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这才是心理学(第11版)》读后感1000字

  《这才是心理学(第11版)》是一本由[加拿大] 基思·斯坦诺维奇著作,人民邮电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78.00元,页数:24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这才是心理学(第11版)》读后感(一):新版更值一读

  这本书一直以来都是被奉为入门经典。作者的语言很有逻辑又不失风趣,结合了一些很有趣的实例,说明心理学家如何通过批判性的思维方式和系统性的实证研究,逐步描绘出人类心智的真实面貌。也不断的帮助我纠正对心理学的种种误解,用 科学的精神和方法理解自己和他人的行为。同事,本书也有助于培养日常生活中的批判性思维技能。

  《这才是心理学(第11版)》读后感(二):这才是心理学

  1.心理学的进步是通过研究可解决的实证问题取得的。这种进步是不均衡的,因为心理学由许多不同的子领域构成,某些领域的问题要比其他领域难度更高; 2.心理学家提出可证伪的理论来解释他们的研究发现; 3.理论中的概念都拥有操作性定义,这些定义将随着证据的积累而逐渐演变; 4.这些理论是通过系统实证的方法来检验的,用这种方法收集的数据是公开的,也就是说,它允许其他科学家重复这些实验并提出批评; 5.心理学家的数据和理论,只有在那些有同行评审程序的科学期刊上发表之后,才算是进入了公共领域; 6.实证主义之所以具有系统性,是因为它遵循控制和操纵的逻辑,这二者也是真实验的特征; 7.心理学家采用许多不同的方法来获得他们的结论,这些方法的优缺点各有不同; 8.心理学家最终所揭示的行为规律,绝大多数情况下都是概率性的关系; 9.大多数时候,知识只能在众多实验数据的缓慢积累之后获得。虽然这些实验都有各自的缺陷,但是它们总能聚合于一个共同的结论。

  《这才是心理学(第11版)》读后感(三):这才是心理学?不,这才是科学

  与其说这是本介绍心理学的书,不如说这是本介绍科学的书。 全书都在叙述心理学是门科学,这意味着可证伪性,基于可量化的操作性定义概念,可重复性,同行评审,研究群体而不是临床个体,结论使用概率描述。可以把这本书当做科学研究方法概述,而心理学只是方便它叙述的对象和例子。 之所以不选其他学科,是因为心理学,或者说科学心理学,现代心理学——如果你把弗洛伊德,弗洛姆称为心理学的话——现在正处于发展阶段,如同从前的物理和医学一样。 以前的心理学,或者说精神分析,类似于神学,扮演了一个全知全能,最终答案的角色。它提供一套可以解释一切的理论。无论何时何地你向他寻求解答,他都能给你一个可以自圆其说的,看似正确的答案。这很好地切合了人们想去解释一切的欲望,满足了他们想要,或者相信自己能够掌控一切的深切渴求。 但事后诸葛亮不能被证伪,也就不具有帮助我们排除某些可能性的能力,或者说不具有预测能力。所以它不能给我们任何新的信息或指导性意见。这大概是“正确的废话”的真正内涵。 而本书所说的科学心理学,目的就是像物理学医学对神学,宗教和哲学做的一样,将对人类行为的话语权从星象预测,潜意识,通灵,甚至普罗大众手上夺取过来。

  《这才是心理学(第11版)》读后感(四):书还在读,已经有不少想法

  这本书很好的传达了一些我想说给热爱这一行业或者想学这门专业的同学听的观点。一些我在学心理时的困惑和难以总结的地方,也被如此很好概述出来,阅读的过程很开心。 经常看到书店里对心理学书籍带着好奇的人,影评下面对心理学展开想象的人,尤其是会面对许多后辈在选专业时对心理学怀有无尽的憧憬。 选专业时我自以为很理性地看待这个学科,但是真正开始学习时候才发现它比我当初想的更有难度,前景也并没有大家期待得那么美好。即使最初我已经做了许多心理建设,还是超乎设想。 每次看到眼睛散发光发亮的年轻孩纸,还有想跨专业来学习的同学,那份坚定和自信,我总觉得劲头不大对。仿佛他们被某种误导诱拐了过来,未免觉得有些悲伤。 或许我想得有些长远。想学习或者了解这门专业的人能否坚持反驳大众的一些误解,甚至可能在“冒犯”自己的情况下依旧选择科学。抵抗某些异样的眼光,比如“学心理都是有病的,是算命的,总爱窥探别人隐私”,而继续默默耕耘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很想表达给后来人听,又觉得带了点恐吓的意味,会打击大家的积极性。

  我多少了解大家最初对心理学的原因,更加理解为什么大家又离开了这个行业,或许未来我也会是其中的一名,我也是要某求生存的普通人。

  最近我认清一件事,学习本身是痛苦的。这个观点最早是在高考时班主任点醒我的。我很喜欢他不加掩饰的大白话,他甚至说学习违反人类享乐的天性,所以为了高考抛弃玩耍吧,未来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原来学习不是一件多么高尚的事,许许多多的人都在其中挣扎,要有半分收获背后汗水不息。

  仔细想了想,心理学就是即使我觉得学习痛苦,也会去做的事,仅此而已。

  《这才是心理学(第11版)》读后感(五):科学头顶的“乌云”

  

这本书比起“心理学是什么”,更在乎说清楚“心理学不是什么”,虽然最终确实勾勒出了现代心理学科学轮廓,但是并不够“有趣”,所以对心理学感兴趣才来看这本书的人多半会有点失望。

全书大致分为两部分:现代心理学科学哲学基础和科学统计学方法。

开篇几章都在介绍现代行为主义心理学科学哲学基础,对精神分析衍生出的一些伪科学方法大加批评,比起作者描述的事实,他本人的暴躁态度似乎更能反应精神分析对现代心理学的阴影之深,或许弗洛伊德就是现代心理学不愿承认但是又恨之入骨的父亲。其实作者介绍的这些科学哲学方法本身已经有些过时(比如作者反复强调的证伪主义,在科学哲学中已被反驳),但是以此为基础构建出的整体的系统性体系本身,包括系统的实证主义、同行评议、问题的可检验性等等,无疑是科学的。这种体系与现代医学非常相似,而这相似性在随后几章对统计学方法的介绍中表现得更为明显。

在方法介绍部分,作者比起系统性的统计学方法,更在乎破除常见的心理误区,通过讲述其中方法论的伪科学之处,再由此引出科学方法,因而系统性略逊,举的例子也多是医学和社会学领域,直到最后几章才终于举出一些比较专业的心理学实验,实在是让人觉得不够过瘾。因为我原本就对心理学的实验最感兴趣,心理学和医学不同,其基础的生理学、解剖学研究是缺失的,各种心理学生理过程是不可见的,如何通过行为主义设计实验、定义概念、建立理论体系,这才是我真正感兴趣的部分,可惜本书完全没有提及。

全书对我来说新东西并不多,因为我并非作者的目标人群——伪科学拥护者们,自然也没有什么需要破除的迷信。但是带着对现代心理学和现代医学相似之处对比读到最后,我也不免产生了一丝惺惺相惜之情。中国的现代医学也有一个“精神分析“般的“乌云“悬在头顶,现代心理学在精神分析的阴影下艰难成长,逐渐摒弃不可证伪、安慰剂效应、鲜活见证叙述、个人经验、“专家”崇拜以及宗教般的私有化训练机制,终于建立起一套系统的、实证的、聚合的、公共的现代心理学体系,而中国医学想要达成这一步,无疑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这才是心理学(第11版)》读后感(六):不问医生问鬼神,我怒了

  

说来也巧,傍晚在听《这才是心理学》的时候,妈妈就问我要不要把女儿送去“看一下”。 不是找医生,而是找神婆,用一碗水、一段“红头”,一炷香,到神龛前念一段咒,“看一下”。我当场就炸毛了。 这已经不是第一次,也很难说是最后一次,对于这些不可证伪的东西,相信的人只会越来越相信。我跟妈妈说这个是不能信的,完全没有用,我现在就骂鬼几句,它明天还能就让我出门就摔一跤吗?妈妈就跟我说谁谁谁,有什么事“看”好了,“不信去问你姑妈“”,意思是有那么多人都相信,你为什么不信。 这就是伪科学啊! 《这才是心理学》总结伪科学有这么几个特点: 1.“喜欢采用特殊的假定,使得主张免于被证伪”。就是你怎么都质疑不了他,他永远都对,永远都能够自圆其说。 2.“强调主张是确证的、是不可辩驳的”。他讲的观点无可置疑,因为这么多年已经都这样了,或者生活经验、巧合就是这样的。而且越是伪科学,越喜欢收集大量的数据。统计啊、曲线、巧合啊,让你一看就觉得这个论证清楚,逻辑清晰,很有道理。 3.“然后喜欢将提供证据的任务,强加给怀疑者,而非拥护者”。就是你质疑我,你拿出证据来,而他自己不去做这个证伪性的研究。那些靠伪心理学混饭吃的人,极其捍卫自己的说法。只要你敢质疑他是错的,他就急了,让你给他拿出证据来,拿不出证据来他就告你。 4.“然后过度依赖逸闻趣事,和各类见证叙述来证实其主张”。就好像电视广告,总是用大量案例来说明药效多么好。很多时候还用明星、领导的逸闻轶事做见证,好像你不信就是傻的样子。 5.“逃避同行评审”。这些“武林高手”的同行是谁?那就是其他的武林高手呗!大家坐下来评审一下就知道是不是经得起科学检验了。 6.“并非建立在已有的科学知识之上”。这就是缺乏我们说的相关性。比如爱因斯坦颠覆了牛顿的科学体系,但是爱因斯坦并没有否定在低速状态下牛顿的定律是正确的。所以假如一个“学说”或者学术研究是横空出世,完全颠覆现有的科学认知,那基本就是自己建构的世界,属于空想出来的。 回到“鬼神”一说,跟上面一对照,显然可以认为这是伪科学心理学,简称“迷信”,完全不可证伪,就算有一些“案例”,也只是牵强附会的概率推理。 所以,我跟妈妈讲,她自己信鬼神,完全没有问题,去烧香拜佛求个心安,我们都支持。但是,别相信这些东西可以治病救人,真的很危险。

  《这才是心理学(第11版)》读后感(七):如何拥有“火眼金睛”-论批判性思维的重要性

  

樊登读书。这是一本能让你具备科学思维,明辨是非,具有“火眼金睛”的一本书。核心观点就是要有科学精神和批判性思维。 科学的可证伪性是其区别于伪科学的根本特征。对于可证伪性,我的理解就是有条件的正确,牛顿定律正确的条件是地球表面范围,爱因斯坦定律的正确条件是宇宙天体范围,量子力学正确的条件是微观粒子世界。而伪科学具有不可证伪性,就是首先他不承认自己有错的时候,被人质疑(同行评审?)时总有理由为自己开脱。算命的总不会承认自己算的不准吧,算的不准你去找他,他会说你心不诚,意思就是不是他算的不准,而是你不信,总之他就是对的。至于算命跟弦理论和五维空间的关系当然还需要科学进一步研究。 如何拥有科学的思维方式?首先要知道科学的三大特性:重复,对照,随机性。一个个来说。(1)重复,就是做实验要有一定的重复数或采集样本要有一定的样本量,避免系统误差,从而形成基于统计结果的系统性叙述性的结论。爸妈喜欢甜粽子,二大爷三舅四姑妈喜欢甜粽子,于是就认为所有中国人都喜欢甜粽子?显然不成立。伪科学通常基于个案得出结论,明显具有系统性误差,或者就是幸存者偏差。M主席吸烟,DXP吸烟,丘吉尔吸烟,袁隆平吸烟,所以想成就大事,就要吸烟。(2)对照,就是控制变量法。导致某一结论的所有因素均相同,而要研究的因素不同,得出的结论才具有说服力。喝完快乐肥宅水我和舍友们都非常快乐!而李明没喝,他并不快乐。废话,我们明天就放假了,能不快乐吗?李明下周还有三门考试,考喝十瓶也快乐不起来。控制变量还能区分因果关系和相关关系。相关关系可能包含因果关系,但不是全部。吸烟会导致肺癌,吸烟的人有很大一部分会喝酒,因此喝酒跟吸烟有相关系,但你不能说喝酒导致肺癌。如何判断相关关系是不是因果关系?控制变量。(3)随机性。选取实验对象或者收集样本数据时不可掺杂主观意愿,不可主动挑选数据,双盲实验是比较可靠的。

如何拥有批判性思维?拒绝“确认偏误”。知觉选择性是不可避免的,但到了确认偏误的程度就不可饶恕了。你以为你以为的就是你以为的吗?天地玄黄,宇宙鸿荒,大千世界,无奇不有。不要选择性记忆,忽略矛盾信息,仅搜集对自己的猜想或偏见有利的信息而强化自己的偏见或者错误认知。世界是复杂的,也是丰富多彩的,多一点包容心,容纳不同的见解和观点,才能更全面真实的了解世界和生活。

  《这才是心理学(第11版)》读后感(八):听书笔记

  

这本书是樊登读书上听到的书籍。主要是教人们在“伪科学”满天飞的世界里,如何辨识他们,如何不被伪科学所欺骗。真正的心理学应当是一门科学

我理解的几个伪科学的辨识方法:

1,科学是需要能够证伪的,是公开验证的知识,是需要通过实证的解决问题。很多伪科学给你举出了一大堆正面例子,是不能信任的,越是伪科学越会强调正面例子。

2,其次科学应该是操作主义,是在可观察事件的基础之上,可以被测量的,很多伪科学纠结使用内在本质或者本质属性对现象做出解释,搞出一些玄而又玄的东西。

3,另外很多人都觉得科学一定是颠覆性的,这是一种被称为爱因斯坦综合征的心里作用,真正科学绝对不是颠覆性的,而是具有继承性,就像相对论从来不说牛顿定律是错的。

4,最后伪科学是不敢被同行校验的,因为他不是科学,经不起推敲,所以他不敢拿出来让同行去审视,而这个又是自己吃饭的家伙,所以这些人你一旦反驳他们,他们就会极力的反抗,而真正的科学欢迎你的反驳,因为科学会把反驳也做为一个例子加入到自己的体系当中。充实自己。

三个最重要的收获:

【人总是喜欢瞎联系】,把两个事件联系到一块,就认为他们的发生是相关的,比如我看到黑猫是不幸的,踩井盖会倒霉。实际上这些事情毫无相关性。人性就是这个样子的,当你认为这个事情和那个事情有联系,你就有意识的去观察他们,出现了就强化记忆,没有出现则忽略。【第一归因】,人性是喜欢单一原因的,而世界是复杂的。这种矛盾就会让人产生误解。比如我们总是相信成功是因为他人缘好,所以我们去极力的培养自己的魅力,以为人缘好就能成功;再比如孩子不吃饭,我们总是愿意相信,是因为他不爱吃所以不吃。但是一个事情背后的因素可能有很多。所以我们总是更倾向于单一一个理由。【随机概率不接受心里】这是我在这部作品中最大的收获。我们看新闻发现总是有些人很不幸,我们不但不同情他们,还会想,这个人是不是做错了什么。比如一个女生被校长性侵了,我们就想是不是这个女生穿的太妖艳了?活该!这么想真的是太恐怖了,实际上跟这个女的没有半毛钱关系,这个世界很多事情都是随机性的,偶然发生,我们只是主观意识上不愿意接受罢了,因为如果承认是随机的偶然的,那我们身上也会发生,我们的才不希望会发生这样的事情,因此你看这个人穿这么妖艳,我穿的不妖艳,我才不会被性侵呢。人总是很容易被概率蒙蔽双眼。

科学真的是无处不在,小的时候耳朵里痒痒,我妈妈说耳朵里有虫子,于是把花椒放在锅中炸出烟,用烟熏耳朵眼儿,试着能不能把虫子逼出来;上大学的时候,风靡张悟本,家里人吃生茄子,说是能排毒吸脂;工作了,经历了新冠疫情,网上还有人说把醋撒地上可以消毒。。。。掌握了书中的识别方法,所有的伪科学都可以一步了然。

  《这才是心理学(第11版)》读后感(九):如何评判心理学

  

教人用批判性思维看待事物,深刻评判心理学现状,并为心理学正言。

老版本以前看过,这次就不做太多笔记了。

摘录:

一本心理学教科书曾经把心理学比作“一个松散地联合在一起的学术王国,其边界从生物科学领域一直延伸到社会科学领域”。心理学有着令人惊叹的广泛而多样的研究领域,知道这一点对于理解心理学的本质至关重要。

心理学的多样性使得理论的统一变得极为困难。

科学的力量并不是因为科学家特别有道德,而是来自他们不断交叉检查彼此知识和结论的社会过程。

心理学一直被不可证伪的理论所困扰,这也是这一学科发展缓慢的原因之一。

科学是一个两步走的过程。第一步是提出假设。弗洛伊德提出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当时看上去极具说服力的假设,但他从未以真正的科学所要求的严格方式采取关键的第二步,即从基于个案研究的有趣假设转向对这些假设的实际检验。

大学本身并不能确保质量控制。许多大学课程都充斥着伪科学信息,而且大学里许多课程(有时是整个院系!)的做法明显是反科学的。除了STEM(Science, Technology, Engineering, Mathematics)学科,并不能保证你的大学老师实际上是在展示科学的思维方式。

创造特殊条件来检验是否存在真正的因果关系,是防止伪科学信念像病毒一样攻击我们的一个关键工具。

所有领域的应用科学家都尽可能地使用目前最准确的信息,同时他们也知道这些信息有可能是错误的。心理学的知识具有概率性和不确定性,但大多数其他的生物社会科学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单个研究不说明任何问题!在我们得出结论之前,必须将许多研究综合起来,评估它们是否具有聚合性。某一学科的进展是缓慢的、断断续续的,而读者却被引导去期待从中得到令人震惊的发现。

在评估心理学的实证证据时,心中要想的是科学共识,而不是重大突破;是渐进整合,而不是大飞跃。

“事实时,科学通常是一个巨大而陈旧的烂摊子。”

交互作用的概念增加了我们对某一现象的理解的复杂性。首先,一个结果可能有多重原因。其次,这些多重原因之间结合的方式可能不止简单的相加。我们不仅需要追踪和测量可能影响相关行为的许多因素,还要研究这些因素如何共同起作用。

统计预测预示着,当对人类行为进行预测时,错误和不确定性将始终存在。

有研究者估计每年出版的3500本自助类图书中,仅有5%的书籍是有一些科学依据的。

  《这才是心理学(第11版)》读后感(十):这是一门科学

  

X^3推荐的新书,

10-28,花了十五分钟将序言看完了,不得不说虽然译者说原文字是通俗易懂,但这序言是真实晦涩,我有种在读教材的错觉,甚至有在思考“这是考点吗?是不是需要背诵?”序言讲了一些大众对心理学的误解,不确定是否符合实际,书里提到大众常将心理学误解为星座、血型、养生以及古怪疗法的伪心理学,我对之报以怀疑态度,亦或是译者有做过调查也不一定,毕竟作为一个研究者,不应凭空提出这种说法。

10-29,第二篇序言,还是批判伪心理学,批判弗洛伊德。

10-30,心理学是一门科学。弗洛伊德最大的问题是理论和行为数据之间的联系。佛洛依德经常出现在心理学书籍中,然而他却缺乏数据支持。而心理学的首要特征则是因为它是基于数学的科学的行为研究。

11-1,了解到了什么叫做同行评审。“每一篇投到学术期刊的文章都要经过数位科学家的评审,评审者将批评意见提交给编辑。

11-2,太困,只记得谚语的相悖性。

11-4,人们可以为所有的调查结果编造一个解释,即使第二个结果与第一个结果完全相反。

11-9,科学是可以被证伪的。啊,这本书太专业。

11-10,依然是科学的可证伪性,我怀疑这本书我能看三个月。坏的科学理论是笼统的(在敲门理论中,下一个敲门的人不到100岁)。好的科学理论使自己的理论有可能被证伪。

11-11,小精灵理论。只要你不闯进去仔细观察它,它就在那儿;如果你闯进去观察它,它就不见了。

11-12,当我们个人的理论与世界的证据不一致时,我们应该学会放弃自己的理论,接受世界的证据。

11-15,真理和科学的差异。科学是不断被证伪的过程,而真理亦或是公理,则已经不太可能被证伪。“来自于与某位有过的争论。”

11-16,不要玩文字游戏???

11-17,信度和效度,在科学中,一个数字应具有的“正确”属性就是信度和效度。数字本身很少人关心,而一旦加入了单位,人们就会关心起来。而,测量的目的是在有意义的背景下解释数字。

11-18,嘿,说人话可好。智力的操作性定义:对大量认知任务进行因素分析所得到的第一个主成分。WTF?

11-19,这本书太难了。。。

11-20,个案研究是对单个个体或极少数个体进行的深入细致的调查。

11-22,这一部分内容很有意思,见证叙述是多么可笑。很多疾病都是有自限性的,本身就会自愈。而疾病的好转,一部分归功于自限性,一部分归功于安慰剂效应,另一部分才是真正的治愈。患者认为某些医生的疗法有效,则有很比例来源于前二者,这就是见证叙述;而也足以证明见证叙述多么无效。

11-23,鲜活性实例,人们始终认为飞机失事的概率要大于公路事故,其实不然,造成这种认知差异的便是鲜活性实例。

11-24,个案见证不代表科学。个性解读/巴纳姆效应也代表了伪科学。因为巴纳姆效应,每个人的解读都是一样的,类似星座,每个人都能从众找到适合自己的一部分解释。

11-26,一项主张基于证据而非鲜活的见证,同时依靠鲜活的见证来传达。

11-30,医生真的太狠了。为了证明自己提出的因果机制有效,而其他人提出的因果机制无效,吃排泄物???

12-1,相关性研究。低自尊导致学业差或者霸凌、早孕。高自尊带来高学业成就,其实反而是更相反一方面,高学业成就导致高自尊更确切。

12-2,留意选择偏差的存在,避免只根据相关数据来做出因果推论。相关并不意味着因果关系。有意思的一章,相关与因果。

12-3,本章提到了著名的霍乱。研究供水系统的科学家。

12-6,科学尽量通过排除可能的解释而得以进步。实验中,随机分配和重复实验,是保证实验有效很重要的点。

12-7,马可以敲出数学题的答案,并不代表马具有算术能力。

12-8,事物的两面性,现象的描述和现象的解释,事实往往并非所表现出来的,聪明的汉斯,看事物的角度问题不一样,换个角度,才能得到你想要的答案。

12-9,有很多错误的主观印象。

12-10,这部分提到了不太懂的橄榄球在第四次进攻时是否选择进攻?《小谢尔顿》也教给他爸爸这一招,以取得胜利,棒极了。

12-11,延迟满足实验,儿童获得延迟满足的能力,可以预测未来是否能获得成功。(小谢尔顿妈妈给他留的点心,他是给自己作业做得好的奖励。)

12-13,注意力不集中是种病,得治。心理学理论的应用,研究结果帮助解决了很多现实问题,比如孤独症儿童的治疗、酗酒和肥胖的治疗、精神病院病人的管理、以及开车发短信的问题等等等等。

12-14,心理学是与物理学、生物学、医学一样的科学

12-15,关联性原则:一个新的科学理论,必须与先前已确立的实证事实建立关联。然,警惕关联性原则。

12-16,关联性的很重要的辅助条件。同时,科学拒绝承认只有少数特定的人才能获取的“特殊知识”。

12-17,科学是渐进式的,而媒体是跳跃式的。

12-18,当所有实验得到的结果都支持某一种观点,那么我们可以认为此观点是正确的。聚合性证据。

12-19,在评估心理学的实证证据时,心中要想的是科学共识,而不是重大突破;是渐进整合,而不是大飞跃。

12-20,每件事情背后发生的原因都是多重的。这是个左边下眼睑狂跳的晚上。

12-21,我们通常将身边一些个体提出来,而代表了概率性,通常为小概率性。

12-27,一个骗局,预测IBM下个月股票是否上涨,给800人寄出报纸,400涨,400跌,第二个月给预测正确的400人继续寄出报纸,200涨,200跌,第三个月再寄出,第四个月时,你们想继续得到预测结果吗,那就支付29.9美元吧。骗局由此诞生。而一些财经从业者由此变成了绩优者。

这本书真实晦涩,而这本书也的确是教材,从心理学的角度,这本书告诉你心理学的真正的科学,而它也在告诉你,什么叫做科学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读后感  读后感词条  心理学  心理学词条  1000  1000词条  
美文

 客居他乡的日子

     高考落榜后,我曾在湖北呆了几年,当时住在一座二层楼上。楼前不远是民居,楼后是一片荒地和一方水塘。楼梯在室外,向...(展开)

美文

 桑青与桃红读后感摘抄

 《桑青与桃红》是一本由聂华苓著作,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0.46,页数:19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展开)

美文

 听说你命里缺我读后感精选

 《听说你命里缺我》是一本由小布爱吃蛋挞著作,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6.80元,页数:288P,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展开)