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文章例话》读后感100字

  《文章例话》是一本由叶圣陶著作,辽宁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8.00,页数:18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文章例话》精选点评:

  ●所评文章文体广泛,评论通俗浅白,适合阅读及写作教学。

  ●书中有不少作文的基础知识,最后一篇讲解文言文与语料文的区别,我认为对演讲表达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2017-49 看大师如何点评大师的文章,在点评中学习写作。解读的很细致,只是不系统,还需自己总结一套。

  ●挺不错,选择了多种文体,有例子有分析,对初中以上学生和成人来说,都能有所启发。

  ●老先生的水平真的高,对文章的分析不枯燥,不空洞,通俗而又简练,读起来朗朗上口,写作功力可谓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这里面的文章我最喜欢鲁迅的《社戏》,回头要去读一读鲁迅小说集了。

  ●突然想起了它……

  ●四星不变 选的文章虽不错 但是想要学会什么还得自己捉摸 此外看着在许多专有名词发明出来前大家们是如何挣扎着表达那个词的意思很有趣 比如“250西西”

  ●文学与生活息息相关,养成读书,写文字的习惯。

  ●文章皆是精选,解析非常到位

  ●不错的语文教学

  《文章例话》读后感(一):文章例话

  这是叶圣陶先生的一本讲怎样写作文的书。

  书中选择了二十七篇例文,篇篇出自文学巨匠朱自清、徐志摩、巴金、胡适、老舍、沈从文、鲁迅、周作人……之手。

  叶圣陶先生对例文逐篇评点,讲解得非常具体、亲切,平实而到位,对我很有启发。

  《文章例话》读后感(二):打个样

  所谓好文章,也不过材料选得精当一点儿,话说得确切一点儿、周密一点儿罢了。如果为了要写出好文章,而去求经验和意思的精当,语言的确切周密,那当然是本末倒置。但是在实际上,一个人要在社会里有意义地生活,本来必须要求经验和意思的精当,语言的确切周密。那并不为了写文章,为的是生活。凡是经过这样修养的人,往往会觉得有许多文章要写,而写出来的往往是好文章。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流,泉源丰盈,溪流自然活泼泼地昼夜不息。

  《文章例话》读后感(三):写光景(浴池速写)整理

  写光景(浴池速写)(光景亦可成文) 什么是光景?――眼睛里看见的一番光景 ○写作方面 1.选择什么样的光景?――不要所有光景,不要平平常常的光景,要觉得有趣有意思的 2.先画好界线――把要写的都圈在界线里边,用不着的都搁在界线外边 3.注意描写要位置分明――把位置交代清楚,使人家看了,简直可以画一张图画 4.写物写人――写物是怎样就怎样,写人可以加上思想感觉,但注意思想感觉是自己的推断,要加上“大概”、“似乎”这类词(这是专写光景的手法) 5.光景时间很短,内容量的多少上需要注意这点 6.光景文章也有不占时间的――作者不出场,单描写一件东西或一处景物 7.光景文章的妙处在于细腻,这来源于观察的细腻精密 详细版本 ○写作方面 选择什么样的光景?――不要所有光景,不要平平常常的光景,要觉得有趣有意思的 我们从早上睁开眼睛起来到晚上闭上眼睛睡觉,随时随地看见种种光景。如果把种种光景完全记下来,那就像一篇杂乱无章的流水账,叫人家看了摸不着头脑。而且作者也没有写这种流水账的必要。作者要写的一定是感到兴趣、觉得有意思的一番光景。至于那些平平常常的光景,虽然看在眼里,绝不高兴拿起笔来写。 先画好界线――把要写的都圈在界线里边,用不着的都搁在界线外边 例如当时作者在日本的浴池洗澡,若把身子打一个旋,看见的应该是浴池全部的光景。但是他的兴趣并不在浴池全部。他只对于正在洗澡的几个人感到兴趣,觉得他们值得描写。所以他所写的限于池子,池子以外的光景都不写:他的界线是沿着池岸画的。 注意描写要位置分明――把位置交代清楚,使人家看了,简直可以画一张图画 写出眼睛里看见的光景,第一要位置分明,不然,人家看了你的文章就糊涂,不会看见像你看见的那样。 例如这篇文章里位置的交代:“池子是圆的”,“五个人头便构成了半规形”,“正对着池子的白石岸旁的冷水龙头”。五个人头中间,作者是一个,作者的左边一个,右边三个。冷水龙头旁边的池岸上坐着两个女孩子。那边还有个矿泉水池,里面也有一个人在那里洗澡。像这样把位置交代清楚,使人家看了,简直可以画一张图画。 写物写人――写物是怎样就怎样,写人可以加上思想感觉,但注意思想感觉是自己的推断,要加上“大概”、“似乎”这类词(这是专写光景的手法) 池子跟冷水龙头固然是死物,洗澡的几个人却是有思想感觉的。思想感觉藏在他们的里面,作者无从知道。作者只能根据看得见的他们的外貌,去推测藏在里面的他们的思想感觉。推测不一定就准,所以看见左边一个“挺起了眼睛往上瞧”,说他“似乎颇有心事”,看见矿泉水池里的一个“晃着头”,说他“似乎想出来”,看见“两个小女孩子都转过头去了”,说她们“大概是惊异着那边还有人”。 读者试想:这些地方假如去掉了“似乎”跟“大概”,有没有什么不妥当?有的。假如去掉了“似乎”跟“大概”就变得作者的眼光钻到这几个人的里面去了。这就不是专写光景的手法。这就破坏了全篇的一致。 光景时间很短,内容量的多少上需要注意这点 专写光景文章,所占时间往往很短,就只是作者放眼看出去的一会儿。 例如这篇文章虽然有六百多字,所占时间却仅有四瞥的工夫——向对面两个女孩子一瞥,向左边的一个一瞥,向右边的三个一瞥,“忽然那边的矿泉水池里豁剌剌一片水响”,又是一瞥。 光景文章也有不占时间的――作者不出场,单描写一件东西或一处景物 作者自己不出场,并不叙明“我”在这里看,那就不占时间了。 光景文章的妙处在于细腻,这来源于观察的细腻精密 这篇文章写得细腻。写得细腻由于看得精密。你看他写一个冷水龙头,使我们仿佛亲眼看见了那“紫铜质的大家伙”。若不是当时精密地看过,拿着笔伏在桌子上想半天也想不出来的。

  《文章例话》读后感(四):记叙文(背影)整理

  记叙文(背影) 一、阅读方面 1.辨明最主要的词――帮助更准确理解文章意思 2.读文章要明了主旨 二、写作方面 1.什么情况需要交代事件背景?――背景和主旨有关系 2.事件很多的时候,应该选择叙述哪些事件?――和主旨有关的,例如《背影》,凡是和父亲的背影没有关系的事情都不用写;凡是要写出来的事情都和父亲的背影有关系。 3.话语很多的时候,选择哪些话语记录?――有真情的,真情流露的,让人感受到真情的 4.叙述动作――先看清楚,然后用最适当的话写出来,注意事件的先后条理 5.叙述动作――可以虚实结合,实写动作、虚写相契合的心理 6.行文干净不啰嗦――没有多余的话,没有多余的字眼 详细版本 ○阅读方面 辨明最主要的词――帮助更准确理解文章意思 例如,读到“叫旅馆里一个熟识的茶房陪我同去”,就知道最主要的词只是“叫——茶房——去”,读到“我将他给我做的紫毛大衣铺好座位”,就知道最主要的词只是“我——铺——座位”。能这样,就不致不明白或者误会文章的意思了。 读文章要明了主旨 到这里,全篇的主旨可以明白了。读一篇文章,如果不明白它的主旨,而只知道一点零零碎碎的事情,那就等于白读。例如这篇文章的主旨是什么呢?就是把父亲的背影作为叙述的主脑,从其间传出父亲爱惜儿子的一段深情。 ○写作方面 什么情况需要交代事件背景?――背景和主旨有关系 这篇文章把父亲的背影作为主脑。父亲的背影原是作者常常看见的,现在写的却是使作者非常感动的那一个背影。那么,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看见那一个背影,当然非交代明白不可。这篇文章先要叙明父亲和作者同到南京,父亲亲自送作者到火车上,就是为此。 事件很多的时候,应该选择叙述哪些事件?――和主旨有关的,例如《背影》,凡是和父亲的背影没有关系的事情都不用写;凡是要写出来的事情都和父亲的背影有关系。 有一层可以注意:父子两个到了南京,耽搁了一天,第二天渡江上车,也有大半天的时间,难道除了写出来的一些事情以外,再没有旁的事情吗?那一定有的,被朋友约去游逛不就是事情吗?然而只用一句话带过,并不把游逛的详细情形写出来,又是什么缘故?缘故很容易明白:游逛的事情和父亲的背影没有关系,所以不用写。凡是和父亲的背影没有关系的事情都不用写;凡是要写出来的事情都和父亲的背影有关系。 话语很多的时候,选择哪些话语记录?――有真情的,真情流露的,让人感受到真情的 这篇文章记父亲的话只有四处,都非常简单。并不是在分别的那一天,父亲只说了这几句简单的话。而是因为这几句简单的话都是深情的流露,所以特地记下来。 在作者再三劝父亲不必亲自去送的当儿,父亲说,“不要紧,他们去不好!”在到了车上,作者请父亲回去的当儿,父亲说,“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在买来了橘子将要下车的当儿,父亲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在走了几步回过头来的当儿,父亲说,“进去吧,里边没人。”这里头含蓄着多少怜惜、体贴、依依不舍的意思!我们读到这几句话,不但感到了这些意思,还仿佛听见了那位父亲当时的声音。 叙述动作――先看清楚,然后用最适当的话写出来,注意事件的先后条理 其次要说到叙述动作的地方。叙述一个人的动作当然先得看清楚他的动作。看清楚了,还得用最适当的话写出来,才能使读者宛如看见这些动作一样。这篇文章叙述父亲去买橘子,从走过铁路去到回到车上来,动作不少。作者所用的话都很适当,排列又有条理,使我们宛如看见这些动作,还觉得那位父亲真做了一番艰难而愉快的工作。 叙述动作――可以虚实结合,实写动作、虚写相契合的心理 所有叙述动作的地方都是实写,唯有加在“扑扑衣上的泥土”下面的“心里很轻松似的”一语是作者眼睛里看出来的,是虚写。这一语很有关系,把“扑扑衣上的泥土”的动作衬托得非常生动,而且把父亲情愿去做这一番艰难工作的心情完全点明白了。 行文干净不啰嗦――没有多余的话,没有多余的字眼 这篇文章通体干净,没有多余的话,没有多余的字眼,即使一个“的”字、一个“了”字也是必须用才用。

  《文章例话》读后感(五):《文章例话》简要总结

  《文章例话》是我看的第一本真正意义上的作文书。很惭愧也很遗憾大学毕业了才读到这本书。

  作者一开始就在序中说:“文章不是吃饱了饭没事做,写来作为消遣的;也不是恐怕被人家认做呆子痴汉,不得不找几句话来说说,然后勉勉强强动笔的。凡是好的文章,必然有不得不写的缘故。自己有一种经验,一个意思,觉得它跟寻常的经验诃意思有些不同,或者比较新鲜,或者特别深切,值得写下来作为个人生活的记录,将来需用的时候还可以供查考:为了这个缘故,作者才提起笔来写文章。”

  这段话让我想起了中学时期学习语文时的情景:老师布置一个题目,学生完成一篇作文。虽然这是一种必要的训练方式,但是我经常在写作文的过程中感到十分头疼。为什么会这样呢?现在我明白了,因为好的文章不是勉强地、绞尽脑汁地“想”出来的,它需要你有一个想法或者一种真切的体验。如果你的经历和阅历很少,写作时就会觉着困难。文章的材料应当源于生活,生活丰富自然就能出好文章,而如果你的生活只是机械地读书考试,怎么会写出活泼自然的文章呢?

  中学生应该多读像《文章例话》这样的写作的方法论的书,甚至把它当语文课本都可以。现在的语文课本会像叶先生这样在每篇文章后分析文章的精妙之处和值得借鉴的地方吗?我想恐怕没有吧......知道了对待写作的正确的态度,知道了好文章具备什么样的特点,写作自然就容易得多,至少不会再让人感到头痛。作者在序的最后又说“阅读和写作都是人生的一种行为,凡是行为必须得养成习惯才行。”这句话我也十分认同。除了多读,最重要的还是要多写。通过练习,把这些方法论转化为习惯,自然就熟能生巧了。在生活中要多注意记录你的见闻、感受和想法,以日记、随笔、读书笔记、旅行记、电影观后感等形式,都有助于养成写作的习惯。

记叙文

  朱自清——《背影》 1.把背景交代明白。 2.紧扣主题,有详有略。(凡是和父亲的背影没有关系的事情都不用写;凡是要写出来的事情都和父亲的背影有关系。) 3.情感的表达,通过叙述自然能让读者领会到,就不需要再多着笔墨了。

  茅盾——《浴池速写》 1.记载光景也可以成一篇文章。 2.写光景需要有一个界线,要写的都圈在界线里面,用不到的都在外面。 3.要把位置讲清楚。 4.看见什么就写什么,不能把眼光钻到其他人里面去(其他人的心里活动只能推测),这不是写小说。

  徐志摩——《我所知道的康桥》 1.记叙景物必先接触或知晓。 2.作者不单单记叙景物,还讲他怎样陶醉于其中,于景物产生了交情,所以用了十分热情的笔调。 3.多用“你”字能更好地与读者分享感情。

  苏雪林——《收获》 1.抒写感情不是堆砌字眼,而是写产生感情的经历。 2.写感情的文章大都是记叙文,感情离不开记叙。记叙文如果有一股感情灌注者,就是抒情文了。

随笔

  郭沫若——《痈》 1.随笔是最自由的文章,它的意思可以像藤蔓一样蔓延开去。 2.随笔不是乱写一阵,它唯一的条件在于“新鲜的意趣”。 3.随笔和实际生活联系起来,是写作的一种很好的练习方式。

  夏丏尊——《整理好了的箱子》 1.叙事展现出了紧张的气氛。 2.没有关系的事不提。 3.心理的对照。

  巴金——《朋友》 文章源于生活,而不是讲教科书中的概念。

说明文

  丰子恺——《现代建筑的形式美》 1.记叙文讲东西或事情,说明文讲附着于事物的一种道理。记叙文告诉读者外界的现成的材料,而说明文有作者内心的见解。 2.说明文的句式一般比较简单。 3.如何判断说明文的好坏,要看作者所理解的道理准不准确。

  赵元任——《科学名词跟科学观念》 1.说明文需要客观,但不代表不可以风趣。 2.举例可以引发读者的兴趣。

  韬奋——《分头努力》 1.说明文如果再进一步,伴随着作者的一种愿望,说明的道理成了一种主张,那么文章就成为议论文了。 2.说明文冷静客观,只说道理。议论文有感情的成分,以“说服他人”为成功。

传记

  胡适——《差不多先生传》 1.传记是记叙人物的思想和行动的文章。 2.写传记必须捉住足以表现人物性格的,或者对于社会有不小影响的那种思想行动。 3.这篇传记比较特别,它想通过虚构的“差不多先生”表达一种意思,像是寓言。

报告文学

  夏衍——《包身工》 1.报告文学的作用在向大众报告着什么,而它本身也是一种文学。 2.应用文的报告书的目的是应付事务,报告文学的动机是告诉大众社会某一个方面的情形(其中会有一些文学的手法)。

序文

  尤炳圻——《〈杨柳风〉序》 1.序讲了一本书的大概,点明它的意义,指出它的好处。阅读序是一个很好的习惯。 2.序文可由作者自己写(说明写作动机和希望达到的效果、材料的来源和怎样组织)或他人写(对这本书的见解)。 3.序文如果净写一些没有意义的话(一味地夸赞或一味地谦卑),那不如不写。

演说词

  蔡元培——《杜威博士生日演说词》 1.仪式的文章于普通文章不同,它是被动的,需要“无中生有”。 2.仪式的文章要有意思(不能只玩文字游戏),且意思要与情形相称。

旅行记

  沈从文——《辰州途中》 1.写旅行记和写日记一样,不可能把所有东西都记录下来。 2.有两种手法:记录重要的项目以备考查之用(实用价值);把印象最深的事物记录下来(文学价值)。

  徐盈——《从荥阳到汜水》 1.旅行记注意的方面有天然风景、名胜古迹、印象深的事物,还有社会间的生活情形。 2.记载生活情形不仅需要当时游览的印象,还必须有精细的考察,还得加上自己的推断。

小说

  老舍——《骆驼祥子-北平的洋车夫》 1.老舍先生文章的风格:尽量用口头语言,注重整体的节奏,不过分推敲字词。 2.每个成熟作者有他特具的风格。阅读文章时理会风格也是一个着眼的方面。

  鲁迅——《社戏-看戏》 1.平常写文章是写所见所闻并加以分析,还有一种写法是只写当时的感觉。 2.只写能够引起注意的事。不问事物在别的时候怎样,只说在这一回感觉它的时候怎样。 3.写文章把自己的见闻告诉大家,倘若能够捉住当时的感觉,就会使人家如临其境。

  萧乾——《邓山东》 1.描写不是死板地照抄实际事物。把事物的外面和里面的特质表达出来,使人家认识到它的整体才算描写。 2.只叙述容貌,与思想行动都没有关系,不能算作描写;对外貌的评价不能算作描写。 3.描写人物以描写他的性格为主,要在一言一行一颦一笑上下功夫。

  刘延陵——《水手》 1.情和境的关系密切。内面的情不会凭空发生,须由外面的境给我们触动。 2.作诗作文都一样,即使是想象也要合情合理。 3.“诗是最精粹的语言。” 4.诗要读起来有和谐有节奏,需要用韵,声调也有讲究。

  周作人——《小河》 1.诗不一定用韵,也不一定非要用华丽的、生僻的字眼或拗强的句子。现代诗用口语来写,须用口语的字眼,依从口语的语调。 2.不单用事物和思想表现情境,声调里也透露了信息。

话剧

  丁西林——《压迫》 1.记录言语有两种方式:用作者口气转述;直接用文中人物的口气。用后一种方式时,要让人家辨别得出是谁的声调口音,所以要能做到在引号中的完全是这个人自己的词汇和语调。 2.单听人家转述一件事情,不如听事情中的人物自己声调口音来得有趣、亲切。 3.话剧中的对话受时间限制非绝对经济不可;言语中需要隐藏者人物的情意。好的话剧的对话可作为对话的模范。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文章例话》读后感100字  读后感  读后感词条  文章  文章词条  100  100词条  
美文

 孤独的行者

  孤独的行者   (一)  独行于荆棘遍地的丛莽中,杂乱无序,心情烦躁。  仰望如云的智者,仿佛又看到心的召唤,唤醒了前行的斗志。  同伴都已酣眠入睡,做着香...(展开)

美文

 《卷卷就能瘦!》读后感锦集

 《卷卷就能瘦!》是一本由[日] 山本千寻著作,上海锦绣文章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00元,页数:11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展开)

美文

 问候

   “尊常你好,我是阿强。愿你收到我的这份新春祝福,马年身体健康,万事如意。”说完了这些话,手机那头尽然没有声音,这可不是老苏的性格,他是...(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