引读者,不断地为他梦中的故乡添枝加叶
故乡的经历、故乡的风景、故乡的传说,是任何一个作家都难以逃脱的梦境,但要将这梦境变成小说,必须赋予这梦境以思想,这思想水平的高低,决定了你将达到的高度,这里没有进步、落后之分,只有肤浅和深刻的区。对故乡的超越首先是思想的超越,或者说是哲学的超越
论历史 谈故乡 也是头头是道 很不错
漫长的文学梦
因为我念课文是全班第一流利 难得有次露脸的机会 实在是不舍得下
难得又看到与诺文奖得主的相类点 这样感受倒也是似曾相识 但凡你错过的东西 似乎总会以另一种方式来提醒你 这是你错过的 你曾经热爱到流连忘返 却失而不可得的悲怆
我为什么要创作红高粱家族
但我当时并没有意识到这一创作的社会意义,也没有想到老百姓会需要这样一种东西。如果现在写一篇《红高粱》,哪怕你写得再“野”几倍,也不会有什么反响。现在的读者,还有什么没有读过?所以,就像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命运一样,每部作品也都有自己的命运
莫言如果愿意不走意识流的路线 更加倾向于把一件东西清清楚楚的说明白的话 还是很让人认可他诺奖底蕴的
其实几篇都是有点童年或是日常小事的样子 不怎么新鲜 但很实在 莫言写点成长和生活里实实在在的东西 可比那些意识流要好多了
还有为了饺子而来的作家梦 多年前在湖南看到的时候 是和这位当时仍显陌生却已是诺奖得主的大作家多么的感同身受啊
那时就想他日有时间与心境和环境了 当要好好看看他的书 尔来人生又五年 始愿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