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顿悟的时刻读后感摘抄

  《顿悟的时刻》是一本由张悦然著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6.80,页数:23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顿悟的时刻》读后感(一):顿悟的时刻,不只是灵光一现

  

看完张悦然《顿悟的时刻》,很顺畅。虽然是一部文学评论作品,但并不晦涩难懂。 一,在作者眼中,道德压迫并没有消失,相反还更加严重。一个人是否罪大恶极、道德败坏,并不影响我们对ta投入感情。 退一万步讲,我们读“坏人”的心路历程,并不是为了效仿ta,而是以此为鉴,以此为戒,警戒自己,我们和罪恶或者是所谓的“坏人”都只有一步之遥。他们原本也如我们一样普通,淹没在众人中。 二,作者提到心理学家罗洛认为,最可怕的魔鬼是没有名字的魔鬼。恐惧和疾病一旦被命名,威力就会减小。 就像看鬼片一样,鬼

  《顿悟的时刻》读后感(二):文学象征性的剥离和小说的工具化趋势

  总体来说,文笔流畅,读来不觉得生涩,就如同和一个老友交谈一般,深邃、优雅但又不故作高深。在书的第一部分,分别借不同的小说片段,分析了文学叙事的几个核心要素即是人物、情节、冲突和视角的演变趋势。有令人耳目一新之感。读罢,给人最大的冲击是小说这一文学体裁越来越超脱于纯文学的意义,而发展为一种为了展现人性的载体、上演社会冲突的舞台。觉得唯一不足的是,在冲突这一章所列举的心理学实验,似乎过于高深了,不大对主旨有实质性推动。第二阶段所举的作品对个人来说有些小众,不甚了解,没有什么发言权。

  《顿悟的时刻》读后感(三):以诚相待,读者感受的到

  

张悦然的小说我曾经读过,但这本文论读起来与小说截然不同,觉得挺轻松的。这两天,一口气读完。这书,半本是在分析作家如何写作,半本是在评析她心仪的作家。

作家的伟大或者问题,每个人见解不同,但张悦然的分析比一般评论家有意思很多。其根本也是在于真诚二字吧!因为用心,所以真诚地用心去衡量作品,字里行间读者是能感受到的。虽有些小瑕疵,但可以作为随笔来看,很棒。

读完,还有个问题,单有理念和技巧,就能写出好的小说吗?文学这东西,理念、情感、技巧、结构很重要,但行文气韵恐怕也应该考虑其中。这也许就是中国文学的魅力所在。

  《顿悟的时刻》读后感(四):从樱桃至顿悟

  第一次读张悦然,读的是她的处女作《樱桃之远》,蒙蒙子送给我的生日礼物。 那时我18岁,作者也不过20出头。这本书在当时被安妮宝贝掀起的青春疼痛文学风潮里一鸣惊人。 第一次见作者本人是去年,在中日作家恳谈会上。我坐在她后排,忍不住被她吸引目光。她穿着中规中矩的黑色套装,发型和配饰透露时髦的心思,妆略浓却不突兀。30+的年纪,深邃感与少女感并存。她与日本作家用英语交谈,很是自如。 再读她今年这部新作,本来我不抱期待,只打算迅速翻阅,因为我还停留在对青春文学的刻板印象里。 没想到它这么好。作者成长如此之快,语言轻快却暗含哲理。那种哲理不是爹味的哲理——强按你头教你做人,而是一种娓娓道来的内心的分享,你可以看到她的内在世界既包容开放,又棱角分明,充满探索的勇气和思辨的精神。 作为一位作家、一位年轻的大学客座讲师、一位女性,她成熟了;而且她找到一种方式,将这些身份融合一起,在其中找到情感的支点,以此捍卫自己的真诚。因此她可以轻轻地说、自由地说、开敞地说,或者直命七寸地说。 女性作家和女性人文学者的一个特点是生命感,自己成熟了,作品也就(或才能)逐渐成熟。

  《顿悟的时刻》读后感(五):《顿悟的时刻》书评

  

这本书分为两个部分,前半部分虽说是探讨写作的问题,我们身为读者而不是作者,却可以从中悟到另一种阅读的新视角,比如“情感支点”“不稳定关系的迷人”“顿悟式小说”等。

我想大多数读者们阅读时都在追求顿悟,看到书里的主人公们顿悟的那一刻,无论结局如何,我们都终会脱离他们,开始自我思考。我们想看到主人公们大彻大悟最终迎来反转的结局,其实也暗含着自己内心的期盼,寻求自我的转变。

其次,看她探讨写作问题最精彩的一点就是,超级多的书籍种草!随着话题旁征博引已经让我想看了好多书,更不要提后面的读者专栏(后半部分)了。

张悦然主要详细介绍了五个作者:村上春树、拉波尼奥、爱丽丝·门罗、伊恩·麦克尤恩、珍妮弗、伊根。即使没有看过他们著作的人读这本书时也可以读的津津有味,我超级喜欢张悦然的文字,翻开就爱上了,希望她还能出更多的书!(小说没看过,评论很喜欢)

其实我一直很想安排作家的阅读计划,但又会被其它的书吸引住,flag先立上了。

  《顿悟的时刻》读后感(六):自我的圈套

  

终于意识到我对村上作品的不适感源自何处:如同凝固在琥珀中的叙事,从周遭的空气与真实的生活中遁逃而出。主人公保有的机械化的习性,一如村上本人所坚持的长跑、威士忌和唱片。一种值得称赞的生活态度,在小说中却因为过分清洁而失真。他们仿佛精美的舞台布景,让我在走入之前就知道这只是故事而已。我更喜欢那些精准捕捉人性幽微所在的作品,比如《香水》、《局外人》。一个垂头丧气的人比凯旋而归的英雄让我更感兴趣。

这不是一本关于“如果写出好小说”的教材,而是串联伟大小说共通之处的导图。叙事的部分学到了很多,讲好一个故事是有技巧的,我常常忽略这一点,带着漫溢的情绪使故事变成一篇叨叨絮絮的个人日记。或许这也是我写不出好东西的根本原因。

最后一节里写到,“少年时的困境所反映的并不只是当时的麻烦,而是灵魂的天然缺损,它将会伴随一生。”我想起了自己尚且有限的人生经历里的两个男孩,他们分别站在爱情和友情两个端点。失去初恋和亲密的朋友,从悔恨不甘到一切被逐渐在淹没日常生活的洪流里,我现在才开始意识到这绝非偶然。如果和家人的关系也说断就可断,恐怕我也会走上同样的道路。这也让我产生巨大的不真实感,问题都来源于内心,外界变化只是她的投影,这些遗憾的事件像是我为自己设下的诅咒,更糟糕的是我还没能体察到该如何走出这个循坏。

  《顿悟的时刻》读后感(七):时间.关系.失去

  

我喜欢书里面对于时间、关系以及失去这三个词的总结。作者认为村上春树的小说是一个时间切片,男主总是37岁,直子死在了17岁,永远年轻;而在门罗的小说里,时间是非常重要的因素,主人公的顿悟接受时间的检阅,才能化作真知。

【关系】“一段关系里的脆弱和不稳定性是非常迷人的。它之所以形成,是因为有人需要它。而它的脆弱是因为每个人的人性都在变化和移动,一个人往这边移一点,关系可能更稳定,往那边移一点,关系则可能崩塌,所以在这些关系里能够看到人物内心的摇摆和不确定。”

【失去】“他选择了他想要的人生,之后他就必须承担后果。在他的身上显露出来的是一种非常宿命的人生观。也可以说,是一种对命运的服从。但是在利亚的一次次逃离之中,却显现出一种对命运的反抗。门罗没有对这样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做出孰优孰劣、孰对孰错的价值判断。相反,她向我们指出一个更为残酷的真相,那就是不管逃离还是守护,最终我们都要面对失去。因为失去是人生无法回避的主题,不管你以何种态度对待人生。”

【时间】“索菲娅在一座回忆的宅邸里散步,由一个房间来到另一个。每个房间里都陈列着她不同时期的故事,有着不同的主题和人物。姐姐与青春、丈夫与婚姻、恩师与事业。她掸去落在回忆上的尘埃,在那些重要的时刻驻足,并在它们之中重新认识自己,了解自己的局限。”

  《顿悟的时刻》读后感(八):高手的读书心得

  

这是一本教人如何创作和欣赏文学类虚构作品的书,文字非常棒,阅读过程很享受。

摘录:

因为人有过剩的欲望,有被社会规范压抑的诉求。我们每个人,无时不刻不受到社会规范的约束,社会规范要求我们注重礼数,与人保持舒适的距离,主流价值要求我们注重自我形象,维护健康,通过持续的学习不断进步。这些当然都很正确,但是它也像一条机器流水线,剥夺了很多的自由。而文学并不承担让人归顺于社会规范的教化功能,相反,它时刻都在彰显人性的自由。因此,一个总是符合社会规范、永远不会越界的主人公是乏味的。正因为如此,我们需要特殊的人物关系,因为它为我们展示的是那些漫溢出社会规范的欲望和诉求。

现代社会的恐怖之处,正在于我们无法自行定义我们的幸福。我们的幸福是主流价值用量杯量出来、用小勺每日服食的一剂解药。因而我们没办法在任何关系里,舒展自我。张扬本性。从这一点上说,我觉得文学在当代社会的功能,具有某种蛮荒的天真。它一边探寻着新的文明,一边也在反对所有已经建立的文明。

视角是作家观看世界的角度。我们仰赖于它才没有迷失,并且收获了一些意义。然而我们也受制于它,无法看到故事的另一面,又或者只能和一些有趣的人物擦肩而过。叙事视角这一概念在现代小说里的强调,正是出于一种承认世界之纷繁复杂,我们无法认识其全貌的谦逊,同时也是来自一种我们可以通过有限的故事碎片从更深的层面了解世界和他人的自信。世界是无序的,但是视角用其透明的强力为我们建立了一种秩序,它是作者意志的体现。

  《顿悟的时刻》读后感(九):小说的点面

  张悦然认为:

  作者创造小说的起点是作者对人物投注的情感。作者会偏爱某些人物,纯粹从偏爱的人物立场和价值观出发,把别的角色当做一个完成情节和意义的工具人,比如斯通纳《自由》里的妻子。也有每个人物都有完整的生命历程和合乎想象的价值逻辑,这全看作者选择投注什么。

  小说的结尾有的很匀称,是必然的,人物死或者逃亡是由前头文本的逻辑情感注定。如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也有的人物会被作者拿来为确定的结尾献祭。也有的结尾具有开放性,不由作者决定,是故事文本走到结尾自然呈现出来的。比如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

  小说的视角很重要,有上帝视角,会离开人物比较远。有限定视角,虽然能展示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但是会限制很多别的信息。目前只有托尔斯泰做到既用上帝视角,又能非常近地贴合人物内心。《赎罪》作者则利用视角进行虚构叙事。 小说的主题有很多讲究,更多体现在情节中。不再是中学课本上的批判丑恶的,赞美美好的两分法。不过有的伟正光,写人会在一生中遇到各种挫折,战胜挫折并离开,但是也有写一个奔放自主的意识遇到挫折时,她广阔的迎战的内心。也有只是写某些人生顿悟时刻,并不能改变生命史,只是徒然顿悟一回,显示生命的不高大上和复杂。

  村上春树的小说基本有一个英雄出走历险归来的模式,而且英雄常常是没有损伤的,回来了。村上很喜欢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和《千面英雄》坎贝尔的英雄模式,因此在他的故事文本里,英雄如果有心理阴影,一定会有因,而且会成为历险的一部分。村上的故事模式比较简单,容易被理解捉摸,带来世界性的成就。只是结构太简单,没法放置更复杂幽微的表达,又显得局促。

  门罗则很擅长用时间来叙事,她笔下某个人物的成长经历常常横跨时间。

  《顿悟的时刻》读后感(十):书友张悦然的侃侃而谈

  

一个不错的作家,必然要有同样不错的审美。如果说作家的作品展现的是其创造力,那么作家的评论分析展示的则是其感受力。前者是向外输出,后者是向内探求。两者彼此勾连,互相影响。

顿悟的时刻》就清晰地呈现了张悦然的小说审美观。全书分为“写作课”和“作家评点”两大部分。

在“写作课”的部分,张悦然谈论了小说的人物、冲突、情节、视角和结尾,观点并无太多新意;但在她的讲述下,这些老生常谈的话题变得有趣起来,尤其是她列举了很多小说案例。这些经典小说在她的转述和分析中,纹理更加清晰,生动地印证了她的观点和相关理论。 在“作家评点”部分,张悦然抓住了五位作家各自的某个点来进行评述———村上春树对“英雄神话”模版的重复使用;波拉尼奥《2666》恢复上帝视角、书写特权,及其未完成的结局;艾丽丝·门罗的女性书写;麦克尤恩对“边界”的探索;珍妮佛.伊根《恶棍来访》对时间的重塑。以此为支点,张悦然引领读者进入作家纷繁复杂的心灵世界。 很明显,张悦然更偏爱艾丽丝.门罗。她对村上春树连环吐槽,对麦克尤恩浅谈辄止,只分析了波拉尼奥和伊根各自的一部作品。而门罗却是一人独占两章的篇幅,从早期风格到晚期作品,都被张悦然全面而深刻地谈论———门罗在短篇小说里自由驾驭时间;展示人性与欲望的拉扯;书写女性境遇;呈现逃离与回忆。 可能由于同样身为书写女性的女作家,张悦然更容易对门罗的作品产生共情。这种对门罗的偏爱,不仅不狭促,反而显得理所当然。 张悦然用手术刀般的精准眼光,将经典作品的表皮小心地切开,透视其内在肌理,感受其内在温度。其实,这本书并不是其封面所示的“小说课”,它没有艰深晦涩的写作理论。它更像是一个书友的侃侃而谈:推荐了大量的好作品, 并以专业角度告诉我们好在哪里,从而引导我们读下去、写下去。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顿悟的时刻读后感摘抄  摘抄  摘抄词条  读后感  读后感词条  顿悟  顿悟词条  时刻  时刻词条  
美文

 致逝去的青春

 青春是用来怀恋的,这是《致青春》中一句话。有的人说:ta看完这部电影后哭得稀里哗啦。我承认我自己也快哭出来了。说不清是什么原因,道不清是为了其中的哪个人。自己...(展开)

美文

 学习来提升爱情的价值

 亲爱的女友李天一  你好:  1、“学习”二字出自我国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学而时习之”这句话。“学”就是效仿,即从别人或书本、环境、媒体等处获得知识、增长...(展开)

美文

 让心去旅行

 此次内蒙之行的第七天,我们来到了位于中国版图上的鸡冠之顶,与俄罗斯一河之隔的边陲小镇---室韦,穿行在这异域风情的室伟镇上,由沙石铺就的路还在不停的修,镇子里...(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