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莎贝尔·于佩尔:献给表演的人生》是一部由塞奇·图比亚纳执导,伊莎贝尔·于佩尔 / 克洛德·夏布洛尔 / 迈克尔·哈内克 Michael Haneke主演的一部纪录片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超人一样的于佩尔。舞台剧《美狄亚》,夏布洛尔的《亡情巧克力》,阿萨亚斯的《情感的宿命》,哈内克的《钢琴教师》,都是在一年内完成的。她说自己无形,没有面孔和轮廓;又把表演比作睡眠,比作走私,比作盲人的前行。这已经不是“演技”这个维度的问题了,她的厉害在于完全的无畏和毫无保留的透明。
●女孩。哲学家。温柔。本真。理智。值得。
●MK2TV于2001年全年拍摄于佩尔的工作状态,忙话剧,忙拍电影,忙录歌,忙配音,忙拍写真,忙跑影展,用片子里的词就是tireless with energy。于佩尔说自己想做得更多。每个角色就是一次人生体验,演完后再思考这个角色的人生,自己却认为演员是vague和formless的。女演员的自我修养,献给表演的人生。
●首先,这是一部非常棒的纪录片,纪录片并非内容丰富深刻就算好了,拍摄,节奏,还有讲述者本身也是至关重要。于阿姨是一个非常好的讲述者,通过她的讲述,让人了解到一个引人入胜的好演员,作为阿姨的粉丝,看完这部肯定会反反复复地再看,作为路人,也会为她而着迷。
●哲学家Isabelle Huppert谈表演。
●她年轻时远不如现在动人,那时更丰满更有生机,却略普通。反而现在,苍白平静下,疯狂的暗流涌动。
●我浮躁不安的定心丸。
●深夜看完了,只有佩服。如果于佩尔不做演员,可以做一个哲学家。可是,这样完美的演员谁来做?
●于佩尔 无杂质的演员 真挚
●已经十万分期待于阿姨六月份上海的演出
《伊莎贝尔·于佩尔:献给表演的人生》观后感(一):哲学家演员
深夜看完,除了佩服就是佩服。突然想到,假如于佩尔如果不做演员,可以做一个哲学家。可问题是她做了哲学家,谁来做这样完美的演员?
她是忘我的。成为一个又另一个不同的角色,而不是扮演。
她是天才般的。脑子总是会有很多预设的细节。
她是努力的。她并没有因为天赋强大而放弃努力。
她是一位如哲学家般的完美演员。游走于丰富多彩的人性世界,成为了你我他,却又不曾停留。
《伊莎贝尔·于佩尔:献给表演的人生》观后感(二):短评没写完的话
这部纪录片记录了伊莎贝尔于佩尔于2000年“超人”一般的工作内容:一部舞台剧《美狄亚》;三部电影,分别是,夏布洛尔的《亡情巧克力》、阿萨亚斯的《情感的宿命》、哈内克的《钢琴教师》;这期间还去了戛纳宣传《情感的宿命》和《情妇校长》;还参与演唱了一张音乐专辑;还和大摄影师彼得林德伯格合作拍摄时尚大片。
如此高产、高质的演员,其表演的天赋让人惊艳,其努力和执着让人佩服。
同时,让人印象深刻,和为之迷醉的是她少女的状态。少女于,少女在其身姿和步态,在其面庞,在其眼眸;她肯定经历过很多,但是坚毅、无所畏惧、不妥协、不伪装,却在其身上萦绕。所以,她太迷人了!
无论是如她父亲一样的新浪潮大师夏布洛尔,还是执着于揭露人性的德国导演哈内克,都愿与之合作。夏布洛尔赞扬《编织的女孩》,就该给于佩尔一个戛纳奖杯!所以,两个人合作《维奥莱特·诺齐埃尔》时,夏布洛尔首先说了一句,这次给你一座戛纳奖杯!果然,《维奥莱特·诺齐埃尔》让于佩尔得到了演艺生涯的第一座戛纳奖杯,于是颁奖时,略带超越年龄的淡定的于佩尔感谢了夏布洛尔。当夏布洛尔回忆这段往事时,于佩尔脸上带着羞涩,还有一点,《编织的女孩》没给奖,就没给吧,让我们忘却吧的“与世无争”。
哈内克一遍遍要求和指导于佩尔弹琴和配音的注意事项。
众多摄影大师与他的合作。
《伊莎贝尔·于佩尔:献给表演的人生》观后感(三):伊莎贝尔·于佩尔:献给演员的人生
看完觉得似乎名字叫:献给演员的人生可能会更合适.
因为里面除了包括阿姨对表演的认知、感悟,表演前的准备以及表演时所呈现的效果之外,还包括了表演外一些像发布会、颁奖典礼、摄影写真等等很多演员需要应付的东西,并不全都是表演相关。
其实我很期待的是,于佩尔阿姨这个最出色的表演艺术家之一,可以把演员幕后为表演所做的所有准备到最后将表演呈现给大家的过程清晰的展现在电影中,可以更多的讲述关于表演的一些深刻内容,但相对来说太少了一点,这点还是有点小失望的。
整部片子无论是从拍摄手法还是阿姨的旁白风格,那种优雅、从容的感觉真的是很明显的法国风格。于佩尔阿姨讲述了自己对表演的理解,里面不止一次提到她对表演的认知就是自己拍摄时表演要把自己消失掉,才能把作品清晰的呈现在观众眼前。要在表演的时候把自己变成无形,才可以在观众面前变得有形。(其实感觉听过很多人说过这些话,但可能是因为没经历过吧,所以一直没能真的理解这些话的含义..
相比起电影,戏剧和舞台剧绝对是更加考验演员功力的艺术形式。电影可以给你犯错的机会,而戏剧和舞台剧没有重来的可能,只有一次机会,演员需要把自己最极致的表演和情感瞬间爆发出来呈现给观众,于佩尔阿姨也是这么觉得。
她说拍电影的时候自己好像是有了第二人生,在剧组生活,可以犯错,而在剧场里演舞台剧相比之下更难一些。
最喜欢的还是阿姨准备表演的部分了。
她会在候场的时候听一些歌剧,喝一杯带蜂蜜的热饮,读和自己相关的其他演员的台词、演他们的戏份帮助自己更好的理解和表演自己的角色,上场前五分钟她还会看报放松自己。
有一场于佩尔阿姨大概还有几十秒就要上场了,上场前她喝了口水,但是不小心呛到了,她一直在咳,还没咳完就上场了,但上了场之后就没再咳过,这就是于佩尔阿姨。
说实在的,影片里很多哲学一样的句子让我云里雾里,我不会装做自己对这些深刻的句子大彻大悟,因为我确实没法完全理解,但却真的感受到了于佩尔阿姨对演员、对表演的热情.
演出结束,她谢幕鞠躬,接受大家的掌声。
就好像她小时候一样~
《伊莎贝尔·于佩尔:献给表演的人生》观后感(四):又看一遍,认真做了笔记。
于佩尔旁白不完全笔记。这部纪录片的钢琴配乐很美,加上于阿姨的咬字,让人很安心很舒服。
她确实让人捉摸不透啊,纪录片展示的是真实的她,也是表演出来的她。也许她真的像自己说的,没有固定的形态,没有面貌没有轮廓。你看向她就像看向一杯水,看透了也什么都没看到。
笔记如下:
1.剧院就像一个容器,你的身体在其中溶解,大脑也是。你会失去自我。表演美狄亚要放弃自己的身体和灵魂。你会进入一个情绪非常激动的空间,你不想也不能逃脱。
2.我想,最初是恐惧,经常发生。之后是如何去控制这种恐惧,如何坚持下来,学会屈从于恐惧,感受这种不安。
3.剧院的每一夜,都像在重演我的记忆,那不是短期的记忆,而是长久的,它以不断重现的方式,使我的感受沉浸其中。这些记忆的碎片,也许是花园的一角,布满鲜花的墙壁,童年的欢笑,或对幸福的定义,美狄亚是关于牺牲的。
4.生命从游戏中开始,所以,纯真的游戏,何时起变得刻意而为?难以形容。
5.你不会某一天醒来,突然说,我要成为演员。你生来如此。总是这样,你追逐逝去的时间与童年。那时总在玩耍。游戏是为了掩饰自己,逃离现实,从别人窥探的目光中保护自己。表现,是为了隐匿。
6.最初,我只是一张白纸,没有形态,没有轮廓。内心里,我知道,某种东西将要诞生。
7.我对自己的第一印象是,我没有固定的形态,我没有面貌,没有轮廓,实际上我什么都不是。也这就是一名演员需要的,一种无我状态。当然,胶片和摄影机,所表现出来的并非如此,但无我状态对拍摄是有意义的。
8.我有时忧郁,有时又充满活力。这种深刻的转变,如同浪潮。人生中的两个阶段,先是晦暗的开端,之后便有了光明。
9.电影并没有特定的关注点,聚焦于不特定。臆测,不确定。夏布罗尔并不确定,这是即兴的艺术。如何表现看不见的东西,如何接近于真实。
10.我认为他难以理解,很神秘,他眼中闪烁着光芒,却说无需试图理解他。奇怪的是,我也这样看待自己。有时候我觉得,我自身恰好证明了什么都不存在。
11.我常常想起契诃夫写在《海鸥》里的句子:“我多么的嫉妒你们,人们的命运竟然如此不同,一些人过着枯燥浮华的生活,一成不变,而有些人,就像你,注定要活得精彩,活得灿烂而充满意义。之后,有人回答,这些恭维与称赞是种诡计,如同对病人撒谎。”我获得了成功?其实我从未喜欢过自己。
12.拍电影是双重生活,是的。话剧更困难一些。电影就像一所我有时会去居住的房子,有时是起居室,有时是卧室,或者客厅。我可以无差别的在不同房间之间切换。
13.对演员的要求很多,越来越多。如何接近深刻的内心世界,如何具现这个世界。一个演员明白他能走多远,想走多远,即使心存畏惧,也有做演员的自豪。
14.在生活中,欲望令人精疲力竭,而电影是解决问题的好方法。你可以保持自我,或成为别人,身处这里或那里,你可以四处漫步,出现或者消失。提出一些问题,那些我关心的问题。你可以扮演一个好人,然后表现他坏的一面,或者表现强人弱的一面。或者在剧院里做上述游戏。电影就像一个大陆,永远未知却那么熟悉。
15.有时候,我的脑海里充满了对细节的想象,一句话,服装,头发的颜色……没人知道梦想由什么构成,往往,就是个小细节。
16.电影就像走私,你偷偷潜进去,夹带着一包包的情感,你将这些偷运来的情感展露给所有人,你把它们倾倒在桌子上,然后公然开始交易。我给你这些,你用那个交换。电影就是想象力的交易,完全没有利他主义在其中。
17.表演是快乐的事,非常快乐。但也有一些痛苦。从人群的注视中穿过,看清自我。你成为了表演机器,我喜欢这样。我表演,当他们说开拍的时候我就表演。然后我开始沉睡。等我醒来,我要试图去理解,全都混杂在一起,我很困惑。太多的杂音,太丰富的生命。
18.我总觉得演员是蒙着眼睛前行,演员就像盲人。他们就像编织的女孩(《编织的女孩》),信任别人,一点点前进。这就是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