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儿》是一部由具惠善执导,沈惠珍 / 具惠善主演的一部家庭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刚刚看完这部电影,内心久久不能平静。有一句话说你妈打你没有理由,在剧中该在童年时就有了阴影,感觉她妈妈有强迫症,并且认为自己永远是对的。我觉得当父母的应该反思,尊重女儿的想法。相比之下虽然小时候妈妈也经常打我,是因为我小时候太调皮了不听话,有时候对于极端不听话的儿女应该适当打,但是要加强沟通,不要虐带孩子。
《女儿》影评(二):不用诅咒施暴者下地狱 因为他们已经在那里了
一百星。看不出片子好在哪的人真幸运啊。跟我爸打我好像啊。一言不合就摔餐具,打人。我还记得很多次,滚烫的饭菜溅的到处都是,一米七多的我就像狗一样被打倒在地上,不知道该往哪里爬。 台词也差不多"你跟谁说话呢!" "我省吃俭用供你上学为了啥!" "你怎么不死!" 还有很多……具惠善好美,小演员演的好好,还有那个暴力妈妈,大家演的都特别棒。
《女儿》影评(三):隐忍和原谅
看了这部电影的介绍,我就知道,这讲的就是我和我妈的故事了。父亲的缺席,母亲把失败的婚姻,工作,生活的怒火和压力都转移到了我身上,注定了我的童年的暗色调,甚至一生都要携带的伤痛。不同的是我妈没有像影片中打得那样夸张,但在我妈去世之后我也从来没有原谅过她。因为隐忍和原谅不是一种东西,错的事情,不可以被原谅。
但是人生啊,需要隐忍的东西,有太多,爱,恨,好的坏的,都要咽进肚子里。
忍,才是人生。
《女儿》影评(四):影评
看了评论才发现大家对于这个现象的无视。这种伤痛真的太难受了。特别是女童,她们本该拥有的依恋能力在这种家庭里被另一个女人消耗殆尽,可能女人真的天生是敌人?男性可能无法理解这种母女间的仇恨感,这需要很久很久的社会阅历和非凡的勇气和些许运气才能走出来,要不然又是对下一代的伤害。美剧《罪行》,更为极端,但也有类似。一个是心灵,一个是身体罢了。真心希望正在经历的姐妹们看到这部片的时候能知道你们没有错,你们也不要因此讨厌自己,像剧中女孩一样争取离开,当自己羽翼丰满就不会被伤害了。
《女儿》影评(五):原生家庭的重要性
鲜少看文艺片的我,偶然看到了这部片子。是导演持续的文艺风格。
电影主人公的房间一直是灰暗的,她的内心世界甚至母亲的内心世界也是灰暗的。隔壁的音乐老师是女孩生命中一簇短暂的光,给女孩的人生带来希望。直到女孩发现音乐老师也无法从心灵上逃离其家人的影响。
女主人公心灵的解脱是在母亲去世后,一切爱恨都随之烟消云散。她放下了曾经的心结,或许因为母亲的离世使一切远去。
家人便是这样:你无法选择,无法逃离,无法逃避。或者等到那人去世时,才是双方的解脱,心灵的解脱。
这是一部细腻的作品,映射了每个独立人格背后的原生家庭。精彩的电影!
《女儿》影评(六):衫,比我们幸运。
我觉得衫已经很幸运了,遇见有着同样遭遇的弹钢琴的老师,成为了心灵导师,并且至少妈妈在生活上有照顾她(虽然有些人觉得根本不需要。)而大多数人的童年都是靠自己给自己疗伤。所以我觉得那些“夸张”的镜头很真实,当你把记忆封锁,但某些事偶尔触发你的时候,痛苦会向你涌来。可能只有经历过的孩子才懂得那种痛楚。为什么说衫比我们幸运呢?因为大多数人连恨的权利都没有,衫还可以恨,可以选择离开,可以选择宽恕,而有些孩子只能选择忍耐。(我就是那种孩子。)很多父母虽然没有衫妈妈那种控制欲,但是也没有真正的关爱,她们以为自己已经付出了,其实什么都不是,他们给孩子带来的害怕和伤害已经让人对原生家庭彻底失望。如果说我们小时候还会顶嘴,那么长大后,父母年纪也大了,不愿意惹他们激动,因为他们是心理病人,我们只有选择继续包容,只因求得一个安宁。
《女儿》影评(七):生命是一场原谅
电影本身的故事很简单,具惠善的风格和美学却独有魅力。身为被母亲家暴的女儿,如今要成为妈妈,青春期记忆与现在穿插讲述,这样的女性角色是有现实意义的,救赎和成长也是积极的。
看了《桃树》后又看了这个,循序渐进地在两天里从不知道具惠善的存在到大致了解了这个神奇的才女。1984年11月9日生于首尔,毕业于首尔艺术大学。如今已经导演了三部电影长片,办过个人画展,作曲、编剧、导演、演员、绘画,多才多艺到这个地步且如此年轻,太让人无法直视了。
《女儿》这部电影对母亲本身的性格如何走到对女儿家暴这一步没有提及,大而化之地表现,有些抽象色彩。女儿最终原谅母亲也很容易,只是来自己与少年时邻居女钢琴老师的启示,原谅和接纳自己父母似乎只是自我成长救赎的一个仪式。但具善惠却很善于将这些简单的故事都融合在自己画风诗意的影像世界里,让你跟着电影的氛围开启感性,而忽略那些并不丰满的情节。就像当年岩井俊二《四月物语》所营造的初恋记忆的氛围一般,整个电影带着情绪带着诗意,把一个几乎没有故事的故事诉说出来。看电影的人于是成了主人公的朋友,只有善意地静静倾听、共情。
这片子我不会推荐观看。但真心佩服韩国的电影产业氛围能成就一位这样传奇多产的多栖才女。
《女儿》影评(八):不是所有人都有资格做父母
第一次写影评,文笔不好但还是想写,完全是因为看到了自己的童年。不,我的童年比这个更黑暗更惨。如何被虐待我觉得已经没有必要长篇大论地写出来了,因为每天都会因为各种小事遭受语言暴力和身体上的暴力…对 打我记事开始 只要和他在一个屋檐下的每天…还没小学毕业的时候我就已经尝试过两次自杀,第一次选择跳楼,但站在楼上迟迟不敢动…不知过了多久 我实在没有勇气跳下去 就回家了 但因为回家迟了被母亲一顿暴打。第二次选择拿水果刀割腕自杀,把刀放在手腕上却不敢有下一步动作了。我很感谢那时候胆小怕事,最终还是没有自杀成功。也想离家出走过,但怕被找回来过后会把我打死,站在门口也不敢往前走一步。现在读了大学,她早已不打我了,但这个悲惨的童年却给我留下了很深的阴影,经常做噩梦梦见她虐待我 被惊醒、哭醒、吓醒…我想 我的父亲一直忙于工作也不知道我被这样虐待着,但事实是他知道我被这样虐待,却置之不理。现在父母离了婚 我跟着爸爸,他说会弥补我。但人生中最重要最美好的时光就是童年了…对于现在已经长大成人的我,我知道,他们弥补不了任何东西。到现在,不愿意谈恋爱,打算以后不结婚更不可能要孩子,因为我知道我当不了一个好母亲,甚至现在不愿意和小孩子相处。都是同龄孩子,为什么别人这么幸福,我却只有黑暗的童年。
我觉得这样的电影该引起重视,不是所有人都有资格做父母,既然要给予孩子生命,请您千万不要催残您的孩子,让她美丽的绽放好吗。
《女儿》影评(九):我们一起变成更好的人吧
没有经历过的人真的可能无法理解这部电影,即便有相似经历但性格不同的人也可能不会有如此极致的体会。
因为从小和父亲的关系好,一直觉得父亲才是对我影响最大的人。可随着年纪的增长、认识的深刻,才发现我的性格我的为人处世我的人生观价值观婚恋观都无不被母亲影响。还好我已逐渐跳出,不再纠结于原生家庭的影响,已然承认它,接受它,在这个基础上去过自己的人生。不禁锢于原生家庭,更不会轻易被他人影响,只用自己的心去感知这个世界,一个人独立于世生存。
对母亲的感受,也逐渐发生了转变。我和片中的女主一模一样,对于母亲的很多行为永远无法理解和原谅,她给自己造成的影响,即便在成年后的岁月里也有过数次回想起来后深夜痛哭。在我对于婚恋认识的第二个阶段,完全不想要生孩子,也有很大一个原因是害怕自己循环下去。
但是,这些还不算,你知道最痛苦的是什么吗?是如果她真的十恶不赦也就好了,她不是!她又总会给你一些爱与温暖,即便那只是暂时的,但那种从出生一刻就注定的至亲之情真的让你没办法狠心,总是在恨到最后一刻柔软。想到她无数次给自己灵魂的伤害,又想到无数次她身为母亲给你的感动,每每至此,就泪流满面,那是一种无法挣脱、无力释怀的无奈。
如今的我回看母亲在自己成长之路的所作所为,更加释然。因为认识到其实母亲肯定都是爱孩子的,这是天性。只是母亲是一个太宽的范围,绝不因为她是母亲,她就是好的。她也是一个人,而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是一个优秀的教育家,并不是所有的母亲都是一个善于与人相处、善于与人沟通、善于理解他人、善于控制自己的优秀的人。
她只是一个不完美的人,有很多缺点,她已经很不容易了,而她是我的母亲,我既已走出,就该不断让自己变成一个优秀的人,能很好地与她相处,甚至能够去帮助她变成更好的人,若有那天,也便完成了我的自我救赎。
《女儿》影评(十):愿所有人原生家庭都是有爱的
没想到具的心思很细腻啊,不知道是不是童年有过这样的经历。
整部电影相互映衬的地方很多,通过对生活琐碎的刻画来展现那种病态的母爱,女儿的怯懦,令人特别心痛和压抑。可能是因为童年有过相似的经历,能产生很大的共鸣吧,在看电影的时候打开弹幕,很多说“”看不懂,不理解,这种妈妈离开不久好了?“”其实真的经历过才懂那种绝望,那种胆战心惊,甚至离开都害怕被找回来后的毒打。女主可能是因为心中所好钢琴,也可能是好邻居的开导,沟通,还有老师有意无意表达的“爸爸不知道我在这里,我努力学习,过自己的生活“,让她也找到了内心的向往,挺庆幸她没想过轻生。
可能这样病态的妈妈有着同性吧:突然地情绪激动,我自己省吃俭用,我自己辛辛苦苦为了你,你却不知好歹,你却不领情,你却不努力,碎碎念成为女儿的魔障,你不如谁谁谁,我不这样管你,你指不定成为什么样的人呢。电影里面,直到女儿长大了,母亲还是不希望女儿怀孕,这样的病态和时间线穿插的邻居老师、老师父亲一样,那种根深蒂固的病态固执。
电影最令人无奈和感动的地方就在于结尾了吧,那始终是父母啊......自己选择不了,可又不得不接受。不论是邻居老师,还是女主,都没逃过这样的无奈和亲情的羁绊。邻居老师在爸爸年老生病后,没人愿意照顾他,她来照顾,细节里面老师使劲抓住父亲的手给擦拭,不知道这是父亲想要反抗不想要她照顾,还是病躺下了也不安分想打人。女主在母亲走的那一瞬间,该是多么复杂的心理啊,你终于死了,我解脱了,你自作自受,等等,可是,回过头望着母亲,妈妈妈妈,这是自己亲生的妈妈啊
电影中很多细节真的是很喜欢,女主一直喜欢的人没变(对应母亲说她是妓女);自己被妈妈误伤了脸之后看本想去找老师,自己心中的救命稻草,才发现原来老师被他爸爸找到了,依然逃不脱被施暴(可能就是在这个地方女主绝望了,才在成年后有很大的心理阴影);宁愿说偷来的书包也不愿意说自己兼职买的(小孩子的心思真的很单纯,因为纯真知道兼职回家晚会被打,但是想买新书包,可是没考虑到妈妈发现了新书包会怎样,也许是倔强,也许是不懂得偷的概念);从转过身来叫妈妈,女主的心理防线其实已经塌了,回到那个家,母亲强迫症般的摆放,妈妈亲手织的围巾,她已经开始思念母亲了,毕竟,那是自己的妈妈;从老师家出来,换上了母亲留下的爱的围巾,女主彻底扫除了自己心中的阴霾,决定会做一个好的母亲,也算是较好的一种结局了吧。
思绪很混乱,但是真的太能引起自己的童年回忆了,希望所有的朋友们,能被自己的原生家庭爱护有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