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瘾君子自白》是一本由托马斯·德·昆西著作,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209图书,本书定价:27.00元,页数:2007-5,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瘾君子自白》精选点评:
●华丽的辞藻,固执的学者。看着书说实话只是为了猎奇,致幻剂的话题太吸引人了。实际上有很大篇幅是表现了昆西的成长。
●为论文不得不看的之一。 和红房间的封面有JQ
●译者也嗑药了?
●回头是岸
●一个文艺青年的吸毒史
●好自大啊
●19岁开始抽鸦片,直到74岁挂掉。整整爽了半个多世纪啊!bug一样
●瘾君子自白,真是读不懂。
●第一次读德·昆西的作品。颠覆了对鸦片的认识。
●应该是毁于翻译了吧。。。
《瘾君子自白》读后感(一):听说
其实不能算书评。
9月。去参观Wordsworth在Grasmere的故居。听幽默爽朗的大婶讲他家的故事。昆西曾经在一个周末来到Wordsworh家。主人以为他不过是来会友消遣,哪想到他就此住下……
有空去把这个故事看下去。还有没搞清楚的Wordsworh和Twinnings茶叶的故事。
《瘾君子自白》读后感(二):洞察者
其实从梭罗开始,我就喜欢这一类对于自然充满了无限好奇的知识分子,当然大众的人(社会)小众的人(自己)也是自然的一部分。
而梭罗继承的是德昆西这一类英式洞察者的路数,尽管他自己绝对不承认,但我在两者作品中看到了极其相似的内核。
那就是对于社会的深刻悲观,所以他们基本上不对群体做任何耗费气力的研究和表达,实在掩盖不住了,也是讽刺和揶揄。在他们眼里,一个人若是不懂自然,或者连自己的感受都搞不清楚,谈什么社会,谈什么他人。这种气质跟法系或者俄系动不动就悲天悯人、恨不得砸烂一切建立新世界的伟大启蒙者完全不同。其实在中国,具备这样的气质的洞察者还有一位。自古豆瓣出知音,能够把名字打在评论区就是对我码字的最大鼓励。
《瘾君子自白》读后感(三):是自传?是惭悔录
将此书视之为一本自传,昆西将他一生的经历,为何吸食鸦片,鸦片带来的快乐及影响写的都很详尽。中间间或写下了他对很多事物的看法,以及他所热爱的诗歌,词人。其渊博的才识在文笔流转间显现。但是若是作为一本惭悔录,个人感觉他并没有对于鸦片的吸入有所悔恨,甚至于为鸦片进行了辩驳。但是,这并不是说他认同鸦片。
他同样认为鸦片误人“鸦片吸食者当然并没有丧失他的道德感与抱负,他真诚地渴望实现他认为可能的事情,同样也感到职责的要求:但也有智力上对于可能实现的事情大大超过了他的能力的恐惧,不仅是努力的能力,甚至是一种提议的能力。他处于梦魇与噩梦的重压之下,他就像一个瘫痪病人不得不中日偃卧床头而亲眼看见他心爱的人遭到损伤或凌辱———他倘能起来行动,他会不惜自己的性命来保护她:但他像婴儿一般羸弱,连动一下的力气也没有”
从这一段文字中可以看见昆西是真真切切为吸食鸦片而感到不幸的。而这一切在他第一部分的文字中他告诉我们这一切实非他所愿,而又却是由他的一些行为造成的。
他总是在文字叙述到一半的时候叫喊到读者,让我为之一惊。虽然我并不很喜欢他的写作手法,就像一桌丰盛华丽的美食,但由于太过“油水丰盛”让我这个吃惯清汤淡水的粗人有些难以下咽。不过这并不影响他是一本好书的事实。
华丽的辞藻和逻辑有序的思维。这不是关于鸦片快感的,是哲学上对鸦片所带来的精神感受的思辨。即便是翻译过来的句子,好多地方都是能让人反复把玩的,虽然作者不免有一些才学上的显摆和对过去回忆的繁琐描述。但是,这部来自18世纪的自述还是能够感染人心。
“一生没有经历过大苦大难的人,他就可以这样简单的度过一生,但是他永远也不知道人生的善良,也永远不知道人生的罪恶”
这样的描述是朴素而神奇的。
还有在回忆那个曾经帮助过他的少女时,他说出“以便罪恶的强盗完成对她的灵魂蹂躏前结束自己纯洁的生命”,这样的描述是精彩并且贴切的。
至于对鸦片的真切赞美更是前所未闻的。透过纸张,似乎还能看见这个病人的振臂高呼。
想来中国近现代受鸦片的影响不小,瘾君子的数量较之英伦更是数不胜数。但是像这样类似《忏悔录》的东西,确实从未见到过。即便是“二云居士”刘文典,也未对烟土有过如此层次的描述。可能是西方文化受基督教“原罪”文化影响善于忏悔自省吧。
顺便提一句,刘文典是中国近代史少见的真“狂士”。他是合肥人,安徽的烟草业本来就很发达,直到现在也是(金皖和黄山真是抽不惯),民国24年,安徽烤烟产量1.7万千磅, 成为全国3大烤烟区之一。这样的数据是不好看的,根治民族烟病对于这个国家是迫切的。但是烟草财政收入的巨大,才是真正挡在禁烟路上的顽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