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再见语言》经典观后感有感

  《再见语言》是一部由让-吕克·戈达尔执导,海洛依丝·戈多 / Kamel Abdeli / Richard Chevallier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再见语言》观后感(一):再见语言,我想成为一条狗去感知。

  晃动,黑白,彩色,跳接,没有转场,黑白转场。

  感知,客观,主观。狗去感知。狗可以感知一切。在不需要语言的前提下。

  没有语言,没有孩子,想有只狗。因为狗懂得一切。狗因为是裸露的,所以它并没有裸露。

  做爱,不做爱,抗拒做爱。

  编写一个悲伤的故事,没有细节,没有起承转合,只是一个故事。

  最后的最后,有了孩子。

  (所有哲学家都在探讨真相,包括戈达尔。)

  《再见语言》观后感(二):大师的世界,现实的装X

  

剧情没有,对白乱说,画面高频闪动的高对比度的色块……

完全想象不到戛纳电影节为什么选它入围主竞赛单元。 而最可怕的是它还是2014年美国国家影评人协会奖的最佳影片!!!

在阅读了很多影评后,我释然了。

一切的一切,都是因为导演是新浪潮电影大师——让-吕克·戈达尔

可是,很抱歉,我还是无法体会大师的思维高度……泪流满面!

  《再见语言》观后感(三):再见语言,再见不了的戈达尔

  对戈老表示尊敬,那么大的年纪依旧保持创作的激情,最可贵的是还在尝试创新。

  3D,左右眼分开看,声音的时大时小,字幕的时有时无,画面的乱七八糟、随意拼贴。大家的注意力很少会在故事上,只是形式。也许戈达尓拍片时就在默念:丫的,越让你们看不懂我越兴奋。

  其实,对于影迷和观众,此片内容如何已经不是重点,重点在于戈达尔还想拍片就够我们膜拜了。语言再不再见无所谓,只要戈老别说再见就好。

  《再见语言》观后感(四):随

  睡了一场400年的觉然后醒来,发现整个世界沉默了许多,人们开始互相变得漠不关心了。

  quot;谁是我的朋友,谁是我的邻人"

  醒时你觉得甚是孤独。

  每天都有人在改变世界,人们说:"哦,他在改变世界呀!"

  人们对世上发生的一切都漠不关心。

  人只是一组数字,一组由身份证号码组成,可怜的数字。

  人们征服天空,征服大地。

  quot;这是随随便便就可以让一个巨星陨落的时代。"

  别相爱了,你们的爱没有造成结果

  别生育了,你们的孩子不会有未来

  《再见语言》观后感(五):戒电影的电影

  在法国看电影十多年,第一次碰到有人电影还未过半就退场的。

  再见语言,叫再见电影才对吧。可以用来戒电影的电影。

  肢解画面,破锣配乐,不如不要3D的3D(产生斗鸡眼效果的3D,只能单眼看,或是两个眼睛看到不同的画面),底片坏掉那样的色彩。都解构完了,可毕竟不是60年代了,还以破坏为乐,有破而无立。

  宁愿相信再高深的道理都能用平实的形式表达出来,何必炫技,更何况还谈不上炫技。大师玩扮猪吃老虎,虽然还有人捧场,终究降格。

  .s. 纯个人感受,看完头疼欲裂。忙了一天,特地去的提前首映场。片子连片尾字幕都不好好出,搞得机器卡带似的,就黑幕了,大家习惯性要等片尾字幕都结束再走,等了5分钟,没有继续字幕,也不亮灯,观众只好手机照明,摸索出去。

  《再见语言》观后感(六):瞎J8写

  2014年的戈达尔已经无法表达更多。 在电影里,他用突然的裸眼3D,后期处理失败的图片,倒悬的镜头与逐帧的演变让人从视觉语言里脱离;突如其来的巨大刺耳杂音,字幕与电影台词故意不匹配,让观众对电影本身产生无端的焦虑。而这部拼凑的电影,甚至很难说出一处完整的剧情。戈达尔连电影语言都要完全抛离。可以说,在看戈达尔的电影时人们在做很多事,但唯独没有在看电影。 人类依赖语言进行表达。但同时语言限制了人类的表达。在一段时间,戈达尔浮在水面,波浪承载了戈达尔的太多。但另一些时候戈达尔沉在水底,他已经不知道该如何表达,已经拘泥于自己曾经创造的诸多形式。看电影时观众的焦虑正是他本人的焦虑,他的哲学是尚未存在的哲学。 就像他的语言是尚未存在的语言。我是如此如此深爱戈达尔。隐喻是失败的动力势能。我们都爱失败。

  《再见语言》观后感(七):你爸爸还是你爸爸

  看戈达尔的《再见语言》,从《精疲力尽》中的告别叙事,到这里的告别语言,八十几岁的老爷子真的是太先锋实验了,以至于不太能看懂。画面美如画,可观众依旧看不懂,也看不下去。

  黑白画面与彩色画面交织,动态模糊的画面与平静的无变化的画面杂糅,3D重影画面与2D平面相融合……影片在视觉和听觉上一次次挑战观众的感官极限,好比有个凶横的恶徒怒斥:“滚啊!混蛋!”

  想到了《圣经》中的一句话“神说:‘要有光’”。世界上先有神了,接着是语言,再接着是欲望,然后才是光。如果没有语言,就只剩下了“神”。戈达尔的Goodbye To Language(英语:再见语言)后,世界上是不是只剩下了唯一的神AH DIEUX(法语:神啊)。

  最后,不知道说什么的时候,只能说大师还是大师!God is still God.

  《再见语言》观后感(八):再见语言,再见存在,再见内心

  一部被严重低估的小众独立电影,或许更多人尊崇戈达尔,崇拜的是戈达尔早年的影像学、叙事学的高超技艺,而今天,一个即将走到生命尽头的老人,还会再在乎用各种功名利禄、利益化、技术化的手段来炫耀自己,还会像我们很多所谓电影“大师”一样以前辈自居于故事,以科班自居于结构、形式,或是以评委自居于价值理念的城府和偏见?而如今的当代电影,很多创作者,还在以权利、资本、专家对话语权的合谋和篡改自居,每一条价值理念其实已经都积重难返,每一个故事其实都包藏祸心。

  而这位80多岁的老人,在生命的尽头仍然还艰难维系着对生命和人类文明的深深的责任感和历史感,对当代人类的精神的异化、时代的解体、断裂,阶级的幻灭做着最后的维系。语言是存在的家,“”中心再难维系“,作品用高超的手法,极度锐利快速又极度旖旎轻盈,在潜意识、前语言、元语言上不经意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他希望所有的人都能完成和解,但只是个幻想,一部呓语作品,倾诉的本就是呓语一样的碎片化的时代,对我们的精粹化、民粹化、符号化敲了最后一次警钟

  《再见语言》观后感(九):真正建構3D電影語言的電影

  #電影筆記1109金馬影展#

  下午剛剛看完法國電影大師戈達爾(台灣譯作高達)2014的3D電影<告別語言>,從2D的語言跳脫出來,他用兩部5D和IPHONE攝製3D影片,從篇章的字幕以及敘事架構上重新探討時間與空間。

  全片分兩條主線:1、對政治、平等等觀點的探討,以新聞影像中戰爭素材與拍攝的紀實影像來呈現;2、通過兩對戀人不同時間下,居住在同一空間來呈現劇情片的敘事。

  片中,狗和流血的浴池是剪輯上把跳接的影像形成關聯的兩個線索:1、同一只狗的視角原本不可能出現在兩對戀人的生活空間里;2、第一次槍擊時路上被擊中的男子、白天路邊女子伸手後沾滿鮮血的雙手、兩對戀人在浴室的流血浴缸、柚子邊流淌的血液,這些鏡頭形成空間的延伸,並讓景框之外小狗視角建構了敘事上的時間關係。

  至於5D拍攝部分以及IPHONE拍攝部分在剪輯上設置的意圖還需要再研究。

  :觀影後碰見在台灣學習期間教授電影敘事學的劉老師,簡單交流了一會,在3D語言下,不用3D呈現動作場面的特效,而是玩時間和空間,還是需要反覆看幾遍片子,才能慢慢消化。(回去買張碟再看看好了)

  《再见语言》观后感(十):Goodbye to "Langue", but not "parole"

  觀影時,筆者對港譯片名《告別言語》的理解比較廣義,如果依索緒爾的分類法,電影應該譯作《告別「語言」》(Goodbye to "language" or "Langue")而不是《告別言語》(Goodbye to "parole"),在這個語境下,語言可泛指電影語言、人同人溝通的語言,而不局限於音義結合體的語言。

  循此路解讀,高達挑戰的除了是我們的言語局限,還有透過電影表現手法,包括3D技術、配樂、色調處理……去問儘管我們的技術去到好勁,可以超越五官的局限,可同時也失去了語言本身溝通的功效。

  特別記得中後段(時間真係好混亂),應是女人問男人:什麼是文明?什麼是城市?什麼是戰爭?導演提問的主題全是人為的事,而這些似是形而上的人為物,原來都無比地難解釋,難以語言解釋清楚,也難以用電影畫面解說明白,就是儘管電影用上希特拉、法國大革命的例,都無法回答這問題。

  至於狗在電影中出現,也許象徵的是假使人類沒了言語,那就或許是眾生平等的。但導演一個個調色的鏡頭,似乎都在說,我們儘管可複製出狗的視覺(語言),我們卻仍無法理解狗對世界的解讀,更甚是犬隻也無從看到人類能看到的顏色。

  而你還記得嗎?如何用一個概念來代表非洲?又如何用一套電影來「告別語言」?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再见语言》经典观后感有感  观后感  观后感词条  有感  有感词条  再见  再见词条  语言  语言词条  经典  经典词条  
美文

 毕生求索只为世上再无麻风

 麻风病是由麻风杆菌引起的一种慢性传染病。患病者脸部、肢体畸形,加之社会对麻风病的恐惧和歧视,患者忍受着肉体和精神上的双重折磨。1970年,李桓英在中国流调现场...(展开)

美文

 让失去变得可爱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大千世界,阡陌为局,苍生为棋,起落的人生须臾不过数十载春秋便归于沉寂。不管往昔的峥嵘岁月抑或惨淡光景,时间都不曾给我们喘息去为了所失去的...(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