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印象派 绘画与革命》观后感摘抄

  《印象派 绘画与革命》是一部由Susan Doyon执导,历史 / 纪录片主演的一部英国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印象派 绘画与革命》观后感(一):莫奈的艺术,已经成为了自然本身

  印象派兴起于19世纪60年代,兴盛于70、80年代,反对因循守旧的古典主义和虚构的臆造的浪漫主义。画家把“光”和“色彩”作为绘画追求的主要目的,他们倡导走出画室,描绘自然景物,以迅速的手法把握瞬间的印象,使画面呈现出新鲜生动的感觉。

  莫奈不喜欢学院派的新古典主义的线条至上,而喜欢色彩。他不喜欢“既定的美”,而喜欢迅速画下自己眼睛看到的一切。莫奈和印象派的画,不是乱涂抹。他所看到的东西给予他的感官感受,他要用色彩表达出来。

  印象派描绘现实生活,比如巴黎的市井文化。在绘画技巧上不再像古典主义那样把阴影抹得光滑过度看不出线条,反而强调平面涂色,不加阴影,保留线条,用色大胆艳丽。透视关系上不再严谨科学,进行了大胆尝试。

  印象派的画是容易欣赏的。有许多人容易把印象派与抽象派混为一谈。事实上,印象派十分强调写实的。记录的是日常风光,没有宏大的宗教背景,没有宏大的叙事内容。不需要你去仰视。

  《印象派 绘画与革命》观后感(二):Tips

  牙怒扎杰作。结合了实地调查,和材料学分析。他居然去了青蛙塘

  第一集:四人帮。毕沙罗,参加了所有八次展览,他是维京群岛上的犹太血统,禁止画画。颜料(青金石)装管,之前他们用猪膀胱,是1841年在英国的美国人兰德发明,就职于温莎牛顿公司。毕沙罗1855年到巴黎,城市在巨变中,人口翻番为两百万。雷诺阿的故居,里沃利大街。拿破仑3世。赛夫勒瓷画,稳定性强只用腕力,钴蓝色。洛雷特街,指轻佻的女孩。 遇见莫奈,我只睡女仆和公爵夫人。沙龙是怎么回事? 莫奈大展。。格莱尔,发现雷诺阿。青蛙塘,是个移动酒吧。锡制箍、平头刷(粗、快)。手风琴音乐。便携的旅行画架。。火车,圣拉扎尔桥。南方的蒙佩利安,巴齐业家族的梅里克庄园。莫奈画 草地上的午餐 四米高,在花园里挖一个沟画出来。毕沙罗的妻子,是他母亲仆人朱莉。为逃离普法战争,他们来到伦敦。发现透纳。。景物是情感的宣泄口。长棍面包,最早的面包师工会。毕沙罗的家被改成了马厩,搬到蓬图瓦兹。"旱金莲"纳达尔,终于看到了展览厅内部,红色的墙。历史很讽刺,在摄影棚举办的展览居然没留下一张照片。

  第二集

  《印象派 绘画与革命》观后感(三):笔记2

  1. 「莫奈一生都伴水而居,就像他出生时连着两根脐带,一根连着母亲,一根连着塞纳河。」画水的难点在于,水变幻无常,虚虚实实,风一吹就起了涟漪。

  2. 画家们的罩衫通常都是深色的,比如黑或蓝,是担心罩衫上反射的光投射到画布上,影响作画。戴宽沿帽也是出于颜色判断的考虑。

  3.传统画笔的毛来自于鼬科动物,比如西伯利亚的貂,它们为了抵御严寒而进化出可以吸收空气的皮毛以阻挡寒风进入身体,因此它们的毛能很好地吸收颜料,让其缓慢地流入画布,不会倾泻而下。

  而印象派画家却使用来自更硬、更粗的幼猪仔的毛,它们不会在画布上流畅地滑行,而是会产生沟壑、坑坑洼洼。“一种新的语言诞生了”。

  4. Renior: People dont take u seriously if you smile.

  5. 雷诺阿不擅长捕捉人物的神情。

  6. 雪中可以看见色彩的阴影!

  7. 毕沙罗这么宅心仁厚的人怎么能当艺术家?他好像更像个充满社会关怀的慈善家。但他帮助了好多人,修拉、高更还有塞尚。

  8. 塞尚早期人物作品里充满戏剧张力,“黑暗晦涩”。接受了毕沙罗的治愈之后,他开始画室外风景,啊。。。我觉得变无趣了很多,成了另一个毕沙罗。还好,跟毕沙罗分道扬镳之后,画又重新活灵活现了~

  9. 人为什么有两只眼睛而不是一只?因为可以更准确地评估物体的位置。塞尚的标志就是这种视觉倾斜,他画的不是单点透视的平面物体,而是立体的物体。

  下集要讲室内画作了~~Cheers~

  《印象派 绘画与革命》观后感(四):更多的是报以学习的角度

  报以学习的角度去观看这部纪录片,受益匪浅。

  在这个开放的的时代,扩张个人风格尤为突显,那么作为一名文艺/文字工作者,提高自我修颜和培养自己的审美观念就很重要了。基本上我是为了让自己了解世界美术的各种流派和思想并带有强烈渴望的求知心态想要明白“艺术之所以被称之为艺术”的本质观看此片。

  本片介绍了系列印象派代表人物和作品,包括莫奈、雷诺阿、毕沙罗、西斯莱、德加、塞尚和莫里索等在内的画家们,他们不仅打破了传统的学院派和古典艺术的审美观念,并联系物理科学理念在色彩和明暗对比上创造了新的美术观念。在某种程度上他们还具有不同的观念和倾向,来自社会不同阶层,描绘着自己眼中的时代和景象。

  印象派的很多作品/画作基本上都是室外创作并且通过不同的时间段透过裸眼观察景物的不同光面从而达到由颜色分辨景物的距离和层次,给观赏者带来身临其境的感受。

  第二,基本上印象派的画作都是反应人物为多,并且不仅仅是表面的神态而是透过动作或者姿态,反应人物的心里。感受他/她的世界,悲观亦或快乐。所以印象派画家的作品都带有强烈的个人风格,竭尽全力打破千篇一律的素描写实规则。抓住一个点去绘画,从侧面烘托出周围的气氛,带有冲击力,揣摩光线和色彩,推动了美术技法:据说塞尚就是影响日本动漫的一位伟大人物。

  由于之前看过了百年巨匠,基本上中国伟大画家例如:徐悲鸿,林风眠,傅抱石等都有留洋经历。结合百年巨匠纪录片来看印象派这部记录片,便于你更好的了解和对比中西美术文化和历史。

  徐悲鸿是主张现实主义的,法国古典主义之后就是印象派印象派之后是后印象派和现代派,之后过度到表现主义以及马蒂斯的野兽派。也不难在潘天寿系列中得知,在潘天寿去林风眠学院担任国画教授的时候,课上已经有很多学生深受印象派的感染了,从而鄙弃国画传统派别。那个时期的学生们应该是崇拜莫奈一行人的了。(个人感知而已)

  此片我打4颗星,推荐感兴趣的同志们看一下,也不会太无聊,主持人是个萌胖仔,爬山下海,搬画纸坐火车,装扮帽子小阳伞,细细还原解析画家们当年的感受和生活,还是很有意思的。每个画家都有自己的故事,秉持的天赋不同,却为了世界美术拖开了一片天地。

  汇报完毕!叮~

  《印象派 绘画与革命》观后感(五):我为什么喜欢印象派

  在所有艺术流派里我独独喜欢印象派,古典派太贵族,现代派太抽象,只有19世纪的印象派让我感觉最亲切。在大众审美领域,印象派似乎也有广泛的群众基础。近年来,以梵高领衔的印象派的作品屡屡拍出天价,前几年年印象派来中国展览的场面也是人头攒动,轰动一时。

  梵高传奇性的天才故事当然功不可没。他已经成了天才艺术家的代名词,成了庙堂江湖,宫殿茅屋中的全民艺术家,拥有的粉丝令其它任何一位画家都望尘莫及。但是,他的火焰却并未遮住其他印象派画家的光芒。马奈、莫奈、雷诺阿、塞尚……一个个熟悉的名字构成了印象派精彩纷呈的光谱。

  印象派绘画不注重细节而注重整体的光影和感觉,注重色彩对心灵的冲击。这恰是它们的优势:即使是尺寸再小、再拙劣的仿制品感染力依然不减。一幅幅印象派仿作在世界的无数个角落里装饰着普通人的屋子和梦魇。而幽雅细腻、讲求细节的古典油画则在仿制、微缩的过程中美感层层剥落,了无生气。

  印象派画家的眼睛就是普通人的眼睛。普通人慑服于匆匆一瞥的光影之美,只会留在脑中模糊氤氲的一团印象,而不大会像专业画师那样注意到景色的布局、细微处的奥妙。印象派追求“瞬间的永恒”,把美景对心灵的瞬间冲击挥洒到画布上成为永恒,人们在看到《日出 印象》时,脑海曾经的那一个瞬间就被激活了,对自然的认识于是又深了一层。

  印象派肆无忌惮地挥霍着五光十色,色彩绚丽、夸张,满纸流溢,莫奈喜欢一遍又一遍地刷色,梵高甚至把油画堆砌成了颜料的雕塑!对于五官被现代社会声色麻痹的现代人,拉斐尔圣母的圣洁,蒙娜丽莎玄妙的微笑都已无力欣赏,只有大块大块色彩的刺激才能够唤醒他们的眼睛。

  印象派是波普出现之前唯一一次走进生活的美术运动。在这之前,油画有着特定的重大题材:宗教,历史,人物肖像以及自然。而印象派除了捕捉大自然瞬息万变的光影,更把目光投向了日常生活的角角落落,下层社会的芸芸众生。甚至呼啸而来的工业社会在在印象派笔下焕发出了短暂的诗意(莫奈曾经数次描绘笼罩在斑斓烟雾中的伦敦火车站)。艺术不再高高在上,只能毕恭毕敬在艺术馆里欣赏,也不是只有皇宫贵族才能请得起肖像画家,印象派的每一位都曾为普通人画过数幅肖像(不是伦勃朗那样的某类人的代表,而是有名有姓的普通人)。

  然而工业社会的列车已经碾来,把大部分人赶进了钢筋水泥的森林里,那里没有日光流年,没有一池一池盛放的睡莲(这是莫奈最偏爱的题材),没有气氛暧昧、烟雾缭绕的小酒馆,没有令观众梦幻般欣喜若狂的马戏团……印象派的光影魔法再也施展不开了,冰冷的都市再也不会轻易暴露人们的感情。印象派的兴起本来得益于摄影技术对写实主义的威胁,而现在,摄影术又开始侵占它们的领地了。

  高更还是不可避免地逃去了塔希提岛,寻找最原始的生命力量。梵高这头狮子已经冲破了艺术的藩篱,内心汹涌蓬勃的火山扭曲了旋转的星空、扭曲了怒发冲冠的丝柏,喷发出了重重幻象,走入了癫狂的个人世界。而塞尚则越走越远,越来越抽象,启示了20世纪毕加索、马蒂斯等人的现代主义。到了那时,艺术已经远离了大部分普通人,成了艺术实验室里的实验。

  《印象派 绘画与革命》观后感(六):工业时代与命运

  印象派的特点就是户外作画,画现实生活,抓现实光线

  0、时代

  印象派诞生的年代,正是巴黎瞬息万变的年代,拿破仑三世掌权,巴黎人口翻番,建筑景观大变,经济快速发展

  扁头刷发明,之前画画都用圆头刷;用小猪毛做画笔,相比之前的鼬科动物毛,更硬更粗,运笔坑坑洼洼

  颜料管发明,其便携使室外作画成为可能

  蒸汽火车发明,便捷式可折叠画架出现,使远途作画成为可能

  照相机发明

  1、毕沙罗

  毕沙罗印象派画家的粘合剂,没有他,印象派画家们无法聚在一起

  在毕沙罗之前,没有出名的犹太画家,因为犹太教十诫第二条禁止作画,犹太教堂没有绘画作品

  刚来巴黎的时候和妈妈姐姐等五个女人和五个小孩住在一起,早期作品非常安静

  爱上了妈妈的女仆,还是个基督徒,以至于被妈妈断了生活费,过着异常贫穷的日子

  敏感,乡间景色的描绘中总有“在劳作”的人们(而不像其他印象派画家喜欢描绘无所事事的人们)

  非常慷慨,安慰了塞尚,安葬了梵高

  2、雷诺阿

  14岁开始作为瓷器画匠学徒工作,造成了他的绘画风格,精细、富有装饰性、轻巧地笔法

  在画室是出名的懒鬼,热爱寻欢作乐

  晚年画了很多油腻的裸女画

  3、 莫奈

  十几岁时在家乡为名人画漫画而闻名

  在室外画巨幅画作的方法,挖一条深沟,把画布装上滑轮放进去

  为啥画风景,画水,画老婆卡米耶?因为不要钱

  喜欢画干草垛、睡莲和火车,一辈子离不开水

  晚年得了老年白内障,首先像带了一个黄色滤镜,过滤掉蓝色;接着视力模糊;最后做了个手术,取出了眼睛里的晶状体,再戴眼镜矫正,从此看什么都是两个轮廓,大脑无法整合两只眼睛看到的东西

  橘园美术馆,两个首尾相连的椭圆形睡莲展馆,是印象派的西斯廷教堂

  4、 巴齐耶

  高富帅,英年早逝死于普法战争

  为啥画中的家人有点呆滞呢?因为他对人不感兴趣,真正关注的是光线和景色

  5、塞尚

  现代艺术之父(了解得太多,懒得记录了)

  看到打扑克牌的,那就是塞尚画的,在富足的老家生活太无所事事啦。

  6、德加

  出身银行世家,为了让名字听起来更贵族,他姐姐自称De Gas

  傲慢,难以相处,厌恶女性,极度反叛,热爱冒险

  芭蕾(从来不画著名舞蹈演员)、赛马、扭曲的裸女

  彩色粉笔与其他绘画材料不同之处在于,没有掺杂其他东西,纯粹的颜色。德加作画用的彩色粉笔店至今还营业着。

  7、卡勒波特

  与印象派不同显然不同的一点是:非常有钱

  自己设计了一辆马车,作为可移动画室,方便画户外的街景和人?

  喜欢戏剧性地奇特视角,比如从低处看远处的广角视野,让人看得很深远,《巴黎街景》

  是历史上第一个画城市工人的画家,《刨地板的工人》

  8、莫里索

  具有开创性的进入男性画家圈子的女画家

  漂亮,富有,与马奈爱恨情仇,终于结为弟媳和大伯哥~

  笔触大胆、运笔急速,远看恬淡的画面内容和意境,近看才发现是多么激情

  非常擅长用白色(超难用的!)

  9、卡萨特

  美国女画家成功在法国(多么难啊)

  很女性化的绘画主题,感情细腻温柔

  10、玛丽·布拉克蒙

  第三位女画家,还喜欢做印象派陶艺

  画的人物都愁眉不展,心事重重,寂寞的样子

  11、高更

  高更的风景画之低调细腻,看起来好像毕沙罗

  画老婆和孩子的画也是,超温柔,真的不像高更

  原来是他老婆带着五个孩子离开高更,跑回娘家丹麦,不是高更抛妻弃子啊。。。他还追到丹麦去卖了半年帆布

  12、修拉

  让一瞬间凝结在画布上的点彩画

  非常古怪又沉默,临死前才告诉爸妈:自己有情人和孩子

  《阿涅尔的浴者》和《大碗岛上的星期天下午》 ,塞纳河两岸的阶级对比,阳光和阴影

  跑到光秃秃的北方海岸线上去画岩石色的海边景观

  31岁就去世的修拉,晚期的画越来越古怪,马戏团和康康舞女的笑真的太古怪了,艺术开始变得愤世嫉俗,冷调地观察现实社会。

  13、梵高

  《铃鼓咖啡屋的女人》 就是曾经喜欢过的人也

  《印象派 绘画与革命》观后感(七):笔记1

  1. 犹太教《十诫》:不可为自己雕刻偶像,也不可做什麽形像彷佛上天、下地,和地底下、水中的百物 You shall have no other gods beside Me. You shall not make for yourself a sculptured image, or any likeness of what is in the heavens above or on the earth below, or in the waters under the earth。

  所以在毕沙罗(犹太人)之前没有犹太教徒成为艺术家,因此他的艺术创作也兼具了革命的性质。

  2. 除了宗教的原因,原材料的生产也是艺术创作的一个阻碍。在颜料管诞生之前,艺术家们要经过十分复杂的程序来准备颜料:比如要磨碎天青石来提取最纯正的蓝色,然后再将它们溶解、封装到猪膀胱里。直到1841一个工作于Winsor & Newton公司的的名叫John G. Rand的美国人发明了便于携带的颜料管。

  「This(paint tube) freed art.」

  3. 十九世纪中叶,拿破仑三世重建巴黎,改变原本混乱阴森的巴黎。

  「When a Napoleons take over, they changed things.」

  4.在瓷器上作画与在画布上的区别:瓷器只能平放于桌上,因此肘部与腕部需要保持一定的姿势,让手不会抖,需要定力。雷诺阿(Renoir)在成为画家之前的瓷器从艺经验让他的绘画独具一格。

  5. Lorette(s)(洛雷特)特指那些轻佻的貌美女性,之所以叫这个名字是因为这些女性大多居住在la Rue Notre-Dame de Lorette(洛雷特圣母院大街)。毕沙罗也住在这一条街,拥挤的小公寓挤下了五个孩子、五个女人,毕沙罗早期作品中那种对宁静田园生活的向往也不难理解。

  6. 一副典型沙龙作品的图画就像新车的喷漆那样平滑而有光泽、细腻、平整柔美(类似文艺复兴时期米开朗基罗创世纪、波提切利的维纳斯的诞生这种??)。想在巴黎成名,这就是游戏规则。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创作是好东西,但好东西被固定下来成为教条就变成了坏东西。不过有立就有破,印象派生来就是为了击破这些教条的。

  7. 印象派的可爱之处在于他们利用自身敏感的感官来捕捉的是真实的生活。这也是我认为的,真正的艺术并不会像宗教那样自命不凡地俯瞰生活,真正的艺术就是生活本身,甚至对真实生活有种敬仰。迅速、敏感、不安。

  8. 金属箍(ferrule):一个锡制护套,用于画笔底端,原本的画笔都是圆的,有了金属箍,就有了平头刷。

  9. 平头刷:平头刷的笔触更有表现力,更适合描绘水中的波浪、水光。

  10. 那些连摄像机都无法捕捉的强烈的、高对比度的光和影,油画可以完成。

  11.「Unreality was never an issue with Pissarro. He was too poor to be unreal. 不切实际对毕沙罗来说从来都不是个问题。他太穷了,根本无力不切实际。」因此当别的印象派画家的画中人总是在田园中游玩时,他画出的田园中人却常常是辛勤耕耘着、与土地息息相关的。

  12. 英国风景画家特纳(Turner)的思想「The landscape was a route to the emotions.景物是情感的宣泄口」 不就是咱的借景抒情么~但这个理在印象派的画上特别绝妙,那些被凝固的景物都带有某些不可名状的情绪。「It spoke to heart.」

  在这里,情绪是关键。因此客观的画作让位于主观的观看者,观看者成为本体,是否能接收到创作者传来的情绪成为这个route是否成立的最后也是最重要的环节。

  13. 法国与面包:

  「You know what the French are like about bread, the entire country runs on baguettes...... Remember, bread in France is powerful stuff. The French Revolution was triggered by bread strikers, so was the Paris Commune of 1871.」

  于是,毕沙罗就借鉴了面包工会,成立了独立于沙龙制度的艺术团体,没有奖项,没有学会,只谈艺术。

  哦哦,三哥听到会很开心的。

  14. 还没讲到梵高,捉急

  《印象派 绘画与革命》观后感(八):印象派画家的另一面

  这部片子完全可以说是纪录片中的一股清流吔~

  每次看这四集的OP我都不会错过,Hold your horses乐队的《70 million》,配合着让人不禁捧腹大笑的MV画面,这些奠定了本片的风格:用逗比的方式说出了严肃的史实,浅显易懂,很容易让人接受。

  片中的很多情节和画面也都将主持人的幽默天性展露无遗,至少我自己对这种方式是喜闻乐见的。每次在不同的博物馆里展示这些印象派大师的绘画作品时,也都会有与之相对应的配乐,恰到好处。配乐有《阿莱城的姑娘》,德彪西的《意向集》,还有ED是钢琴曲《Water game》……

  这里讲述一下之前看的另一部纪录片《印象派简史》里很多没有涉及的内容:

  比如在印象派刚刚萌芽的时候,颜料管有了很大的改进,已经有类似如今样式的颜料筒,可以用塞子密封起来不让其渗漏,携带起来更加方便,而在这之前都是用猪的膀胱加工之后装起来的。与此同时,之前的绘画用笔的材料是鼬科动物的毛,后来猪毛笔慢慢受到众多印象派画家的青睐,因为用猪毛制成的笔作画更便于他们创作出和印象派风格相符的画作。还有就是交通工具的发展对于需要外出创作的这些印象派大师来说可以说是一件让其欢呼雀跃的事情,比如莫奈的名作《埃特尔塔的悬崖》(也叫《象鼻山西边的象鼻子》)就离不开火车出现后带来的便捷交通:埃特尔塔在诺曼底,从巴黎出发只需要一班火车便可到达。

  关于毕沙罗,在这里我了解的也更深入了。有句话这么说,“It takes great sensitivity to enjoy a place as ordinary as this and great pictorial talent to paint it.” 毕沙罗某段时间选择待在一个安静的小镇上作画,或许做为艺术家要有好的作品呈现总是要不断追寻新的灵感和享受孤独吧。1870年普法战争结束后,莫奈和毕沙罗回到法国,带回了英国著名学院派画家透纳关于风景画的理念(虽然我不是英国人,但还是和主持人持同样的观点,虽然主持人是“悄悄”说的,哈哈),“Whether it was noisy or it was subtle to the motions,it always spoke to the heart.”

  雷诺阿幼时就在瓷器上作画赚钱,帮助父母分担家庭负担。这一片段中天朝的存在感极强,“Cobalt blue,it has been used since anything antiquity by the Chinese.”(钴蓝在中国远古时期就开始用它作为颜料。)

  德加和摄影师埃德沃德·迈布里奇的渊源很深,从后来德加关于马的雕塑当中可见一斑。德加喜欢用色粉作画,看到片子当中展示的各种不同色彩的pastols,颜色逐一渐变的马卡龙色,感觉好喜欢好想据为己有吖~德加回应大卫《赫拉提誓约》的画作《年轻的斯巴达人的练习》(也叫《练习摔跤的年轻斯巴达人》),充分体现出他的反叛精神,在《赫拉提誓约》中,勇敢的赫拉提兄弟,愿意献出他们的生命来保卫罗马,所以觉得德加自己命名的《敢向男生叫板的斯巴达女生》更能表达出这幅画作的深层含义。德加还有一件雕塑作品也特别有名,就是在2011年11月纽约佳士得拍卖会上拍出天价的《14岁的小舞女》。

  卡勒波特在都柏林广场画的《巴黎街头阴雨天》,用广角效果仰视,给人以一种扩大外景无限延伸的穿透感,就像是我们现在用的广角镜头。我经常在想,如果他生活在现代,肯定是一位非常出色的摄影大师,因为他许多作品的构图都非常新颖奇特。片中还有一个片段是关于其作品《刨木工》的介绍,关于这里的诸多疑问主持人都耐心解答,而且很多都是他自己发现的问题并且通过 Youtube和询问他的画家妻子得到答案的。

  这部纪录片当中还讲述了一些之前被许多人忽视的女性印象派画家,这里列出了三位:贝尔特•莫里索、玛丽•卡萨特和玛丽•布拉克蒙。

  贝尔特•莫里索的作品很好辨认,她是全场用色最大胆和奔放的一位印象派画家,尤其擅长使用白色,欣赏其作品的最佳距离是两英寸。而她本人的颜值真是没得说,可以用惊艳来形容,明明可以靠颜值,偏偏却要靠才华~

  玛丽•卡萨特是美国人,她的作品表达的情感及其深厚,有一种“意识流”的特色,难怪主持人会说弗吉尼亚•伍尔夫看了之后都会称赞不已。

  其实印象派并不仅仅体现在在纸张上作画,也会有其他多种多样的呈现方式,比如玛丽•布拉克蒙就尤为擅长印象派的陶罐。

  修拉的“点彩画”占了纪录片中不小的篇幅,曾就读过巴黎高等美术学院的修拉并不是典型的学院派,他是“新印象主义”的代表人物,作品深受查尔斯•布兰科《绘画艺术语法》的影响。《大碗岛上的星期日下午》是他的代表作,因为点画特别耗精力他又改画海景,《安涅尔浴场》仿佛打开了“第四次元”的大门,就像修拉本人说的,“Let"s go and get drink on light.”这幅巨作也可以看到一个“After image”,(也就是“余像”)色彩浅淡,“Like the tenth cup of tea from the same teabag.” 查尔斯•布兰科《绘画艺术语法》中也有许多关于人像的解说,人像的面部特点解析了线条的情感力量,平行的线条营造出了一种平和静谧的感觉,实际上这也是修拉后来到海边创作的原因,海平线让人的心境倍感平和。在这里不能忽略热情奔放的康康舞也是一个修拉一个重要的绘画题材。

  后印象派的代表人物高更和梵高篇幅不是很多,放在后面来介绍也算是一个总结。关于高更我想到了毛姆的《月亮和六便士》,不过这部作品虽然是以高更为原型的,但也可以说里面的主人公是一个全新的人物。高更妻子和儿子的雕塑在当时印象派作品展上的亮相足以说明了他对家人的浓浓爱意,尤其是这幅《睡梦中的孩子》更是将深切的关爱展现得淋漓尽致。

  现在人人喜欢梵高,可实际上他的性格怪癖似乎无人可以忍受。这一段拍得非常别致有趣,有一句阴郁的荷兰格言是这样说的:“A frog will always jump back into the pool,even if it sits on a golden throne.”后来梵高在法国居住时想念荷兰时又说:"Exiled in this pretend Holland,a lonely Dutch frog was missing its pond."前后对应,妙趣横生,这部纪录片像这样的桥段还有很多,所以很吸引人。

  本片结尾又是莫奈出场的时候,晚年的莫奈患了白内障,就像片中所说这是一把双刃剑:“In fact,Monet"s appalling eyesight had a positive impact on his art.It freed his vision and forced him to trust his imagination .”在橘园美术馆展出的《睡莲》让我们走进了一个梦幻的世界。

  《印象派 绘画与革命》观后感(九):这是一场追逐阳光的旅程 我们都在努力

  

讲艺术的纪录片,这部无疑是惊艳的。

胖乎乎的Waldemar Januszczak是片子的灵魂。作为BBC多部艺术纪录片的主持和制片,我猜想他本人应该有丰富的艺术史专业知识,但在片中,他完全没有艺术家通常的那种居高临下。要说气质,就是逗比,非常逗比,逗比到不行。

他讲故事有两大办法。

去实地。

目测该剧组资金雄厚,我能记住的就有英属维尔京群岛(印象派的起点/毕沙罗的家乡)、巴黎(当然,一切的一切)、法南蒙彼利埃(巴齐依的家乡)、伦敦(毕沙罗和莫奈在这里躲避普法战争)、哥本哈根(高更追去妻子的娘家)等等等等。

维尔京群岛 毕沙罗的家乡

荷兰 梵高的家乡

还有许多画作中的场景:莫奈和雷诺阿作品里的“青蛙潭”,波光潋滟,杯酒交错;马奈画过的巴黎火车站,雄心勃勃企图迈步世界;德加喜欢的赛马场,原来longchamp这个牌子的源头在这里呢。

已经被填平的青蛙潭巴黎火车站

光到这些地方,远远不够。小胖还有第二法宝,道具。

捧着比头还高的礼物盒,摇摇晃晃进入画面,喜感的第一幕借以表达印象派业已成为法国一大旅游标签。之后的每一幕,他都是以这个风格在讲故事,没有一分钟不在动。

讲到猪毛笔的诞生,他捧来一头小香猪;

讲到德加的人物画风,他找来一位一丝不挂的姑娘(当然是背影);

为了解释如何画大幅作品,他拿了铁锹哼哧哼哧挖地沟,原来画布是半插在土里的……

为了解释修拉"点画dottism"的特点,他搬来画盘,将颜料以点状呈现在画面上;

为了解释雪景中的倒影,他搬了一大堆我都没看懂的设备。

看似憨憨傻傻,许多抽象难懂的艺术原理,却一下子直白了。英国人可以把严谨考究和无厘头融合得如此巧妙,心生佩服。

有意思的是,全部看完以后,我回想了一下,他穿了啥?换过衣服没有?一时竟回答不上来。一个不停讲话不停出镜的男一号,却毫不抢镜,把主次关系处理得如此妥帖,这是很不容易做到的。

再来看看,这么个举重若轻的小胖子,通过四集片子到底讲了什么?

首先,在莫奈、梵高、德加这些名字之外,我又知道了诸如毕沙罗、巴齐依、莫里索。知名程度各不相同,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不为当时主流审美艺术所接受。

落第之人,要么沉沦,要么爆发。印象派显然是后者,才有了今天流芳百世的盛名。

这同当时的时代背景分不开。19世纪上半叶,法国历经多次共和政权更替,多变的政局导致艺术思潮和社会民心也发生激烈的变动。人们看腻了画布上严肃的宗教、神话与皇室人物;看腻了细腻光滑肤若凝脂的画面风格;也看腻了高高在上的法兰西学会一成不变,独掌权威。

这个时候,肆意欢笑的康康舞女、泛舟塞纳河的巴黎青年、甚至装修地板的刨木工走上画布,想来必定是大家喜闻乐见的。

再加上工业革命大潮的助推,印象派风格逐渐定型。

1841年,美国人发明了颜料管。在此之前,颜料是被装在猪膀胱做成的袋子里。方便携带的管状颜料的诞生,让画家去户外作画有了可能。

锡制护套的发明,则让画笔由圆头变成扁头,非常适合大幅涂刷画面。脑补一下雷诺阿画《青蛙潭》的那个水纹,用圆头画笔是无法完成的。

猪毛笔也取代了传统的貂毛制笔,后者吸收颜料能力强,绘出的作品光滑有光泽;而前者更硬更粗,可以在画作上留下沟沟壑壑。典型的印象派笔触,由此诞生。

雷诺阿《青蛙潭》

到上世纪70年代,火车普及,大大扩展了画家的活动范围。莫奈在诺曼底Etretat画下著名的象鼻山,而这在“铁马”诞生之前是不可想象的。

天时地利人和,印象派革命席卷而来,成功似乎也成了必然。

前些日子,莫奈的日出印象在上海展出,围观者众众。其实从我一个外行的视角来看,人们自然是很容易喜欢上印象派作品的,因为它代表着自然真实,追逐阳光,尊重情感,不惧权威。

毕竟,时至今日,科技革命已前进n个光年。我们又有几个人完成这一内心的革命呢?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印象派  印象派词条  观后感  观后感词条  摘抄  摘抄词条  绘画  绘画词条  革命  革命词条  
美文

 就地过中秋 他乡月也明

 “中秋将至,你有多久没回家?”“有没有一种味道能勾起你对节日的回忆?”“在他乡过节的你们,有什么特别的记忆?”“独在他乡、披荆斩棘的路上,有没有一首歌能给你勇...(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